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
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即日起,云南日报、云南网开设“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专栏,全方位呈现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新成效,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的生动实践。
今天,一起来看
百年云大
扎根边疆 树人育才
↓↓↓↓
202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周学斌
云南大学将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使命,以第一的责任意识、第一的拼搏精神、第一的质量标准、第一的目标追求,当好我省高等教育排头兵,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学校落地见效、走实走深。
培养堪大用担重任栋梁
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为云南大学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大学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贯穿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转化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努力在边疆民族地区建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明远楼。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殷嘱托、美好祝福,始终温暖着云大师生的心,激励着云大人开新局、建新功。
在傣族风情浓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拉村,驻扎着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几年间,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带领团队在这座不起眼的科技小院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水稻生产“革命”。
不久前,从遥远的非洲传来好消息,云南大学多年生稻技术被纳入非盟农业技术推广框架,并列入非盟种子和生物技术2024—2025计划,多年生稻技术从边陲小镇走上了国际大舞台。
除了科研工作,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科技小院依托多年生稻科研,耕读教学、实践育人,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指示精神,云南大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全省高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初步建成云大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将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会泽楼。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新增3个ESI全球前1%学科,29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名单,获批、新设5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20个。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长,1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1名研究员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四青”以上人才新增9人,有力支撑云南人才强省战略。
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生命科学、生态学、民族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持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边外交、边疆治理等一批决策咨询报告得到各级充分肯定,有效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决策;根结线虫生防技术等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项目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
“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使命,以第一的责任意识、第一的拼搏精神、第一的质量标准、第一的目标追求,当好我省高等教育排头兵,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在学校落地见效、走实走深。”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周学斌说。
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为解决群众错峰就医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2021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在全省首家开设近视、斜弱视及小儿眼科专科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方便青少年等群体治疗和预防近视。
三年级学生李悦(化名)因双眼近视散光戴镜1年需多次复诊。“白天,我们上班、孩子上学,要带他到医院复诊很不方便。”李悦的母亲告诉记者,有了近视夜间门诊,实在方便太多了。
“虽然是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但也配备了同等于白班的医护团队,涵盖了医院白班所提供的诊疗服务,让忙碌的上班族下班后可以第一时间带孩子来院看眼病、配眼镜、做复查、做训练。”该院眼科主任胡竹林说,医院把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开设近视夜间门诊和周末门诊,对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近三年,周末接诊的儿童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
“2020年9月,省委、省政府为支持云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重建医学学科,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正式划归云南大学管理,名称变更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掀开了医院建设发展和医学教育新篇章。”医院院长韦嘉表示,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与改善并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难题,积极改善医疗服务,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全面启动“互联网+医疗”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医疗效率、优化就诊流程,解决患者提前挂号、取检查检验报告单需要多次往返医院的问题。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成立了医联体,共有85家联盟医院、10个专科联盟。医院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初步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建立了肿瘤、肝脏疾病、颈动脉狭窄等多个多学科协作诊疗组,建立了中医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业务合作有效机制,制定中医药参与全院会诊、病例讨论、卫生应急等制度。“群众就医实现了从看病难到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转变。”韦嘉说。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花海。
