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一路向前 看见幸福的模样丨景莱村:幸福长留新傣乡

2023年底,我省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成为全省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全媒体蹲点调研采访,组成8个采访组分赴全省8个沿边州市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探寻沿边村寨的发展变迁,描绘对未来的幸福期许。

云南日报开设“‘一路向前——看见幸福的模样’全媒体蹲点调研采访”专栏,今日请看来自勐海县景莱村的报道。

夕阳洒落金塔,榕树独木成林,打洛江绕景莱流淌。229号界碑屹立在打洛江边,中缅两国人民以此为界,隔江相望、沿江而居。

这里是勐海县景莱村,也是风情浓郁的“勐景来”景区。

身着鲜艳筒裙的傣家少女袅娜而过,佛寺、菩提树、古泉、雨林……傣家风情扑面而来。景在村中,村在景中。早在21世纪初,景莱村就是云南省较早进行旅游开发的边境小寨。

打洛江依旧昼夜不息,新的故事发生在沿岸村寨,发生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旅游饭”越吃越香甜

漫步景莱,经雨水洗礼的村庄更显清丽。

一座座黛瓦木墙的干栏式傣家楼错落分布在道路两旁,其中,一栋屋顶饰品金碧辉煌的三层傣楼很是显眼。“那是玉应扁家的客栈,是我们村最豪华的民宿哩!”路过的村民介绍。

带着好奇,记者来到玉应扁家门前。刻有“舒灿澜客栈”的木牌匾挂在右侧,大门两侧繁花正盛。踏进门槛,玉应扁正在泡茶,“快来尝尝我家的茶。”玉应扁招呼记者坐下。

“‘舒灿澜’的意思是住得舒服的地方,希望来我家的客人都能住得舒服。”玉应扁是土生土长的景莱人,过去和丈夫外出务工,随着景区打造,家乡越来越好,玉应扁夫妻俩下决心回乡创业。

玉应扁打开客房向记者介绍,一应俱全的设施、傣家风情浓郁的装饰受到游客喜爱。“去年春节,我家客栈的16间客房都是满房状态,全年收入近30万元。”玉应扁说。

大变化来源于2021年启动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当时,大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积极性出主意、找办法,拓宽致富路。多年的景区开发,让村民们实现了土地租金、景区分红、景区务工等多渠道增收,但是村民们并不满足于“坐享其成”或是“替人打工”。民宿、小吃店相继出现,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搞起了“家门口”经济,当上了小老板。

“我不怕吃苦,决定了就开始干。”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妇女小组组长玉恩积极响应村里的号召,借款8万元翻新房屋、添置设备,带头在村里做起餐饮生意。敢闯敢拼的玉恩在经营一年后,不但还清了借款、扩建了房屋,还购置了两辆小汽车。

2023年,人均收入近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从“老景区”到“新网红”,景莱活力不减,生机盎然。

傣文化越传越有味

“‘老咪涛(傣语:奶奶)’,这样对吗?”“轻一点,不能捏太重……”慢轮制陶所里,傣族奶奶带着10余名孩子体验制陶。坐在陶轮前,刚刚还在嬉戏打闹的孩子们安静下来。

舂土、筛土、渗水、揉泥、制坯、打坯……手法娴熟,伴随慢轮旋转,陶坯很快成型。“老咪涛”玉相论是州级非遗传承人,只见她用特制木拍在陶坯上拍打出花纹,陶坯制作完成,烧制后即可出售。

“慢轮制陶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门技艺,以前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是妈妈做的。”谈起制陶,玉相论滔滔不绝,“我们的陶器很受欢迎,有了市场手艺就不会丢。”

另一座傣族竹楼里则摆满了精致的筐、篮、筛、箩、篓,77岁的傣族老人岩温丙坐在庭院里,手指灵巧翻飞,仿佛将岁月都编进了竹器。

岩温丙说,自有傣历开始傣家人的生活就离不开竹子,如今他编制的部分竹器被游客们带往天南海北。

历史悠久的傣族传统技艺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路路都是文化巷,家家都是传习所”。景莱村挖掘整理了慢轮制陶、传统竹编、傣锦编织、古法酿酒等10余种传统技艺,20多位像玉相论这样的老手艺人,景区每月给予每人15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补贴,支持他们把手艺传承下去。

岁月悠长、光阴流转,傣族文化在景莱从未断流,生生不息。

好环境越变越美丽

由高高耸立的寨门入村前行100米,独树成林景观跃然眼前。

中山大学学生刘奇玮坐在景莱木屋咖啡馆里,悠闲地品味着西双版纳的本地咖啡,沉浸在村寨的美景中。村寨内古木参天,干栏式建筑与品种繁多的绿色植物浑然一体,流经村寨的小河和沿河岸的10余个香气四溢的香水莲花池中,每天早晚都会有成群的钳嘴鹳前来觅食。

“每次看到上百只鹳鸟在美景中翩翩起舞,都让我如痴如醉。”刘奇玮说,他们已经在景莱村待了快一个月时间,都有些舍不得离开了。

“我们的理念是建寨要有林与箐,建勐要有河与沟。”景莱村党支部书记岩温相介绍。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景莱村在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尊重群众意愿,与开发景区的企业合作科学编制村寨规划,遵循“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朴素民族生态观,把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加强制度约束,对村内古树名木逐一登记造册、挂牌保护,构建起参天大树环绕、鲜花绿植满村的美丽景象。

有好的生态,更要有好的人居环境。经过党支部班子、村小组的共同努力,景莱村被纳入勐海县“四级联创”等建设项目,通过以政府扶持引导企业投入带动各方支持的方式,逐年筹措资金近2亿元,梯次推进道路硬化、村庄亮化、“三网入地”等工程实施,抓实消防设施、旅游设施、两污处理设施更新。

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拆除围墙彩钢瓦、清理废旧杂物、硬化一楼地面、规范家禽养殖、绿植挂画扮靓庭院房屋……一座座不失傣族特色又干净整洁的小楼相继出现。

玉恩家中房梁上悬挂着的傣陶花盆内缀满了一串串颜色各异的石斛花,风过花舞、暗香浮动。围房而砌的花池里,火红的龙船花、淡雅的昙花惹得蜜蜂流连、蝴蝶起舞。

“这些花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每天看着它们,心情也会好起来。”在她亲手打造的花园中,玉恩感到十分惬意。“我们定期清扫自家的责任区,还参加寨子里清扫公共区域的活动。寨子漂亮了,自己家才会更漂亮。”玉恩介绍,村里实行“门前五包”,分组管理、责任到户,家家户户都参与到美化村寨环境中来。

美景香居、傣家新颜,景莱村焕新发展的故事仍将继续。


总策划:何祖坤

统筹:田静 王雪飞

采写: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 赵丽槐 戴振华

视频编辑:邢路扬

勐海县融媒体中心:杨正东

打洛文化站:甲四

编辑:戴菲


编辑:曾梦琪   审核:陶晓兰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