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云南日报》人物版整版刊登题为《"呦呦鹿鸣"走红 合唱之都出圈》的文章,通过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若水童声合唱团的人物故事,解读音乐之都——玉溪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云南日报》2024年3月18日8版截图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日前,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一曲自然流淌、直抵灵魂的师生合唱《小雅·鹿鸣》走红网络,老师婉转动听的歌声配上清澈空灵的童声吟诵,唤醒了人们深藏于内心的文化记忆。
紧接着,玉溪市若水童声合唱团排练的花灯曲目《螃蟹歌》再次出圈,“从小就听、此曲最美”,又引发一波关注热潮。
两首合唱先后走红并非偶然。聂耳故乡玉溪,现有739支聂耳百姓合唱团、110支师生合唱团。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嘱托,创新形式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擦亮“聂耳故乡 音乐之都”名片。
奏响和鸣之音,打造合唱之都,是一群人的坚守,一座城的梦想。今日,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解读音乐之都——玉溪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普海玲:
让古今在光阴深处和鸣
普海玲在演出
央视总台元宵晚会上一曲《小雅·鹿鸣》火热出圈,重现了《诗经》中描绘的这样一幅图景:小鹿悠然地啃食着艾蒿,主人奏瑟吹笙宴请着宾客,宾客中无一不是君子贤人。春回大地,山间的野趣是古人对浪漫的诠释。
在这曲合唱走红的背后,是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普海玲对专业的执着、对梦想的坚持。
再烦琐的事情也阻挡不了她对热爱的坚持
普海玲出生于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云南玉溪。年少时,她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她来说,童年在山间听到的虫鸣鸟叫、读书时的朗诵,还有对钢琴的兴趣,每一种生活场景的声音都似美妙的音符一般在她心中跳跃。后来,虽然在一个乡村小学任教,唯一的音乐设备只是一台部分琴键不能回弹的钢琴,但她坚持音乐梦想,将艺术与美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心中。
2018年,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任教。这是一所只有13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师资薄弱、教学任务重是她面临的第一道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的她既当数学老师又当科学老师,还兼任音乐老师。
山里的日子总是显得很长,大部分学生放学以后就无所事事,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精彩起来?普海玲想到了音乐——组建一支合唱团,让学生们一起来唱歌吧。
普海玲认为,音乐给人美与力量,也会像水一般滋养着人们的心灵。2020年11月,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正式成立。开始只是自娱自乐,后来随着社交平台的传播,“若水”也慢慢引发关注。
2023年,因工作调动,普海玲离开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来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任教。在学校的支持下,她组建了附小童声合唱团,2024年1月,师生合唱《小雅·鹿鸣》排练视频走红网络,最终登上了2024年央视总台元宵晚会,仿佛将千百年前的那缕春风又吹到了我们身边,是雅、是柔,更是古今在霎时光阴里的一瞬交会。
“我相信一切清澈、纯净的事物都能给予人愉悦的感受。”普海玲说,对于做事也是一样,专注于一件事,便能带动周边的人获得共鸣。
若水童声合唱团成立后,普海玲从最基础的练声开始训练学生。训练过程中,普海玲发现很多原本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这让她仿佛看到最初接触钢琴时候的自己。
2002年,普海玲上高一,跟着学习音乐专业的姐姐普海兰,她第一次听到了钢琴声。
“钢琴声特别清澈、纯净,我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普海玲说,她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父母也曾希望她读一个更实用的专业,方便将来找个好工作。可是,热爱的种子一旦萌发便会恣意生长,她背着父母去找老师学习钢琴。直到被老师催缴钢琴学习费用,学钢琴的事情才被家人知晓,母亲看到女儿的坚持后,补交欠下的费用并支持她走上音乐道路。
成为乡村小学教师,周遭的环境好像与高雅的音乐格格不入。普海玲没有放弃,她认为:“音乐,并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而是流淌在人血液里的东西,与阳光、空气一样,带给人们舒适与享受。”
“热爱音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普海玲说,作为小学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学生的一切都会与老师联系在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身边的一切小事都会与你相关。多年来,再怎么忙碌,但凡是与音乐、合唱相关的活动,她都会积极参加。
