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2024云南省两会|【两会聊天室】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时 间:2024年1月21日下午

地 点:滇池大酒店委员住地

主持人:钟 颖

嘉宾

9

杨 昆 云南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0

朱书生 云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省张掖市副市长(挂职)

11

严涛聪 云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楚雄彝族自治州委主委、楚雄州医疗保障局局长

12

程在全 云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支社主委、九三学社云南省委科技专门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3

袁 媛 云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农林专门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14

主持人的话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石,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明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今天聊天室邀请的委员,都来自九三学社界别,他们是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在实际工作和履职实践中,对此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如何用好科技创新这一利器,引领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一场 “两会聊天室”邀请了五位来自九三学社的省政协委员,围绕“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

主持人:说到“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先对农业科技有个基础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又该如何创新呢?

“我个人对农业科技的理解,是从田间到舌尖再到心尖整个过程中,涉及从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物流全过程的技术和手段。”袁媛委员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要强调支持和引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原来的吃得饱到现在要吃得健康。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进行研发,创造新产品以满足百姓的新需求。

“农业科技泛指在所有农业食品领域,能使价值提升的科技应用。”严涛聪委员认为,科技可以辅助农业食品领域进行创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与效率。结合云南省实际,他认为,目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应抓住五大重点,具体说,就是要抓住种业工程、有机和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农机装备和农业科技人才。在种业工程方面,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包括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和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尤其要聚焦短板进行重点攻关,并加快种业成果转移应用。在有机和绿色农业方面,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绿色和有机农业依然有很大潜力和空间,要大力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提档升级相互促进。数字技术对提高效率、优化种植、降低成本、保质增效有着极为明显的效应,对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放大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和业态。在农机装备方面,目前高端装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需要解决创新链条、技术研发、制造水平、产品种类、人才供应、市场推广、创新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在科技人才方面,要健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强化科研导向和重点引领,还要有效挖掘农村乡土人才,让广大农民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力量。

“信息技术已经跟农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从育种到生产过程再到销售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昆委员说,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智慧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把产业化的农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在有限的耕种空间范围内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农作物,信息技术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在推动“三农”的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种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种源“芯片”

主持人:种质资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加强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选育突破新品种、促进种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我省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方面有哪些创新成就?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面有什么建议?

程在全委员说,2021年以来,云南省共认定省级以上农作物资源库(圃)、畜禽保种场(区、库)、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近80个,规范保存农业种质资源16万余份。其中,农作物资源库(圃)每年补助25万元,畜禽保种场按产业给予20—80万元不等的补助,原生境保护点按核心区面积给予15—30万元不等的补助。2022年,以花卉产业为试点,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省农科院花卉所启动花卉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对月季、百合、杜鹃等300多个资源进行精准鉴定。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资源型鉴定比例由2021年的6.7%提高到13.2%,鉴定获得的优良材料正在应用于相应的作物改良中。

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程在全建议,从省级层面长期稳定支持已经建立的这些资源库(圃)的运行,可为种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材料;搭建资源到种子的快速研发通道,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通量手段,大规模对资源精准评价,筛选出优质材料,通过基因挖掘和种质创新研发出种源“芯片”;注重有高原特色资源的研发,为种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种源“芯片”,提升云南种业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国家的种业竞争能力。

健全体制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主持人:在农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他们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及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如何建设,请委员谈谈看法。

朱书生委员认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完善“顶天”和“立地”农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系。“顶天”就是围绕打造农业领域战略人才力量,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需求,开展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培育创新型战略人才,引领带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跨越式提升。“立地”就是围绕培育应用型科技人员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力量。

严涛聪委员认为,要壮大专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需要健全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的工作原则,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配备、锻炼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赋能农业科技人才更好更快成长。同时,积极引导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民生产“连线”,使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农村的“土专家”以及各类“新农人”,他们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实用型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要把这些人才挖掘好、利用好,积极调动他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科技创新中施展才华,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云南是资源大省,但不是资源强省,我们有这么强的资源优势,但也不是农业强省,这就充分说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支撑。” 杨昆委员说,云南省仅靠人才引进政策还是不够,需要建一所高水平大学,吸引顶尖的学生就读。现在很多毕业生都倾向于在什么地方读书,就在什么地方就业,建议云南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所具有引领性的大学,沉淀一批人才留在云南,这一批人如果留在农业领域工作,就能有效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筑牢稳产增产根基

主持人: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是“国之大者”,那么农业科技创新在这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有哪些重要作用?

