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省政府首批确立的32个种烟县之一,素有优质烟叶生产黄金走廊的美誉,因烟叶内外品质俱佳,被定位为工业品牌高端优质原料生产“第一车间”。近年来,峨山县围绕“品质特色突出、工业需求旺盛、烟农荷包鼓鼓”全力抓好烤烟生产工作,稳中求进推进烤烟生产稳规模、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全县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蹄疾步稳。峨山烟叶连续4年“全收全调”红塔集团,山地烟生产更是成为全市山地特色现代烟草农业的典范。
布局特色特需品种
坚决打击劣杂品种
“以工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布局种植特色特需品种,是峨山烟叶能够‘全收全调’红塔集团的重要原因之一。”玉溪市烟草公司峨山县分公司副经理王兴宏介绍,峨山烤烟特色特需品种种植占比达85%以上,品种纯度更是达到100%,充分满足工业企业优质原料需求。
为保证烟叶品种纯度,峨山县从烤烟育苗、移栽、面积核实、收购等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大力整治劣杂品种。“整治打击劣杂品种贯穿烤烟生产全过程,在烟叶收购环节,我们坚持坚决杜绝收购非规品种,充分保障烟叶质量。”峨山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瓦庆耀介绍,今年,峨山县还运用烟叶质量追溯平台和“一码”监督追溯监督模式,着力解决“三混”等问题,助力提升烟叶品种纯度和品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在峨山县小街街道雨来救村大簪土小组,种植了58亩山地烟的种植大户石能旺家中一派忙碌,工人们正在给烘烤好的烟叶进行下杆初分,一摞摞金黄色的烟叶堆满房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石能旺的脸上。“去年卖了33万元,今年估计能卖40万元左右,一年比一年好。”石能旺告诉记者,如今电烤房、机耕路、水池、管网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给烟农带来了许多便利,种烟越来越有信心了。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近年来,峨山县积极向上申报烟区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改善和提升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自2018年以来,共建成水池100个、管网12件、泵站8座、机耕路5条、土地整理1080亩、购置育苗小棚4000个。此外,投资2.6亿元的尼去本水库、筇川水库和新街河水库3个烟草水源援建工程稳步推进,其中尼去本和筇川水库已蓄水并投入使用,新街河水库正在收尾中。提水项目的实施为烤烟抗旱移栽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同时,峨山县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减工降本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密闭式热泵电烤房建设。今年新建了476座电烤房,全县目前共有电烤房896座,可满足约2万亩的烤烟烘烤需求。
加大科技兴烟力度
走现代化发展道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坚持科技兴烟,通过膜下小苗移栽,提高地烟产量;加大机械作业力度,提高生产效能;扩大烘烤覆盖面,完善风险保障。”峨山县政府调研员施仲彪介绍,以膜下小苗移栽、揭膜培土为主的山地烟栽培技术常抓不懈。全县以大机械作业为主,小机械作业为辅,机械化预整地率达100%。此外,无人机“参战”充分减少人力物力,全县共有9台无人机,具有操作证的有21人,2024年飞防面积6万余亩。持续扩大“1+N”专业化烘烤服务覆盖面,完善“烟农+合作社+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机制。
同时,坚持每年对政策、移栽、中耕和烘烤4个关键环节进行培训,丰富的培训内容不断提升烟农栽烟的科技水平,加快峨山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凝心聚力服务烟农
切实维护烟农利益
峨山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烟农、联系烟农,坚持用实际行动服务烟农。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抗旱先锋队、烤烟工作队等队伍的作用,贯穿烤烟生产全过程,做好烟农服务工作。
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想方设法为烟农提供便利。近年来,峨山县实行“站外专业化分级+集中运输+烟农代表交烟”收购模式,大大减轻了烟农交烟负担。“现在实行烟农代表交烟,一个代表可以交几十户烟农的烤烟,节省时间不耽误干活,给烟农带来了很大便利,专业的分级可以让烟叶等级分得更好,烟农收益更高。”小街街道石邑社区烟农代表李金孟说。
“以烟农增收为着力点,实现政工商农各方利益最大化,结合当前开展的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下决心解决好烟叶收购‘三混’问题,杜绝‘人情烟’‘关系烟’,确保实现烟农利益最大化。”施仲彪介绍,下一步,峨山县将持续以规模化为支撑,重塑生产组织模式,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烟叶基地和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大力培育10至30亩种植规模的职业烟农。改进、优化提升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推动烟叶收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朝着打造烤烟生产最优“第一车间”的目标奋力迈进。(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