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中
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由来已久
每当新年到来
人们便会喜气洋洋换上新衣服
庆祝美好的节日
这不
2024新年伊始
一些我们熟悉的“地标”
“换”上了新衣
原来这是
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期间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联合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客户端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客户端
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客户端
海南广播电视台·视听海南客户端
福建日报社·新福建客户端
一起推出的联名手绘
穿“悦”新年,万象“衣”始!
楚雄彝族服饰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高度重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楚雄州委、州政府有力领导和州委宣传部统筹推动下,组建了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持续推动彝绣非遗活化传承利用。目前,楚雄州规上彝绣企业达13家,命名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彝绣工作站13个,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推动千年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转变。2023年,全州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5.7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570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本次时装周落户楚雄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展示弘扬全国服装服饰非遗的独特魅力
和时代价值、时代风采
推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彝族、苗族、畲族、黎族……
各民族儿女手牵手
让中华大地的“非遗之花”在此惊艳绽放
古朴的纹饰、华丽的色彩、精细的做工……无不体现出彝族人的智慧和审美。2014年,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彝族男女服饰皆以黑色为主,男子全身皆穿黑色,女子则以黑、青、蓝等深色布料为底,镶以各色花边。其材料有毛、棉、麻织品,绸缎以及羊、牛、兽皮等,制作工艺中最典型的是“做花”,即彝族服装及其用品上的纹饰工艺,最常用的有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等。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髻”,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称之为“英雄带”;妇女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垂颈部戴银领牌,下装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曳地,百褶裙既突出女子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深受彝族女子的喜爱。
畲族服饰图案的创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湘西民族服饰主要有土家族服饰、苗族服饰。
土家族服饰以土家织锦为主要装饰材料,有“对斜”平纹素色织锦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系列,制作工艺独特,采用“通经暗纬,断纬挖花”,用色纬挑出不同的纹样,细经粗纬,以纬克经。从而,使构成纹样的每“颗”彩纬边界与地经暗纬之间,留有一道“空隙”,产生了一种镂空雕刻的立体感。制作出的土家族服饰传统图案丰富,纹样色彩艳丽,款式大方,深受消费者喜爱。
湘西苗族服饰以绣花、挑花、贴花、堆花、补花、织花等工艺为主,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颜色搭配艳丽,对比强烈。款式丰富,主要有琵琶襟、四叉式、叠摆式、云襟式、云肩式、胸襟式、四角挖云式和大襟式等。除了大襟式是立领外,其他款皆无领,且衣长过腰而宽松,衣袖大而短。叠摆式是盛装的主要表现,还有在还愿接龙时苗族妇女穿着接龙衣,形成夸张表现效果。上述款式配以苗族银饰,构成一个华美的苗族服饰斑斓世界。
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绚丽多彩,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款式有近300种。苗族服饰的款式标志着一个基本的婚姻集体,服饰的图案象征着一个氏族的徽章,服饰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族群的图腾,服饰的符号再现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2008年6月,丹寨、剑河、榕江、台江县申报的《苗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贵州布依族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其服饰文化包含了种、纺、织、染、绣、缝,凝结了深厚的民俗文化风情,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最重要代表之一,更蕴藏东方之美的精神与风骨。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既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黎锦集合了纺、染、织、绣等工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取材于天然,多用夸张的几何图案,反映黎族社会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等活动以及传说中美好吉祥的事物。集中展现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优秀少数民族织锦的代表之一。
黎族传统服饰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是黎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海南省“黎锦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服饰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边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传承人4代。朝鲜族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服饰最大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男女服饰迥然不同,男人穿裤,女人穿裙。朝鲜族服饰由于采用平面裁剪法,穿在身上,直线显得简洁明快,曲线则显得优雅而富于变化,完美地体现了服饰的直线美和曲线美。
此时此刻
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
正如火如荼地举办
来自祖国多个地区的民族服饰
在这里闪亮汇聚
每一种纹样,每一种编织方式
都是漫长岁月中的积淀
一起来穿“悦”新年
万象“衣”始吧!
联合出品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客户端
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客户端
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客户端
海南广播电视台·视听海南客户端
福建日报社·新福建客户端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策划:谢炜
统筹:张海燕 黄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