袁媛委员认为,耕地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对比国土“二调”“三调”数据全国耕地从20.31亿亩下降到19.18亿亩,云南耕地也从9108.09万亩减少到“三调”8093.32万亩,耕地减少已呈难逆之势,要实现农产品安全保供关键在落实落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这就需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筑牢稳产增产根基。以耕地红线保量为底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土壤改良、土壤培肥、重金属污染改良、障碍土层消除、间作套作、种养循环等农田地力提升和生态修复技术,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潜在生产能力。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朱书生委员认为,科技创新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藏粮于地”方面,科技创新在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及农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关键支撑。在“藏粮于技”方面,科技创新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品种创新、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绿色种植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云南近年来推广的旱地优质稻技术就是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立足云南山多地少的实际,通过水稻品种创新和植保技术创新,实现了山区旱地生产优质稻,解决了山区群众口粮问题。

提升云南省农业机械装备产学研能力

主持人: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如何加快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朱书生委员认为,提升机械化水平是改变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生产面临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等难题的重要途径。但我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还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山多地少、适宜丘陵山区的农机具少;针对产业的全程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户使用机械化的意识不强;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落地难。

对此,朱书生委员建议:要加大研发力量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研发队伍的建设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我省农业机械装备产学研能力。以山地农业为基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开发适宜云南不同区域和产业类型的农机装备。打通“产学研”,开展全程机械化模式研究。围绕主要的高原特色产业,通过集成、试验、示范,打造适宜典型区域的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加大推广力度。首先,将提升机械化水平作为政府推广部门的一个工作指标,通过奖惩机制,分步实施、重点投入,提高州(市)农机推广站的推广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农机推广成效。其次,增强专用农机购机补贴的使用效应,加大对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最佳生产要素,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袁媛委员说,云南省地貌错综复杂,耕地分散,大于6度的坡耕地占比高达76.96%,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迫切需要加快适应云南山地条件的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她建议,针对地块小、坡耕地多、农田道路不配套的耕地现状,对未达宜机化标准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通过小田改大田,配套机耕道,解决农机进地难、作业难的问题;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特色产业,紧盯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等短板问题,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农机装备的基础研究,内培外引相结合,培育一批农机装备制造业主体,推动装备研发与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产业横向密切合作,“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从需求、研发、制造、应用等4个方面发力,创制推广一批适宜云南山区生产条件的灵便小型机械和高效智能农机,合理设置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加强农机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机不适地、机艺不配等现实问题。还要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和购机补贴力度,培育一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代收等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全托管、半托管、菜单托管等服务模式,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机械换人”服务体系,提高生产效率,解决“怎样种地、谁来种地”的问题。

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业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我省也将持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那么,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严涛聪委员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加强产学研合作,做到“园区有大学,企业有大师”,加速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落地。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供给。

此外,要积极承接北上广深、沪苏浙创新资源溢出,探索“异地孵化”和“双向飞地”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模式,进一步推进全省研发转化平台、双创孵化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发挥云南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优势,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创业园建设和升级,持续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主要农业乡(镇)的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和农村信息化站点。搭建农村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小农户对接空闲农机、农机手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新模式。围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一批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加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根本遵循。”袁媛委员认为,绘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助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要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攻关,加快突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物种业、绿色投入品、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减损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新产品,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源。同时,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团、特派员计划,引导不同专业领域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向农村集聚。积极开展各类农业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培育一批懂技术的“田秀才”、有经验的“土专家”、擅经营的“农创客”。多措并举,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乡村发展人才队伍,引领乡村发展、支撑乡村建设。

作者:云南政协报记者 刘 娜·文 张莹莹·图


编辑:高倩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