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许多知名的山歌小调,有的被音乐家改编成琵琶曲《彝族舞曲》、中阮曲《火把节之夜》等,从而成为经典名曲,流传甚广。如今,在玉溪市澄江、华宁一带,也流传着一首经典的山歌小调《大河涨水》,它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不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并被改编成经典歌曲和独奏曲。
据了解,一般的歌手山歌唱得再好,也算不得高手,能够唱一百多个调的《大河涨水》,才算得上真正的顶尖高手。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著名歌唱家黄虹最早把《大河涨水》及一批云南经典民歌唱响全国,影响巨大。后来,《大河涨水》又被音乐家改编成独唱歌曲、二胡独奏曲……这些音乐作品如今都成了经典名曲。
寻访顶尖山歌高手
前段时间,记者到澄江采访收集整理《玉溪彝族苗族民歌选》的文化人张玉祥。他告诉记者,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位老人告诉他,能够唱120个调的《大河涨水》才算得上顶尖高手。可是,张玉祥通过多年寻访得知,大多歌手只能唱二三十个调的《大河涨水》。有一次,张玉祥听说南盘江边有一位姓杨的姑娘山歌唱得好,他风尘仆仆地找了过去,见到那个姑娘,她却不愿意唱。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那位姑娘只是腼腆地为他念了几段《大河涨水》。还有一次,他听说在南盘江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歌手,绰号叫“大十响”,能唱几十个调的《大河涨水》。当张玉祥兴致勃勃地找到她时,她也不愿意唱。张玉祥耐心地说自己是为收集山歌而来,还把录音机里收集到的山歌放给她听。老人越听越高兴,主动为他唱了四十多个调的《大河涨水》。
《大河涨水沙浪沙》唱片。(资料图)
张玉祥翻看自己收集整理的127个调的《大河涨水》。 (资料图)
在各民族的山歌中,《大河涨水》的调子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张玉祥下决心要收集齐全部的《大河涨水》,他费了不少精力,走了不少地方,拜访了不少山歌高手。截至目前,已经收集到传唱于玉溪各地的127个调的《大河涨水》。
多才多艺的古稀老人
记者从澄江回来不久,接到华宁朋友打来的电话,说华宁的杨家林和吴飞明两位老人也能唱《大河涨水》。于是,记者赶往华宁,在当地文化人陈红元带领下,找到了两位古稀老人。
杨家林,1954年出生于“孤城西壁拥层峦,绕阁芙蓉秀可餐”的冲麦村。他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弹弦子,学唱山歌,跟着大人跳乐。他多才多艺,会拉二胡,能弹弦子,会唱山歌,边弹边唱,能唱四五十个调的《大河涨水》。30年前,他组建了30余人的冲麦村文艺队,表演的节目有山歌对唱、彝族花鼓舞、烟盒舞等,他们排演了20多个节目,到过通海、江川等地演出。
冲麦村的古稀老人杨家林自弹自唱《大河涨水》。
之前,记者到过冲麦村,知道那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经数代传承人口耳相传,有书籍记载的传说就有20多个,民族歌舞得到了普及,最有特点的是花鼓舞、兵器舞、跳乐等,舞蹈套路繁多,形式多变,农闲时师徒相传,节庆时组合表演。
不论大小场合,他们都会演唱通俗易懂、充满哲理、打动人心的经典山歌《大河涨水》。这些山歌不仅会让听者触景生情,有时还能沟通心灵。过去唱山歌,已婚男女以唱跳、拉家常叙旧为主;未婚男女则以唱、跳、说来找到自己心仪的人,一旦找到,就互赠礼物,以示留念,随即开始恋爱。
能唱380多个调的《大河涨水》
吴飞明,1952年出生于华宁县普家营村,是村里有名的石匠和木匠,不仅能打碑刻字,还能制作精致耐用的马鞍子。他从小跟着不识字的父亲吴正学拉二胡、吹叶子、吹箫、弹弦子,他爱听山歌,但苦于不会唱。以前忙于生计,想唱山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0年,闲下来的吴飞明开始学唱山歌,不仅到公园里学,还买来磁带一遍一遍听,一字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地唱,这样学会了许多山歌。不过,遇到陌生的山歌,他在对歌场上开不了口,一句也唱不出来。
吴飞明演唱《大河涨水》。
直到有一天,对歌场上的一位妇女见他天天来听,但从来不唱,就引导他唱《大河涨水》:“我们唱过去,你回唱过来,我们一起唱才好玩。”他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开口唱出了生平第一个调的《大河涨水》:“大河涨水小河落,小妹生得俏夺夺;眉毛弯弯如细水,脸上有个小酒窝。”那位妇女唱道:“大河涨水小河落,难逢难遇来逗着;今天遇着帅哥你,帅哥生得也不错。”他回唱道:“大河涨水小河落,难逢难遇来逗着;听了小妹这句话,小哥心中最快乐。”你来我往,越唱越起劲,竟然唱了上百个调的《大河涨水》。从此,他一鸣惊人,成为赛歌场上的高手。
华宁的文化人陈红元听闻当地出了一位山歌高手后,专门去听吴飞明演唱《大河涨水》,边听边记,竟然记下了380多个调的《大河涨水》。
流传甚广的《大河涨水》
为了追溯《大河涨水》的源头,记者采访了玉溪市花灯剧团主弦兼作曲、国家二级演奏员全镛和音乐人士钱金波。
据全镛介绍,《大河涨水》起源于昆明一带的《耍山调》。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著名歌唱家黄虹最早把《大河涨水》《小河淌水》《放马山歌》等云南民歌唱响全国;后来,音乐家张强把它改编成独唱歌曲《大河涨水沙浪沙》,作曲家苏庆煌又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版《大河涨水沙浪沙》;再后来,二胡演奏家张锐又把它改编成优美的二胡独奏曲《大河涨水沙浪沙》……
陈培勋编曲的《大河涨水沙浪沙》封面。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二胡演奏家张锐是昆明人,他的二胡揉弦别具一格,发音刚健嘹亮,韵味悠长。1955年,作为新中国的文化使节和中国艺术团的艺术指导与独奏演员,他首次将二胡奏响在捷克斯美塔那音乐厅。随后,他又随艺术团先后出访欧洲二十多个国家,成为我国将二胡这一民族乐器的神奇魅力展示给世界人民的第一人。他改编的《大河涨水沙浪沙》的慢板宽阔明亮,快板轻松活泼,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秀美迷人的景色。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是慢板,旋律高亢明亮,是对云南边陲地区山清水秀和淳朴民风的描绘;第二段采用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云南民歌《猜调》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身穿漂亮少数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追逐嬉闹的情景;第三段开头慢板主题的再现,表现宽阔自由,最后的结尾若隐若现、渐慢渐弱。
除了以上版本外,《大河涨水》还被改编成花灯及钢琴曲。另外,港台歌星及东南亚一带的歌手也喜欢翻唱《大河涨水》。
钱金波认为,《大河涨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对歌娱乐形式,特点是形象、诙谐、生动、朴实,富含浓浓的民族乡土气息。《大河涨水》还是澄江、华宁歌谣中较为古老的一种。这种歌谣语言朴实,有比喻、夸张,听起来耐人寻味。对歌唱到情深处,含情脉脉,如痴如醉,动人心弦。“创造这些山歌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底蕴,才能使山歌的韵律工整,生动通顺,便于传唱。山歌内涵十分丰富,内容千变万化,有的唱到深夜,有的则通宵达旦。这些山歌难以计数,它随机应变、触景而生,可长可短,无穷无尽。”他说。(记者 饶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