第一次当指挥是在江川区教育系统组织的一场合唱比赛上。普海玲选择了1首四声部的作品和1首二声部的作品。
“他们只是老师,不可能唱得了那么多声部,顶多一个声部。”反对的声音袭来,但普海玲认为这才是合唱,一个声部只能是齐唱。她对合唱团成员说:“我要让大家了解什么是合唱。”
合唱团60人的队伍全是老师,且音乐专业出身的老师不多。普海玲介绍,但是合唱团走的每一步都有回应,他们唱得很开心,也慢慢接受了合唱的概念,也慢慢地培养起和声的理念。
普海玲第二次担任指挥与第一次不同,合唱团成员几乎都是公务员,受过专业训练的寥寥无几。“那次我们唱了《松花江上》,为了让大家更有画面感,我还组织他们观看了相关纪录片。”她说,比赛中,很多成员都哭了,大家感受到了歌中所描述的为保卫家乡投入了青春与热血的内涵,完全融入歌中。
“合唱,应在不同圈层茁壮生长。”普海玲说,这次经历后,她的合唱理念在江川区、玉溪市逐步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她,喜欢她的作品,也为此后马家庄若水童声合唱团、聂耳教师合唱团出圈奠定了基础。
坚持普及专业理念,让它为大众所接受,你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枯竭
在合唱《小雅·鹿鸣》走红后,合唱《螃蟹歌》也接着走红。两个作品并不是一种风格,一个选自《诗经》,另一个则是本地的童谣、花灯调,但他们都用了合唱的方式去呈现,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只有使人感到舒服,才会受人关注,引发热议。”普海玲说,她从没想过这些视频会火,只是依托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倾注最大的热情。自成为音乐专业学生开始,她一直这样做,并持续至现在。
“为什么只有一排简谱,却能演奏出一首包含不同音调的歌曲。”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本科期间的普海玲一整个学期,直到她接触到“即兴伴奏”这门课程。
“那时候特别兴奋,每次都会尝试不同的伴奏,以期找到最符合主旋律的伴奏。”普海玲说,这也练就了她极其敏感的听力,伴奏与主旋律搭不搭配、每个伴奏的音准有无差错等,这些都会引起听觉上的不适。
注重这样的细节,普海玲的“即兴伴奏”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加之极其敏感的听力,“视唱练耳”课程也获得了90多分的成绩,奠定了她今天成为师生合唱团指挥的坚实基础。
“组建聂耳教师合唱团时,我压力很大。合唱是一群人的事情,指挥必须精准听出每一个声部存在什么问题,我怕真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听不出来。”普海玲说。
“现在,我觉得很幸运。”普海玲说,第一批聂耳教师合唱团留下了60多位老师。他们中近七成的教师在乡(镇)或乡村小学任教。截至目前,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已开展巡演及专场音乐会9场。合唱团成员也在自己的学校组建了学生合唱团。
因为热爱,教师合唱团成员参与度都很高,每周一次的排练,基本上全到。他们还会将自己练琴的视频、训练学生的视频发到微信群中,认真观看之余,成员之间还会相互点评,甚至认真弹一遍、唱一遍,拍成视频发到群内,以便其他成员借鉴。合唱团的点点滴滴,让普海玲感到欣慰,这也激发了她带着成员们不断去尝试新歌曲的动力。
去央视总台元宵晚会演出时,普海玲看到很多年龄稍大一些的合唱团成员认真排练舞蹈,虽然动作有些僵硬,但是很感人。“晚会上,手掌朝上的那个动作,有的成员从清晨练到凌晨才休息,毕竟年纪大了,关节也不是太灵活,但他们从没喊过累。”她说。
“坚持去普及一种专业理念,让它为大众所接受,你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枯竭。”普海玲说,他们知道这样的唱法好听,因此加倍努力,用最清澈的声音去和声,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上的愉悦,进而获得认可,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仅仅将《诗经》演绎一遍,并不足以称之为传承。只有将个人的艺术语言融入当下时代,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表现时代的作品。”普海玲介绍,第一次读到《小雅·鹿鸣》,是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当时印象并不是太深刻;再一次读到,是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上,屠呦呦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小雅·鹿鸣》的每一次出现,都是用来表达对获得人才的喜悦之情。
今天,在玉溪市深耕聂耳文化品牌的大背景下,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生逢其时。古老的中华文明依托当下建立的表达系统,再一次激荡出强烈的共鸣。如果没有普海玲对每一个声部的执着追求,没有师生合唱团对热爱的坚持、对传承的坚守,没有编曲老师的守正创新,没有伴奏老师的精彩诠释,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如此纯净、一尘不染的和声,而这种对每个部分近乎极致的追求,最后融入大集体,形成的共鸣正是时代精神的极致展现。
云南网记者 普孟秋
声音
“在玉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样动人心魄的音乐。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沉淀。”伴随着窗外飘来的合唱声,玉溪市聂耳文化中心主任赵琳讲述了自己对聂耳文化的理解。
