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丹 韩雪冬 杨怡霄 文/图
在江川区安化彝族乡,月琴是跳乐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近来,一位彝族小伙大胆创新制作工艺,将传统月琴加装了电路板,让这种古老的乐器焕发生机,奏出洪亮优美的乐音。
第一把电子月琴
传统月琴通常用优质木材红椿木制作而成,琴弦选用有弹性的尼龙线,琴的正面刻几个月牙形小洞,使共鸣声从洞内传出。
“传统的月琴声音不大,音质也不算太好,特别是广场上人多的时候,乐音就完全被覆盖了。很多老师傅会装上一个麦克风传音,但音响效果还是不太理想,而且有很严重的电流声和杂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安化乡的彝族小伙穆晨思索了很多,决定在琴身里尝试植入电路板。于是,2022年10月,他只身前往广东佛山一家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和一名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一个月后,他们成功开发出了第一套月琴电路板。
“电子月琴是充电的,打开开关,月琴就通电了。这里面植入了两个喇叭,所以声音要比传统的月琴大,而且经过加强电路板处理后,音质更加细腻,没有杂音。”穆晨说,电子月琴琴弦依然选用尼龙线,但内置电路板,设有总音量、高音、中音、低音的功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出不同的混响音效。月琴上设置的MP5功能,可以连接蓝牙播放歌曲,也可以插上U盘边放边学;设置了OUT输出口,能无线输出到音箱上,只要插上发射器就可以进行无线传音,即便是在大型舞台上演出都没问题。
今年22岁的穆晨,从小对月琴耳濡目染,15岁跟随非遗保护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普家明学习月琴弹奏,熟练掌握了彝族“撒弦乐”和失传已久的“过街调”弹奏技巧。16岁学习月琴制作,仅1个月便可自行设计绘制各类花纹样式,调试月琴音色。通过多年摸索和实践,穆晨不断改良月琴制作工艺和材料,慢慢地,他制作的月琴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美。去年,他的第一把电子月琴制作完成,便以7600元的价格被买走,不少村民也闻讯前来体验弹奏。
穆晨(左一)和舞伴们弹奏着电子月琴欢快跳乐。
江川“撒弦乐”的最小传承人
“这把月琴式样美观,做工精细,音质也好。现在弹着这把琴跳乐,声音很大,自然就放得开,跳起来更洒脱了。”听着舞伴彭长谷的夸赞,穆晨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第二把琴才刚开始做就被预订了,现在正赶工多做几把。”穆晨说。制作一把月琴需要经过选材、拼板、刨板、绘画、雕刻、打磨、抛光、组装、校音频、组装电路、上色、装饰等10多道工序,用时1个多月才能完成,每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虽然辛苦,一年也做不了几把,但他依然努力把月琴作为一件有生命灵魂的艺术品来对待,以制成一把心仪的月琴为豪。
“不管是月琴乐曲还是制作技艺,都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两年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每次去外面演出,大家都比较喜欢,我很自豪。”说起传承,穆晨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撒弦乐”的最小传承人,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会将月琴制作技艺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让月琴早日走出彝乡小山村,走向更大的世界。
如今,穆晨最喜欢的事就是用月琴弹奏出洪亮的旋律,伴随着炫目闪烁的灯光,和舞伴们在广场上欢快跳乐,纵情舞动身姿,感受身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