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的澄江,天气有些清冷,虽然已看不到千亩荷花盛开的奇景观,但是位于抚仙湖北岸的右所镇吉花社区的马房村依然很美。走进距离城区仅有3公里的马房村,仿佛来到一个“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家园,到处绿树成荫、干净整洁,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墙上的大字“你好我好大家好,相信马房更美好”体现了人们对马房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期望。
据右所镇副镇长蔡微介绍,马房村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近年来,马房村知名度大大提升,大量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2024年游客量达30万人次,马房村乡村旅居案例成功入选《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
马房村相传为梁王饲养军马之所
为了展示马房村的历史文化变迁,该村建立了马房记忆馆,通过记忆馆传承马房村的文化,让村民记得住乡愁。同时,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记忆馆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不仅记载了马房村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澄江的发展。
马房村湖光山色美如画。 通讯员 刘贵能 摄
据介绍,十年前,为保护抚仙湖,马房村全村进行土地统一流转,发展传统产业——荷藕种植;同年7月,马房村搬迁273户,820余人搬离世世代代生活的抚仙湖畔,把腾出来的空间建设成现在碧水蓝天、绿意盎然的湿地,形成生态屏障。记忆馆里展出的鱼篓、土坯等老物件都是当时马房村村民留下来的。
墙上的“时间轴”记录着马房村的过去,也展望着它的未来。从大事记到老物件,从老照片到旧乡景,马房记忆馆凝聚着几代马房人的记忆与情结,也反映了马房村群众奋进新征程的喜人成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该村形成了军马文化、农耕文化及渔文化、水文化等内涵丰富的马房村民俗文化内核。其中,最独具特色的自然当属马房村的军马文化。
浮雕《厉兵秣马图》展现的是梁王当年厉兵秣马的情景。马房村以前曾名为“小营盘”。相传,元末梁王山上的梁王,最喜欢带着他的战马从高山上飞奔而下。作为梁王饲养军马之所,跟随梁王军队一起到来的各族人民在这里休养生息,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村落,马房村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村里还有许多人在养马,那时交通工具落后,村民养马大多是用于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后,新型的交通工具大量涌现,马房村的马才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下的只有马房村这个名字和老人们的记忆。
马房村是当地人实现创业理想的平台
马房记忆馆的二楼是流动书屋,主要提供给马房村的群众以及外来游客使用,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形成阅读的好习惯。这里有哲学、文学、经济等各类书刊,可供群众到此看书、借书等。同时,借助抚仙湖农民读书会,他们还会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读书分享活动。读书会是由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成,以开展文化下乡,繁荣和丰富农村文化为己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也是新时代马房村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精彩缩影。
流动书屋的旁边是马房沙龙,供人们举办沙龙活动。原来,马房村共有经营户88家,其中民宿39家、餐饮27家、其他零售22家,他们常会在这里举办沙龙活动。杜汪洋是老杜私房菜的老板,在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后,毅然辞去工作,满怀信心回乡创业。他经营的餐馆在马房村生意一直比较好。还有本地人李琦,利用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回到澄江筹资400余万元承租两栋民房进行打造,开了马房村第一批客栈——泊莲臣,带动了本地5人就业,年收入达几十万元。他们不时举办沙龙活动,让马房村的经营户到这里来讨论、学习、沟通、交流。
马房记忆馆的对面是马房创意坊,主要展示澄江本地的刺绣等文创产品,游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购买带走。创意坊主要展陈绚丽多彩的彝绣作品。彝绣文化是澄江本土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房村彝族绣娘李世美为主,辅助带动松元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族绣娘,深入开展“醉美彝绣”培训班等民俗文化传承服务活动。在马房创意坊里,游客可以看到绣娘们以精湛的彝绣技艺将澄江化石文化元素融入彝绣作品。
