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玉溪美食
  3. 正文

寻味玉溪|这些街巷小吃,让你品出玉溪烟火气

随着中甲联赛在玉溪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量球迷和游客涌入玉溪。来到玉溪,除了看球赛和观光旅游外,还有一件赏心乐事就是品尝玉溪的风味小吃。想要知道玉溪小吃有哪些,就跟随记者,到大街小巷去转转,品尝一番。

“高仓杨梅灵秀菌,波衣花椒新村松。龙树毛驴贾井马,黄草黄牛田房羊。青堆米线六品面,大营涩水甸苴酒。黄官豆腐龙潭肉,冯井香油大河鱼。”这首曾经在民间流传的歌谣,道出了玉溪丰富的物产,同时也道出了玉溪为何有那么多的风味小吃。据文献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玉溪小吃就在滇中地区风行一时。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发展,玉溪小吃已经独具地方特色,无论煎、炒、烧、煮、卤、炸、焖、炖,色、香、味均属上乘。玉溪特色小吃的创立和形成,不知包含了多少老一代玉溪人的智慧和创造。因而,来到玉溪,最不能错过的就是玉溪小吃。

名目繁多的帽子米线

注重汤汁、作料齐全的帽子米线最能代表玉溪的风味小吃。玉溪帽子米线名目繁多,有焖肉米线、鳝鱼米线,还有扒肉米线、扒鸡米线等。根据季节变化,还有什锦凉米线、酸汤凉米线,酸甜爽口,作料多样,价廉物美,老少咸宜。

鲜香的鳝鱼、清香的薄荷与香菜、细滑的米线、酥软又不油腻的猪皮……一碗鳝鱼米线,让人食之难忘。

鲜香的鳝鱼、清香的薄荷与香菜、细滑的米线、酥软又不油腻的猪皮……一碗鳝鱼米线,让人食之难忘。

小锅煮的帽子米线在玉溪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吃到。新鲜的主料备好,一口用了多年的小铜锅,舀上熬煮了一夜的筒子骨高汤,大火烧开,依次加入鲜肉、韭菜、盐巴、酱油等配料煮上片刻后,新鲜米线下锅,无需搅拌,待米线汤涨起来时加入自家腌制的水腌菜,出锅装碗,再浇上一勺独家炒制的“帽子”,一碗正宗的玉溪小锅米线就做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溪米线的“帽子”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焖肉、杂酱,还有羊肉、牛肉等,麻辣鲜香,口感丰富。一根长长的米线,不仅是地道的玉溪老风味,也是玉溪人日常生活的味道。

拥有百年历史的火烧饼

玉溪中心城区以北龙马山下是北城街道,当地民众利用简单的食材,制作出了颇具当地风味的小吃或特产,并在清代乾隆年间风行于昆明和玉溪。其中,北城的甜食糕点旧时不仅在玉溪境内享有盛誉,即便在省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饼”,这种古代就有的面食,伴随着其形团圆、其味甜蜜的吉祥寓意,经北城当地人的揉制、烘焙后,成为一道当地特色美食。玉溪、昆明及周边的食客慕名而来,就为了品味这种有着百年历史的火烧饼。

火烧饼色泽金黄,食之酥脆可口。

火烧饼色泽金黄,食之酥脆可口。

火烧饼好吃,源于它选用了上等的原料,并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据说,古时火烧饼的糖心是用洗沙制成的,饼皮则是用上等麦面发酵制成。人们将糖心包于其中,做成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小饼,撒上芝麻,放到用炭火加热的平底锅上烤熟。这样做出来的饼,吃起来香脆酥软,浓香四溢,深受人们欢迎,很多人把吃上一个火烧饼当作是一种口福。

火烧饼色泽金黄,咬一口酥香浓郁,层次分明,馅心甜润。近年来,商家以火腿、葱、肉为馅,制作出多种口味的火烧饼,使得这种延续了百余年的地方美食衍生出新鲜的口味。

几代玉溪人的童年回忆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冰洁冷饮店,承载了几代玉溪人的美好回忆。西米冻上的红樱桃、装点着红绿香橼丝的冰稀饭、炸至金黄的土豆球……如此激情碰撞的颜色,弥漫的香和深入人心的味,只要尝一口,就已经将你带回美好的童年了。

