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宏武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所著的小说集《红河之月》,收有一个短篇小说《白大爹与古碑》,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寻找爱的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底本源于邢公畹的另一部著作《红河上游傣雅语》,书中记录的“罗三故事”,其实就是新平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描写的爱情故事。
1943年,邢公畹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其间,他来到新平县漠沙江畔进行田野调查,采集到了一个傣语故事,译为“罗三故事”。1989年他的著作《红河上游傣雅语》由语文出版社出版,这个故事被收入书中,采用傣语记音,并汉语直译。
《朗娥与桑洛》通过花腰傣姑娘朗娥与男青年桑洛之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反映了花腰傣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追求坚贞不渝爱情的决心,表达了他们对自由婚恋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首叙事长诗的情节框架类似汉族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类似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朗娥与桑洛》是“梁祝”故事母题演化中可见文本的一种,同时它还融合了《牛郎织女》的情节,尤其是化为星星那段情节。这部傣族长诗不仅有“梁祝”的故事框架,还用了赋比兴的修辞,运用比拟、比喻、谜语等手法,对与日常生活劳作息息相关的事物进行描述,曲径通幽,寓意丰富,完全就是新平傣族传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笔者认为,罗三的爱情悲剧,不只是罗三的后娘狠心且想左右婚配的问题,还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礼”的禁锢,就如同《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亲妈因为儿媳没生育能力强迫其子休妻。
小说《白大爹与古碑》中的那句话“他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一根草”,作者是想表达:爱情追求和美好社会不是吹着口弦和唢呐就可以轻易得来的。而小说所说的打开通往“好世界的门”的钥匙是什么呢?其实要说明的是: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社会等不来。
同一个传说母题在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中总要产生流变,历史中的《朗娥与桑洛》就出现过多个不同的版本。
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德宏调查队在德宏采集到这个故事,整理、编译为《娥并与桑洛》,是国内最早出版、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后来,这个故事还被著名画家程十发绘为彩色连环画。
20世纪80年代,新平县文化工作者陈振中、刀明贵在新平县内采风,也搜集到了这个故事,后整理、编译为《龙桑与南娥》。
至于这个故事最早的发生地,说法不一,据说东南亚各地都有流传,缅甸还出版了这个故事的连环画。
2006年5月,新平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戛洒镇新寨村祭龙广场建起了《朗娥与桑洛》故事浮雕;2023年,新平县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与新平县史志办收藏到了《朗娥与桑洛》目前可见的汉译版本……笔者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进来,进一步关注和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