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统一战线“‘四强’活动基层行”全媒体采访组来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咪依噜彝绣风情街,深冬夜晚,七彩彝绣美丽工坊依旧灯火通明。工坊内,负责人丁兰英还在抓紧联系业务,脸上铺满笑容,没有一丝疲倦。见到记者到来,丁兰英侃侃而谈,带着采访组一一了解自己的七彩绣品。
近年来,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兰英为代表的南华绣娘们,通过指尖技艺绣出七彩彝绣,也绣出了南华县民族团结进步的“锦绣路”。
彝绣手艺在南华县绣娘口手相教中已流传千年,但长久以来都只是“指尖技艺”,而非“指尖经济”。
2009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丁兰英返乡带领11名姐妹开启了彝绣的创业之路。但直至2018年初,她和姐妹们仍然以作坊式生产和绣制传统绣品为主,迟迟打不开销路。
转机也正发生在这一年。在南华县政府帮助下,丁兰英突破传统手艺,改进了绣品的花色和样式,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并在东南大学的牵线下,将产品成功销往福建等沿海地区。2022年,丁兰英成立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加工车间1个、脱贫车间8个、大师工作室2个,拥有绣工2021名,其中脱贫户妇女绣工621人,残疾人绣工109人。在丁兰英的带动下,全县60余个村(社区)780余户开展刺绣生产,公司2022年收入达2003.7万元,其中付给绣工的工资达1500余万元。
丁兰英获得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荣誉
丁兰英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南华县对彝绣产业的大力支持。2022年以来,南华县成立了民族刺绣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建立“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彝绣合作社+绣工”四级发展模式,形成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彝绣产业链,有效带动10个乡镇、60余个村、3780户脱贫农户、2万余人以及残疾人197人从事彝绣加工,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小产业”撬动“大民生”。
南华县传统的彝绣主要采用红黄黑三种颜色,样式以服饰等家庭用品为主。丁兰英通过搜集民间留古物件,拜访老艺人,改良创新、跨界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发新品。
“我们的新产品运用了绿孔雀、石榴等新元素,色彩也从红黄黑三色拓展为红、橙、黄、绿、黑、蓝、紫七个颜色。七彩绣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国内市场,也走出国门,远销法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丁兰英说,让绣品走出“深闺”,融入现代生活,实现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共赢,正是她一心耕耘彝绣发展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丁兰英在介绍她的彝绣产品
在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一开始只有彝族和汉族的绣娘,随着生产的扩大,绣娘也扩大为彝族、汉族、白族、回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七个民族,各民族共绣、共享,紧紧地抱在一起。刺绣的设计也融入了更多元素,从“彝绣”变成了“民族刺绣”。各民族绣娘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亲如手足,在工作中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指尖绣出民族团结新图景。
彝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随时代不断发展。丁兰英在继承南华彝绣传统72种针法的基础上,通过东南大学的帮助研发更多符合市场的文创产品,开发了遇见“伴手礼文创”系列、“彝绣匠心”礼遇定制系列、“彝衣天成”服饰定制系列、“彝生彝世”婚庆定制4个系列224个种类的产品。通过对绣法进行创新,设计上融入流行元素,让彝绣实现了从普通生活用品向文化精品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精品化艺术化的发展之路。
丁兰英在指导年轻的绣娘
彝绣的精品化道路也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过去,绣娘的主要以中老年妇女构成。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在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刺绣车间的181名绣工中34岁以下的绣工共有110人,占比超过60%。除了年轻人的加入,还不断有男性绣工加入其中。乡村中,夫妻一起成为绣工奔向幸福生活的情况正越来越多。
米兰时装周上缀饰着彝绣元素的服饰
2023年9月23日,以“流光彝彩、美美与共”为主题的云南楚雄彝绣成衣系列发布会在意大利米兰如期举行,千年彝绣代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上米兰时装周舞台。40套缀饰彝绣元素的跨界时尚服饰闪亮登场,彝绣走出大山来到了世界时尚舞台的中心。
绣花针虽细,一针一线却能绣出大作为。南华县不断深挖彝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成为彩云之南的一张文化新名片。下一步,南华县将充分发挥彝绣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让古老的彝绣因时而新、让更多人因绣而变,并结合全省统战系统“四强”活动,进一步创新新时代民族工作思路办法,使彝绣产业成为让人民更幸福、让各民族更团结的产业。
实习记者:陈濡忘
全媒体采访组记者:何健美 李瑞兵 张潇予 杨荣选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