老玉溪风味小吃——拉拉粉、凉米线、凉卷粉。

老玉溪风味小吃——拉拉粉、凉米线、凉卷粉。

走进店中,错落有致的花草盆景分布在小吃区和西餐区,果味西米露、红糖木瓜水、甜白酒、水果冰稀饭、酸梅汤、拉拉粉、冰豆花、红豆冰奶、冰激凌……数十种传统甜品和冷饮,红烧牛肉米线、豆汤米线、傣族风味酸辣菜……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玉溪人来说,红糖木瓜水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把切成块状的木瓜粉装到碗里,浇上一勺冰凉的红糖水,再撒上一小撮熟芝麻、一小勺玫瑰花酱,一口下去,软软滑滑的,又不失劲道,香香甜甜,让人欲罢不能。

最滑最嫩最香的面和饺

玉溪的老街上有家叫“姚三炮”的味纯小吃店,老板娘郑玉萍是地道的玉溪人,她数十年传承和坚守父亲做面食的手艺,即制作手工鸡蛋面和鸡蛋饺,在玉溪这座小吃之城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说起来,“姚三炮”味纯小吃是玉溪小吃店里的老资格了,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那一年,郑玉萍的父亲姚文忠率先响应政府的号召,做起了生意,在南门街摆起了小吃摊,卖起了面食。姚文忠1921年出生,由于他下象棋时使用“炮”的攻杀能力极为出色,人送外号“姚三炮”。20世纪80年代的玉溪,姚三炮家的鸡蛋面可谓家喻户晓,姚三炮也成了玉溪的第一批万元户。后来,姚三炮就把手艺传给了五个儿女,三女儿郑玉萍也得到了真传。到1998年,郑玉萍经营的“姚三炮”味纯小吃落户新兴路173号,至今顾客源源不断。

叠起的面皮在菜刀下,迅速变成了细可穿针的面条。

叠起的面皮在菜刀下,迅速变成了细可穿针的面条。

姚三炮的手艺是在哪里学的?据郑玉萍讲述,姚三炮当兵到了昆明,后来辗转在昆明做了十多年的厨子,做面食的手艺就是那个时候练就的。到1949年,姚三炮放弃了昆明的工作回到家乡玉溪发展。1956年,姚三炮在玉溪国营饭店参加厨艺比赛,凭借精湛的厨艺和刀工获得了第一名,之后被聘用担任玉溪军分区的白案大厨。厨艺分红案和白案两种,简单来说,红案就是做菜,白案就是做面食。从那以后,姚三炮的人生与面食就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如今,郑玉萍又把手艺传给了后人。郑家三代人延续不断守护,让玉溪这座城市始终保留着最滑、最嫩、最香的鸡蛋面和鸡蛋饺的味道。此外,虽然是老店,但味纯小吃也推出新的口味和品种,如小笼包、蒸饺、锅贴等供食客选择,不断吸引着新老食客纷至沓来。

40层的破酥包刚刚好

关于玉溪的小笼破酥包,玉溪人已经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源自何年何月,只是估摸着应该是在清代。这种包子在昆明也备受欢迎,据说清代光绪年间,就有玉溪人在昆明制作破酥包。如今,香酥可口、酥软化渣的小笼破酥包已然成为玉溪面食的代表之一。

破酥包面皮蓬松,层次分明。食之,酥软可口。

破酥包面皮蓬松,层次分明。食之,酥软可口。

把发酵好的面团移到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面皮,在这个过程中,猪油被均匀涂抹其上。经过多次擀面、抹油、卷皮,猪油慢慢渗透进面中,并与之融合,形成酥层,名曰“破酥”,而这便是破酥包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据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出来的破酥包,其酥层可达100多层,甚至更多。但过多的层数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包馅时影响包子整体外观。所以,一个包子一般在40层左右最好。

蒸熟的小笼破酥包,咬上一口,咸甜适中,香酥可口。观之,面皮蓬松,层次分明。咀嚼间,面皮散发的香气和猪油经高温后所迸发出的特有味道,再融合蒸制垫底的松毛清香,加之馅料香味浓郁,咀嚼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当然,玉溪的小吃远不止这些,藏于深巷的胡九小吃,温润如玉的水晶蜜饯,饮茶必备的芝麻片……都等着你来慢慢品尝、静静回味。(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文 李艾丽 顾世丹/图)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