谈到玉溪市若水童声合唱团、玉溪市聂耳教师合唱团、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童声合唱团时,赵琳的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若水童声合唱团的故事就是玉溪打造聂耳文化品牌的一段生动篇章。成立于山村小学的合唱团,他们用清澈的歌声,讲述成长故事,弘扬聂耳的家国情怀。从学生合唱团到教师合唱团,玉溪市合唱教育不断深化和发展,更为学生合唱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让合唱教育成为玉溪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支合唱团是聂耳精神在这座城市的传承者,他们的歌声传递着玉溪的文化自信。”赵琳表示,这得益于玉溪市多年深耕聂耳文化品牌建设。
“当下,玉溪市文化事业正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中心将持续推动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书写玉溪文化事业的新篇章。”赵琳表示,将会接住这波流量,打造更多精品。
下一步,玉溪市将持续以聂耳文化为支撑,通过音乐、文化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聂耳、热爱聂耳,传承“聂耳精神”;打造首个聂耳合唱节,使其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品牌。与一流专业机构合作,共同举办音乐活动、培训班等,提升合唱团队的水平和影响力;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为合唱团队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推出新作品,创新演出形式,持续保持合唱活动的新颖性和吸引力。
云南网记者 浦美玲
玉溪市教体局德育科科长杨进宏:这样的团队越多越好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2021年11月,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进宏来到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当孩子们的声音从那间小小的教室里传出来时,他被歌声深深吸引。
在此之前,他对合唱团的了解,大部分源自各类歌唱比赛,参赛者以成人为主,大多数单位会在比赛前临时组建一个合唱团,表演结束后就解散,直到他遇见若水童声合唱团。
通过与若水童声合唱团指挥普海玲一番交流后,杨进宏开始了一系列思考。玉溪是聂耳的故乡,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但合唱形式还未在青少年群体中建立广泛基础。
如何让这样的合唱团在玉溪市各个学校普及?杨进宏很快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的音乐老师身上,希望用专业力量去促进学校合唱教育事业的发展。2022年8月,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正式成立,并逐步发展壮大,一颗颗种子开始播向全市各校,一支支合唱团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从曾经的一个小小想法,到如今合唱团的走红、出圈,杨进宏倍感欣慰的同时,更保持着一份冷静,期待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小雅·鹿鸣》作曲者李晓东:让更多经典被传唱
“大众的喜好,就是我的创作方向,《小雅·鹿鸣》是华夏儿女共有的文化基因,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共鸣。”《小雅·鹿鸣》作曲者李晓东说,作为宴饮诗,《小雅·鹿鸣》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把听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为《小雅·鹿鸣》作曲,需要考虑多数团队的实际情况,因此钢琴成为了首选乐器,同时还加入了很多打击乐器。”李晓东说,乐曲采用中国传统的燕乐、雅乐调式,更加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央视总台元宵晚会的版本,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民乐编制,结合舞台设计,再加上师生合唱团精彩演唱,使得最后的呈现更加契合《小雅·鹿鸣》的意境。
面对这始料未及的热度,李晓东表示:“这一次出圈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一个作品的走红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一支一直保持热爱、正在快速成长的团队遇到一个合适的作品。”
自从2020年与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合作以来,李晓东已经为该市多个童声合唱团、师生合唱团提供了多首合唱乐曲。李晓东表示,他将持续创作古诗词和民间艺术题材的作品,同时也希望与普海玲及玉溪的各个师生合唱团持续合作。
“中国还有很多像玉溪师生合唱团一样的群体,我非常愿意与大家一起努力,让更多经典被传唱。”李晓东说,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云南网记者 徐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