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聪正在查看今年扩建大棚内蓝莓植株的开花情况。
十里星云湖吹动层层波浪,千万产值蓝莓产业绘就宁海乡村振兴蓝图。
随着近年来湖泊保护治理工作的推进,蓝莓产业在江川区宁海街道落地生根,构建“专家+合作社+农业基地”发展模式,挂牌设立“云南省杨绍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通过人才辐射、科技富农,示范带动全区10余户经营主体发展无土基质栽培蓝莓300余亩,截至目前,已申报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个区级基地。
生态效益 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在宁海街道伏家营社区的星湖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内的管道四通八达,通过滴灌向基地内的蓝莓盆栽提供水肥。
“蓝莓种植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生态效益好,它的氮磷钾等化肥用量是蔬菜类传统农业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且现在的蓝莓种植以无土栽培为主,显著降低了湖泊的农业面源污染。”大棚内,基地创始人、原玉溪市农科院副院长杨绍聪告诉记者,基地内的蓝莓均采用无土栽培,利用椰糠、泥炭、珍珠岩等保证基质的通透性,有利于蓝莓根系生长,实现节水减肥降药的生态减污效益和低成本高智能、高效率的双兼顾,也能更好地控制土传病害。
蓝莓产业在云南的历史已有近30年,早在20世纪90年代,蓝莓就已经在澄江试种培育。“我是最早关注蓝莓种植的人员之一,最初在澄江做土栽蓝莓,但效益不好,直到2012年以后通过引入新品种和相关种植技术,云南蓝莓的种植面积和品质才得到迅速提高。”杨绍聪说,蓝莓产业的发展与“三湖”保护治理息息相关,由于澄江、江川、通海均以农业为主,且种植结构主要为大水大肥的蔬菜种植,推动种植结构向烤烟、水稻、蓝莓、荷藕等环境友好型作物转变,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经济效益 科技撬动农业经济腾飞
近年来,宁海街道通过梳理闲置园林地,积极开展人才、企业招引,引进成立星湖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设立专家工作站,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撂荒、低效园地等问题,街道蓝莓种植面积从2023年的20亩增加至2024年的250余亩,亩产值超10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作为研究蓝莓种植数十年的专家,杨绍聪对蓝莓种植情况了如指掌。“蓝莓最适合在1600米到1700米的中高海拔地区生长,江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很适合发展高端蓝莓种植产业。”杨绍聪介绍。
“要种好蓝莓,需要积累丰富的种植经验,很多病虫害需要早期防治,一旦暴发就很难修复,所以我每周都会到由我直接指导的农户家的田里去看一下,把情况在萌发阶段控制住,也会在微信群里告诉大家每个阶段的水肥控制量是多少。”杨绍聪说,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交流指导,许多农户的蓝莓越栽越好。
现在,杨绍聪每年都为蓝莓果农开展农业培训,他说:“培训不用多深奥,但是一定要实用,只有培养出实用型人才,才能让产业‘活起来’,起到产业的示范作用。”杨绍聪团队现已培养了1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他同时还指导着江川区宁海社区、雄关乡、前卫镇等地区的13户农户,直接指导种植面积超400亩,更有不少外地蓝莓农户找到他,寻求线上指导。
社会效益 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就业
在杨绍聪自己的基地里,蓝莓树的枝头已经开出洁白的小花。“这一片是今年刚扩大的,共有20亩。6月种的苗,12月中上旬就能上市,果子能一直摘到明年4月底,用工的需求量也很大。”杨绍聪告诉记者,蓝莓的花期、果期可以长达80到90天,20亩就需10多个人来采摘。
“蓝莓采摘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蓝莓具有边开花边结果、果皮脆弱的特性,蓝莓浆果的采摘只能依靠人工,每1公斤的蓝莓人工采摘成本在7至8元。”杨绍聪说,他的基地一共有110亩蓝莓,用工高峰期每天都需要雇用70到90人进行采摘。
伏家营社区的村民王二焕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果子还没采摘的时候我们就来做杂活,一天能拿到100多块钱。现在来的人少,过段时间摘果子时工人就多了,大家过来这边做工路也近,回家也方便。”
随着蓝莓产业的壮大,产业的社会效益也随之凸显。“我们通过蓝莓基地培养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金手指’巾帼蓝莓采摘队,实现150多名40岁到65岁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每年增加就业时间近5个月,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宁海街道宣传委员刘丽萍说,蓝莓产业为周边村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蓝莓产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把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杨绍聪说,现在,基地已经成功注册了“云星莓”商标,将继续打造好独具江川特色的“云星莓”蓝莓品牌。(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苏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