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今年的元宵节是2月24日。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正月里来闹元宵。一方舞台,幕升幕落,一桌二椅,一生一旦一丑,唱尽柴米油盐世间冷暖。每年正月里,云南各地都会开启热热闹闹的滇戏闹元宵活动,作为云南著名的地方剧种,滇剧自诞生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富有生活气息和善于刻画人物,而被老百姓喜闻乐见。
号称“滇粹”的滇戏,如今能上台的专业加业余演员只有几百人,在这些人当中,今年82岁的昆明市滇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正东先生,被熟悉滇戏的人称为“老宝贝”,因为“他对滇戏的了解很全面,能说戏(导演)能演戏,肚子里记得的滇戏有五、六百场,爱戏爱到命里。他算是滇戏说戏第一高手,他说戏的路子正,这个年纪上台还能文能武、能翻能滚,行当全面。”云南古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戏曲家协会理事、官渡古镇“古渡梨园”创办人张雄如是说。
(视频)
近年来,吴正东和其他滇剧演员不时会受邀到昆明金殿风景区演出,或者向孩子们讲授滇剧艺术;有时也到呈贡等地进行花灯艺术授课……“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艺术传给后代,不能让滇剧在我们这代断了脉。”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吴正东入选了昆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代表性传承人。
01
学戏:没有本事,就要受气
吴正东在沙溪古镇的舞台上表演
现在为什么肚子里记得那么多戏,吴正东感激他的老师盖小伶。盖小伶是滇戏三大武生之一,他对徒弟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有些古怪:让他们练“厚底功”(穿高靴),跟斗翻完以后,他再教一个动作,做对了要打,做错了也要打。穿着高靴被师父撵着跑,其实就是在让徒弟练“厚底功”。
02
演戏:观众越少,越要卖力演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吴正东强调戏德,他从老一辈艺人身上看到了戏德,其中给他最深影响的一点就是“戏大过天”。剧团有个老艺人叫李文鑫,有一天他要演《斩韩信》中的韩信,他刚刚要上台,别人一把抓着他说“李老师,你姑娘被电死了。”他“哗”地甩开人家的手了,照样上台唱,只是嗓子哑了,“演完了下台我扶着他,抖脚抖手地去看他姑娘,拿张席子盖着,他一滴眼泪都没掉,拿着个烟斗坐了一夜。”
“我师父还教我一个做演员的道理,他说观众越少,越要卖力唱戏,这些观众才是忠实观众。下雨下雪他们都来,你要好好演,当然任何时候都要认真演。一定要爱戏。”吴正东说。
03
写戏:好戏看哭观众
除了戏演得好,吴正东写的剧本也非常受欢迎。他写过《白扇记》、《剖腹验花》等剧本,他的剧本情理动人,立足于观察社会,有些取材于历史故事,寓教于乐;有些从电影中得到启发,结尾让人深思。一些制作成光碟的滇戏很受云南各地百姓的欢迎。
吴正东写的一个戏,录完音吃饭时,录音师专门敬了他一杯酒,说:“谢谢你,录完这段音,我对我的父母深感内疚,之前我认为我的父母啰嗦、唠叨、烦人,现在我知道错了。”这盘光碟非常好卖,专门有人打电话给吴正东,说社会上有些人对父母不孝,这个戏听着台词心酸,让他们看哭了。这个戏的成功,让吴正东更下决心要好好写剧本。
吴正东(右)与年轻演员
04
教戏:为滇戏留一点火种
吴正东(左)在为小朋友上妆
吴正东(左)与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出品人:和亚宁
总编辑:孔维华
总编审:李晓风
监 制:郭维平、尹 凡、武志敏、卢 钢
技术监制:何 寰
制片人:陈 燕、马雁南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统 筹:盛雪梅、杨维涵
编 辑:余应木、马丹妮、苏克胜、刘星邑、
赖长宇、刘发有、潘诗雨、蒋湫妍
宣推统筹:赵小强、彭明辉、杨维涵
直播统筹:杨 锐、赵小强
宣推执行:孙安然、江雨微
技 术:叶丹丹、施佳伟
制 片:邱黾勉、刘 涛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策 划:王 凡、盛雪梅、杨维涵
编 导:盛雪梅、王 磊
视频拍摄:王 磊、魏千怀、李若游
剪 辑:格影工作室
微信撰稿:盛雪梅
图片摄影:李若游
部分资料来源:文旅头条
编 辑:杨维涵
宣 推:赵小强、孙安然
审 核:王 凡、马雁南、盛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