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二维码
更多报道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要指示。云南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方面,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
王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发展、牵挂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考察云南,对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统一起来,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重点是坚持6条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是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我们对标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明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
二是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发展。我们立足云南资源和区位优势,把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
三是坚持“六个大抓”。我们着眼云南的不足和差距,强调不足就是动力,差距就是潜力,持续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改革开放、大抓经营主体、大抓绿色发展、大抓创新发展,以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是抓实系列三年行动。我们以三年为一轮,把重要工作和任务分解为若干三年行动,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实施,一件事一件事盯住抓,一年一年接续抓,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载体。
五是深化“两场革命”。我们把深化干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推行“三法三化”,推动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反对“十种典型问题”,倡导“十种鲜明导向”。
六是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我们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作为现代化建设最大动力。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脱贫人口收入,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让边疆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记者: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开放发展是推动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云南如何通过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王宁: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老铁路运营的快速发展,云南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更加积极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云南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叠加。
一方面,资源优势独特。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拥有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矿产、生物、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就只是静态资源,甚至还会落入“资源陷阱”。为此,我们坚持发展高起点的资源经济,以资源这棵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嫁接”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业。比如,硅光伏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产值就超过千亿元,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一个重要因素是云南绿电占比近90%,“绿电+先进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低的碳含量、更高的绿色附加值。这种资源优势可谓人无我有。
另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西南方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我们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全国第2位,高速铁路里程1212公里,“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中老铁路联通我国与欧亚、融入中南半岛及环印度洋地区,使云南成为国内大市场与南亚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关键链环。前年,国务院出台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去年,国家又出台政策支持我们建设沿边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我们积极用好国家政策,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完善口岸功能,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口岸经济。这正是我们把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叠加起来,形成综合优势的一步棋。
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的嘱托,不断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记者: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体现了云南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扎实前行。3年上台阶是基础,第一年走下来,是否达到预期?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王宁: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云南3年上台阶的第一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紧紧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保持了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全省经济增长4.4%、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呈现出质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转方式迈出重要一步。2023年全省产业投资增长10.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五成,较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收缩的影响。二是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农业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占全国比重超过14%,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以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增加值连续18个月实现25%以上的增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全年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带动住宿、餐饮业等快速增长,旅游业成为拉动消费、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重要引擎。三是经营主体引培实现新突破。全省实有经营主体突破630万户,全年净增141万户,其中净增企业38.6万户。创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运行10个月来,累计授信贷款超82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万多家。四是对外开放呈现新亮点。昆明市托管磨憨口岸成效明显,高水平举办南博会、旅交会等,中老铁路开通2年来,货物运输拓展至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累计发送旅客267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3170多万吨,远超预期,黄金大通道效应不断彰显。五是人民生活有了新提高。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4.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3%、8.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344元、增长14.8%,实现人均纯收入在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进一步抬高了防返贫的底线。
总体来看,我们3年上台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3年上台阶要紧扣经济转型升级下功夫,加快跨越这个关口期。当前,云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最吃劲的阶段,我们的策略是“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四句话。守底线,就是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稳支撑,就是全力以赴稳投资、稳能源电力、稳房地产,把该立的立住、立稳当。增动力,就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深化实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大抓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上台阶,就是推动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民生保障再上台阶,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闯出新型工业化新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加快培植发展现代物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记者:新年伊始,云南省委明确要求州(市)党委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10件具体的事。这10件事几乎都是涉及民生的事。云南在民生保障上有什么新的做法?
王宁:我们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服务大民生。比如,我们总结推广孟连县“334”利益分配模式、永仁县“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会泽县娜姑镇“三个组织起来”等做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就地就近就业。比如,我们鲜明提出“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谋健康就是谋民生,抓健康就是抓发展”等理念,推行“体验式”工作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各地党政“一把手”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到学校去听一听老师和学生的意见,以患者身份看病就医走流程,实打实挂联帮助薄弱学校、医院解决困难问题。比如,我们把“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行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再比如,我们创新建立防汛“1262”预警与叫应等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王宁:加强经济宣传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经济日报聚焦打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和重要阵地,持续报道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此,我们十分感谢。希望今后继续关注云南、报道云南,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云南,增强对云南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