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在云南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彩云之南各民族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她的履职工作碰撞出多重火花。
谈到非遗,温婉沉静的巴莫曲布嫫总有说不完的话。她说,活态性是非遗的基本属性。非遗既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蕴含着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智慧,譬如生态农业之于粮食安全、可持续旅游之于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友好实践之于生态文明建设。她说,非遗工作需要以系统观念来统摄,注重国内法与国际法双向视野融合、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区别与联系。她还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非遗保护的社区赋权原则高度契合。
多年来,巴莫曲布嫫对主管部门说,对学者说,对学生说,对传承人说,对保护工作者说,对普通社区居民说。“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是她着力传递的非遗保护理念。
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聚焦云南,巴莫曲布嫫看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展开广阔图景;楚雄等地的彝族传统刺绣为本地社区带来可持续生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承载“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生态智慧。“在云南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大试点项目”的建议顺势产生。将建议转化为在地行动,巴莫曲布嫫积极奔走。
2023年7月以来,巴莫曲布嫫结合联系基层代表工作,与云南代表团4位代表围绕低碳实践、非遗教育、非遗研究、可持续旅游等非遗保护的基线行动同向发力;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大学文学院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讨论、座谈,为试点项目组建多元行动方团队做铺垫;赴昭通市调研,观摩非遗保护实践,与代表性传承人和实践者群体、主管部门交流,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题和挑战;应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之邀作有关非遗主旨报告,助力我省非遗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
“试点项目的后续工作将不断推进。”巴莫曲布嫫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自己围绕非遗提出的多项建议都收到了承办部门的答复,“开展新时代非遗系统性保护、讲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故事,能做的还有很多。”(云南日报记者 岳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