李世美是澄江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她从小跟在善于刺绣的外婆和母亲身边,在针线的陪伴下长大,早早就受到彝族手工刺绣技艺的熏陶和感染。她的作品《牡丹花开》在玉溪妇女创业创新刺绣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玉溪市“巧绣娘”称号。“不管我走到哪里,做什么,我都不会忘记祖辈们遗留下来的刺绣传统技艺。”李世美说。
马房村是和谐幸福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走在马房村的宽敞整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文化墙。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区域自然资源优势,马房村大力传承弘扬军马文化、农耕文化、渔文化和水文化等文化,积极打造极具区域特色的抚仙湖文化品牌,如今的马房村已经成为澄江重要的文化名片和形象窗口之一。
马房村村口的文化雕塑。
左边墙上简洁清新的《梅花图》是用过去的马掌钉装饰而成。这真的是“妙蹄生花”,梅花的轮廓全部由马蹄镶接而成,这正是马房村独有的军马文化元素。马房村养马历史十分久远,从元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历经600多年。如今村中已经见不到马的踪影,而这些马掌钉也是通过村子里面收集起来的。马房村通过这种文化的展示来传承乡村记忆,为村庄的发展历程留下印记。
往前几步,右边墙上有一幅《鱼水情深图》,这幅图同样也用马蹄进行创意表达。其实,还不止这些,因为这幅图融入了很多深刻的寓意。渔文化、水文化本身就是抚仙湖径流区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加入马蹄,对应的自然是马房村独有的军马文化,而“双鱼戏水”还隐含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各族人民鱼水情深的深刻寓意。再看图画上方,记者注意到鱼儿吐出的气泡用的是几个小碗,不禁会心一笑。
马房村的美丽庭院。
再往前走,即是位于整个村庄中心位置的聚心广场。这个广场主要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举办活动,平时村民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取名“聚心广场”,有凝聚人心的寓意。往前走,前方的马房食堂,也是全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平时均向村民和游客开放,以澄江家常菜为主。值得一提的是,除正常对外营业外,马房村60岁以上的老人到食堂用餐的,每天2餐,每餐仅需3元钱,不足部分用集体资金按人补助。
广场右边的墙上有《聚心马房》的大型浮雕,反映的是当年马房村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情景。如果逢年过节,这里就是乡村广场舞的大舞台。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舞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最具代表性的烟盒舞、左脚舞更是全场舞动,声势浩大。
马房村是旅游、研学、体育、康养旅居的理想之地
马房村最美的季节是6月至10月,那时是观赏荷花的好时节,整个马房村东西两侧1000多亩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在这里都能呈现。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还经常能够看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到马房村旅游采风。
马房村整洁的街道。
眼下虽然是冬天,荷花已经枯败,但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还真不少。空旷的场地上有来自太原市运动学校自行车队的乔佳坤教练带着一群学生在训练。他们对马房村情有独钟,因为他们来之前就知道抚仙湖非常美,更何况这里是高原,海拔比家乡太原高,空气好,适宜集训。他们已经来了四五次了。乔教练说:“太原冬天太冷,自行车训练容易让肌肉僵硬、损伤,所以训练不会发挥出更多的潜力。来到这里就不一样了,每次过来要训练两个月,吃住都在这边,包括春节过年都在这里过。训练完就参加山西省的省运会和全国的青少年赛事。”
来自太原市运动学校自行车队的学生在训练。
近年来,马房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研学、体育、康养旅居等产业深度融合,村民也因此得到了创业发展的机会。村民对村内原有民房进行改造,投入运营了多家民宿和餐饮店,为乡村旅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4年的寻梦古滇定向赛在马房村成功举办,吸引了不少体育和旅游爱好者前来参赛或观赛,为马房村探索文体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蔡微说:“游客来到马房村,能够实现旅游与生活一体化,让游客深度体验马房村的地方风情与文化底蕴。来到这里,你会发现游客与村民亲如一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旅游到旅居,简单的一字之别,内涵却十分丰富,诠释着旅游业态的全新转变。未来,马房村将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植入先进理念模式,使乡村旅居成为乡村振兴新途径。”(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