记者手记
百年云大 风华正茂
牢记嘱托,担当使命。
云南大学全体师生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改革创新、奋发作为的前进动力,向着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铿锵迈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1996年,云南大学被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成为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22年继续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悠悠百年,岁月如歌。漫步校园,学生们朝气蓬勃,教师们意气风发,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活力。
百年云大以开拓进取之姿,焕发蓬勃生命力;以昂首前行之态,接续奋斗新时代。继续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云大力量。
//亲历者
杨莲英 守护村民健康
早上7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河南村卫生室里,乡村医生杨莲英忙着打扫卫生、更换浸泡体温计的酒精、打开紫外线灯消毒治疗室,为接诊病人做准备。
“咽痛、流鼻涕、咳嗽、全身酸痛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给你开一些消炎、止咳、利咽、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的药,回家多喝水,多休息。”8时30分,村民陆陆续续来就诊,杨莲英逐一为他们诊疗,并叮嘱注意事项。
2008年,杨莲英被委派至新华乡河南村担任乡村医生。作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杨莲英承担着河南村2000多名常住村民的健康管理任务,负责村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行医问诊一干就是16年。除了看病,她还对村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重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2000多位村民的健康信息,不仅记录在健康档案里,更记在杨莲英的心中。
“以前我们没有卫生室,村民看病要往医院跑。现在村卫生室就在家门口,小病不用出村,方便了患者就医购药。”“药品供应、药品零差价、新农合报销等方面也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给病人看完病,杨莲英聊起村里就医环境的变化——卫生院2023年门诊人数51198人,同比增长21.8%;住院人数848人,同比增长50.35%。
乡村医生是面向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扮演着兜底角色。杨莲英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村民健康,也见证着全省基层医疗水平的变化。
马智 创业带动就业
1月16日,位于昆明市阳宗海管委会七甸街道办事处广南社区的云南万样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大学生创业者马智与员工们忙着生产各类有机肥产品,为开春后用户备耕备肥加快生产。
“目前,线上线下每月销售量达5万单以上,这是创业之初想都不敢想的事。”2021年创业之初,马智发现云南花卉享誉全球,但市场多数有机营养土没有进行高温杀菌处理,夹杂大量的病虫害,不仅影响花卉生长,而且影响种植户增收。基于这些因素,马智和创业团队考虑从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售价入手,推动有机营养土技术创新,打造配套云南花卉种植的优质产品。
公司创立2年多来,已拥有多项专利成果。公司生产出“万样生有机肥”“万样生高原营养土”等小袋产品,先后研发出多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创业当年便实现盈利,第二年销售额增长了60%,公司产品产销两旺,直接带动农民工、退伍军人30余人就业。
马智是云南成千上万名大学生创业者的代表之一,不但享受到3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资金支持,还申请到2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帮扶。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系列创业就业帮扶的措施的出台,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真金白银”支持,进一步激发就业创业活力,为青年创业者鼓足了创新干事的强劲动力。
杨艳霞 减轻就医负担
杨艳霞2020年5月进入云南省医保局价格招采处工作后,面对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每时每刻都在“战斗”。
1月17日9时,杨艳霞忙着对开展国家组织人工关节类耗材“回头看”工作问题数据处理、冠脉支架和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采购数据登记填报工作,进行全省各级医保部门同步协调。
“这项填报工作十分重要,各级医保部门可以此为契机更好地推动集采政策的落实。”杨艳霞告诉记者,2023年,她和同事参与推进了17批次医用耗材的集采工作,落地执行了9批次。
各环节都做到心里有谱、工作有序、统筹有力,凭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杨艳霞和同事一次次成功推进的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2020年,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杨艳霞说,近年来,省医保局认真落实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确保让参保患者真正享受到改革红利。
截至2023年底,我省累计参与开展28批次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覆盖冠脉支架、关节、脊柱、骨创伤、眼科晶体、球囊、导管导丝、静脉留置针、腔镜吻合器、电生理、新冠试剂、肝功生化试剂、口腔种植体等127种医用耗材,平均降幅达71.76%,累计降低耗材费用超40亿元。
林贵东 体旅融合发展
最近,河口瑶族自治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小组的林贵东特别忙。来自北京、辽宁、浙江、上海等地的房车旅行团早早来到了八条半小组,全村提前迎来了春节假期旅游热潮。
身为河口镇城郊村党总支书记,林贵东成了村里假期旅游的“总调度”,一会儿招呼村民召开现场调度会,一会儿又去房车营地维持秩序。“没想到今年村里的房车旅游这么火爆,好多游客都是提前过来,准备在村里过春节。”林贵东介绍。
八条半小组位于河口镇东北端,背靠木瓜冲山,面临南溪河,与越南老街省南所村隔河相望。2023年3月,随着依托百年滇越铁路建设的“八条半 忆光年”主题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房车旅游营地等体育设施的建设完成,八条半小组成为休闲观光文体旅度假村,也成为文体旅融合型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去年以来,我们与越南老街市举办了多场篮球、排球和广场舞比赛。我们村还有一件吸引游客的‘法宝’——无边游泳池。池里的水是流动的山泉水,水质达到了A类。”林贵东说,游泳池免费对外开放,周围村寨的群众和越南游客都选择在周末和假期来八条半游泳锻炼。在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村民休闲运动空间拓展的同时,更助推了农村体育产业与旅游业互融互进、协同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怡希 陈鑫龙 娄莹 李海球
编辑:刘曦靓 张潇予
设计:蔡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