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图片
  3. 正文

古村茶香话沧桑——元江猪街今昔

迎着刚刚升起的朝阳,沐浴着徐徐拂过茶山的春风,一缕缕清香让人心旷神怡。4月13日,清明节刚过,春茶已经采摘完毕,元江县那诺乡猪街村营盘小组,60岁的沐思伟来到320年的老茶树下,弯腰作揖,祭拜天地、先祖,感恩大自然无私馈赠,让后人能够享受前人种茶的福泽。他家6亩茶园,今年的茶卖了一个好价钱,收入比去年增加不少。

在营盘村,春茶采摘结束后,沐思伟感谢先袓种植的茶树给自己带来好日子。

在营盘村,春茶采摘结束后,沐思伟感谢先袓种植的茶树给自己带来好日子。

二掌村的杨马中已经76岁,在村里是有名的木匠,过去常年在外奔波,如今这个行当没落了,三个小孩又都在城里打工,他把木工房改造成茶屋,和老伴在此卖茶、品茶,安享晚年。

回溯猪街茶和猪街村的前世今生,常常让人感叹不已。猪街因茶兴盛、因茶而衰。猪街茶的兴衰史,能够真切反映出当地村民的人生悲欢。

那诺乡猪街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摄于2015年10月2日。

那诺乡猪街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民居建筑别具特色。摄于2015年10月2日。

2020年,在李氏后人的陪伴下,记者曾参观过二掌村李氏祠堂。祠堂古色古香,保存基本完好,门头雕龙画凤,堂屋正中悬挂着李氏先祖画像。《李氏建立祠堂碑记》记载:“同治初,往茶山运茶,见茶获利甚巨,遂运种回家改种,成效甚著,获利颇多,继加工揉造,其利更加倍,此吾家兴盛之大概也。”见李家种茶逐渐兴盛,周边村民纷纷效仿,养骏马、广种茶、精制作,跻身茶马行业。晚清至民国时期,仅营盘、水井、二掌三个自然村的汉族就先后有十多个茶号。茶叶最兴盛时,猪街村种茶面积有上万亩。

哈尼族妇女在猪街茶园内拍照留影。

哈尼族妇女在猪街茶园内拍照留影。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哀牢山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加之独特的种植技术,猪街茶一经问世便品质超群,晚清时期一度作为朝廷贡品,还远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村里有专门驮运茶叶的马帮,马匹多达300余匹。民国初年,猪街茶参加全省的“赛宝大会”并荣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猪街村被列为云南省茶科所的全省茶叶重点调查区域之一。

据说,张家先祖于道光年间率兵驻守在猪街营盘而定居于村中。其中一位先祖张文彩还获得过六品军功,学识渊博,开设了“永盛祥”茶号。他的学识与才能得到了云南布政使的赏识,并获赠“经术湛深”的匾额。此匾存放在营盘村张氏后人张耀文家里,今年第二届猪街贡茶文化节期间,他家把匾额展示在院内,大家才得以一睹真容。

张耀文向游客展示自家珍藏的匾额。

张耀文向游客展示自家珍藏的匾额。

旧时,元江是茶马古道上连接六大茶山的重要枢纽,猪街古村是边境上江城、易武的马帮进入滇中的重要通道和驿站。随着集市声名远扬,猪街逐渐管辖了二掌、水井、营盘等十多个自然村,史称“猪街讯署”“猪街镇”。

世事沧桑,人间巨变。抗战时期,因为种植鸦片,很多人家毁坏茶园改种罂粟,茶园只剩几百亩,兴盛一时的茶叶市场日趋衰败,茶商改行,熙来攘往的茶马古道村落渐渐冷清。加之茶价低贱伤农,大片古茶园被规模砍伐后改种玉米、甘蔗、烤烟等作物,猪街茶如明珠蒙尘,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户外出求学、打工,在城市生活,传统村落人去房空。营盘村原本有63户人家,现常年在村里的仅有20余户。古村落房屋年久失修,部分出现墙壁开裂、屋顶渗漏,但传统的古民居建筑、青石板村道依然保存着旧时模样。

水井村的村民在特色民居前直播带货。

水井村的村民在特色民居前直播带货。

水井村的妇女在排练文艺节目。

水井村的妇女在排练文艺节目。

学生在古茶树前表演文艺节目。

学生在古茶树前表演文艺节目。

游客在水井村品味猪街茶。

游客在水井村品味猪街茶。

猪街贡茶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营盘村。

猪街贡茶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营盘村。

进入新时代,猪街村又迎来发展转机。为了提高猪街茶的影响力,那诺乡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功能区”的定位,举办第二届猪街贡茶文化节,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茶产业振兴,塑造猪街贡茶品牌,促进群众增收。通过节庆带动,那诺乡部分村民重返家乡制茶、卖茶,游客开始造访古村落,品香茗、谈人生、回忆旧时光……乡村振兴开始展现出新的前景。(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永红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