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千万流量的“网红村”,竟然是画出来的!

如果来到这里

你一定会羡慕、惊叹

因为这里的村民

每天都像生活在画中一样

这里

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勐龙镇曼勒村

5000平方米的美丽墙画

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这也让这个小村庄

成为了拥有千万流量的“网红村”

而这都离不开

从村里走出的一个大学生——岩温叫

近日,在第十一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国家文化艺术节上

29岁的岩温叫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

入选官方宣传片

用了5年时间,岩温叫的画笔让300多个村寨披上了绚丽的色彩。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记者走进曼勒村

了解到了岩温叫和这个美丽乡村

背后美好的故事

“上大学并不是想离开农村的家

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岩温叫

是从曼勒村走出的大学生

也是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学生

岩温叫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在武汉画墙画。

那是2015年7月

在武汉上大学的岩温叫回家过暑假

在自家斑驳的墙壁上

随手画了两个美术字“曼勒”

受到许多村民喜爱

走过的村民都忍不住多瞄上几眼

次年,岩温叫又在自家另一堵墙上

画下一幅傣族“吉祥兽”

引得村民围观

有村民觉得岩温叫的墙画好看

便主动请他画画

岩温叫欣然答应

他作画时

村民们不时驻足观看

有的还主动帮岩温叫涂抹颜色

岩温叫将村民的车库创新。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这些墙画

也让曼勒村的支部书记岩见眼前一亮

于是他找到岩温叫

希望岩温叫能帮村里多画点墙画

岩温叫发现

曼勒村里有很多废旧的墙面

有的长满青苔,有的布满裂痕

“稍微清理一下都是很好的‘画布’”

“这么多人喜欢,为何不留下?”

2018年6月

岩温叫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

便回到了曼勒村

打算就在村里创业、画画

岩温叫就这样

成了留在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岩温叫和他的团队正在绘制地面3D画。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岩温叫说

“我在这里长大

动植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

能给我更多创作灵感

我回到西双版纳就是想改变老家面貌”

“上大学并不是想离开农村的家

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墙画中定格下快乐

在这个80亩的村寨里

岩温叫陆续创作了

5000平方米墙画、地画

遍及各个角落

村中老幼都很喜欢

曼勒村村口庙前

有一段10米长、半人高的长墙

墙上是岩温叫画的“四不奶奶”

——村里四位老奶奶

或捂着耳朵,或闭着眼睛

或捂着嘴巴,神态可亲

岩温叫在村寨口画的村子里面4位老奶奶。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这个墙画展现的是村里的老人们

经常挂在嘴边的道理

岩温叫介绍

“四不”其实就是《论语》中讲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每个村子有每个村子的故事

在曼占宰村村口

长12米、宽3米多

约40平方米的巨幅墙画

描绘了500人参加赶摆节的场景

被游客们称为西双版纳的《清明上河图》

轰动一时

曼占宰村妇女主任玉波西湾表示:

“画面上500个人,动作形象各不相同,有烧烤的、有跳象脚鼓舞的、有击剑的、有放高升(冲天炮)的,还有泼水的、划龙舟的,村里的快乐都被岩温叫定格在墙上了。”

岩温叫说:

“墙画上的人物都有原型

村民可以从画中找到自己”

岩温叫创作的大象村的大象。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一个个故事

被岩温叫画到墙上、地上

画卷越来越长

他就像“神笔马良”

把小乡村变成了“童话世界”

文化被传承下来

村子也火了

“太美了!”

60岁的赵先生从沈阳出发

坐了56个小时火车、8小时大巴

来到曼勒村旅游

下车便拍个不停

无人机从空中俯瞰

村中墙面和地面色彩斑斓

又潮又酷

云海茶山、雨林植物、象脚鼓、葫芦丝

穿着民族服饰的男男女女……

云南诸多常见景观

在墙上、地上与人不期而遇

岩温叫喜欢在村里向老人收集傣族传统故事作为墙画素材。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岩温叫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找题材

将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

等民间故事画进画作

将传统的傣银制作工艺

也用画笔表现出来

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绘画技法完美结合

傣族制银的墙画。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2022年

曼勒村获评云南“省级美丽乡村”

和“市级旅游示范村”

游客纷至沓来

成为了拥有千万流量的“网红村”

村里125户613人

人均年收入突破18600元

村民岩燕说:

“脏乱差不见了,每天像生活在画中”

“这里建游客休息区,这里建民宿”

曼勒村的支部书记岩见

拿着新鲜出炉的曼勒村旅游规划图

兴致勃勃地描述着曼勒村的未来

……

网友留言:太棒啦!

曼勒村和岩温叫的故事

被发到网上后

引起了网友热议

大家看完纷纷留言点赞:

小伙子棒棒哒

同时也为现在

美丽乡村的建设感到高兴:

乡村振兴

大有可为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如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选择回到家乡

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

基层建设和基层治理

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为他们点赞!


编辑:高倩   审核:陶晓兰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