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雅
“玉溪之变”是思想观念之变、精神状态之变、能力素质之变、作风方法之变,在“玉溪之变”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认清了玉溪在全省的位置,增强了赶超跨越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提升自身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
“玉溪之变”的逻辑起点
形势逼迫“玉溪之变”。从经济增速看,“十三五”期间,玉溪经济增长乏力,陷入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尴尬境地。玉溪亟须转变发展方式,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但现实却遭遇发展需要与干部素质的“内在紧张”。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干事创业激情不足。在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部分干部仍然以旧观念旧模式应对新问题新形势,在工作上,习惯了用旧办法解决新问题,干部做事被捆住手脚、滋生惰性,导致思想上的不求甚解和行动上的路径依赖。二是精神懈怠,“不敢”“不想”“不实”作风滋生。面对玉溪政治生态遭遇重创的情况下,少数干部出现精神懈怠,秉持“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部分干部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中的勇敢和干事创业的冲劲,出现有令不行、打马虎,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搞创新、全盘照抄等问题。三是部分领导干部把握全局、谋划发展的能力素质欠缺。“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判断能力和统筹能力,跳出玉溪看玉溪,有谋划眼光和把握全局、谋划发展战略能力。
人民呼唤“玉溪之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既体现为收入的日益增长,也体现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增强,还体现为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均衡发展与整体进步。但现实出现人民需要与发展质量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高人均GDP与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形成强烈反差,这意味着玉溪经济发展的循环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GDP转换为收入的效率不高,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城乡、区域间有差距。目前,玉溪老龄化程度在滇中5州(市)中最深,随着养老抚养比持续增高、医疗费用上涨以及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带给财政较大负担和压力。加之县区间财政收入能力不同,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和保障能力不平衡,在公共服务的享有上,县区居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人民对公平享有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内在矛盾。因此主要矛盾新变化需要新变革,人民需要呼唤“玉溪之变”。
“玉溪之变”的价值归宿
“玉溪之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玉溪之变”是应对当前形势以及不负玉溪人民期望的变革,是从思想上、精神上、行动上、作风上作出的“自我革新”,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玉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玉溪之变”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出“玉溪之变”为了人民。“玉溪之变”是一次“主动求变”,其变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推进“玉溪之变”向纵深发展,“玉溪之变”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玉溪之变”变得如何、是否满意最终由人民决定,人民获得感、公平感和获得感的可持续性是评价“玉溪之变”是否成功的标准,人民是评判“玉溪之变”成效的主体。“玉溪之变”从为谁变化、怎样变化、谁来评价三个维度来看,都充分体现其鲜明的人民性。
为人民谋幸福是“玉溪之变”的价值归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玉溪之变”亦紧紧扭住这一根本目的,抓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根主线,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体现为人民谋幸福是其价值归宿,而“玉溪之变”的实践也证明了玉溪党员干部始终在沿着这一价值归宿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