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牢记嘱托再奋进 凝心聚力谱新篇|大理:碧海更清 幸福更长

  2017年1月

  大理州召开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七大行动”动员大会。

  2018年

  洱海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公布,决定对绿线范围内的住户搬迁安置,共涉及1806户7271人。

  2020年9月

  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项目试运营。

  2024年12月

  大理州被纳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停留范围。大理火车站新站房建成投用,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首次破亿。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洱海边留下珍贵的合影,并郑重地交代:“希望多少年过了以后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的水比现在更干净、更清澈。”

十年间,大理白族自治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洱海入湖污染负荷持续削减,水质保持优良水平,全湖没有发生规模化藻类水华,“水质试金石”海菜花重现洱海,连续举办4届洱海论坛,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流域内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洱海湖滨秋色

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串联沿湖100多个村庄,也串联起苍洱风光与人文之美,是游客观光游览的首选线路。一个个曾经的小渔村,因旅游而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挖色镇海印村拥有3公里长的湖滨地带,是一个缺少农田的小渔村。夫妻以船为家,风里来雨里去,是大多数村民曾经的生活写照。政府实施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船的“双取消”措施后,渔民的生计成了问题,许多人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近年来,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更好的选择,全村400多户人中,有近130户经营起了餐饮、民宿。海印村村民杨丽芳利用自家房子开民宿,2023年营业额达30万元,她说:“洱海水比以前干净了许多,村子也变漂亮了,守住好风景,我们才能吃上‘旅游饭’。”

“无论海西海东,洱海保护一天也不能松懈。”当年与李德昌一同在古生村乡愁小院里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谆谆教诲的白族“金花”李娟,已成长为挖色镇基层干部,她既是洱海保护治理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带领挖色镇村民走上生态旅游发展道路的“领头雁”。

曾经籍籍无名的下末北村,由“网红”变“长红”,成了热门旅居村;在海东镇三文笔村,旅拍、婚礼策划、度假酒店等文旅业态方兴未艾。大理旅游业之所以能迎来增长,在于走对了“湖进人退”这步棋。

洱海旅拍

“十年前来到大理洱海,房子已经建到洱海边。划定‘两线’‘三区’,进行生态腾退,实施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目的就是让湖泊能够顺畅‘呼吸’。”洱海生态廊道上,讲解员向游客介绍。从民宿客栈围湖,到湖进人退,把高原湖泊生态美景归还大众,让洱海保护治理成果人人共享。

从苍山脚下到洱海之滨,一片沃野。农民依靠土地谋生计,但产值高的作物污染大,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似乎不可兼得。

2018年起,洱海流域全面禁种以大蒜为代表的大水大肥作物,“为农民想出路、增收入”成为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2022年以来,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创新“稻—油”“烟—油”“周年油菜薹”等绿色高值种植模式,创制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6个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降污与农产品高产值共赢。

依托云南农垦集团、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绿色生态经营主体,发挥稻鱼、稻蟹、稻鸭等互利共生作用,完善提高现有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从稻田建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方面进一步试验相关技术指标,探索推广稻鸭共育、稻蟹共育、稻鱼共育,以及稻菜轮作、稻肥(绿肥)轮作等“水稻+N”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在增产、节肥的同时,实现减排20%以上,已经在洱海流域推广示范近5.5万亩;“绿色高值多用途油菜新模式”可实现氮磷减排20%、菜薹开发每亩年增值3000元、产油量提高50%。此外,还有一年种植两季的鲜食玉米,大豆、草莓等高值绿色烟后作物,紫胡萝卜、莴笋……洱海周边农作物的变化,既是科研成果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殷切嘱托的守诺践行。

大理古生村生态廊道

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村民李春喜经常天不亮就开着收集车,挨家挨户收集畜禽粪便,这份工作她已经坚持了9年。曾经的村子,猪粪牛粪铺满地,一到下雨天,污水就会顺着沟渠河道流入洱海。这些年来,无数像李春喜这样的畜禽粪便收集员,守护着村庄的清洁,用自己一身脏换来洱海净。

不只是畜禽粪便,依托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洱海流域实现农业秸秆、餐厨垃圾、死亡水草及池塘底泥等各类有机废弃物应收尽收,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洱海保护治理,一头在污染端做“减法”,一头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每年,都有一群在洱海上种水草的工人,通过种植海菜花、微齿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穗状狐尾藻等,重构洱海“水下森林”。目前,全湖水生植被面积达33.14平方公里。

从双廊俯瞰洱海

2023年,大理州启动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力争3年内完成保护修复42859.58公顷,为全流域治理提供坚实保障。

面对面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

开乡愁民宿讲述乡愁故事

坐落于洱海边的古生村“乡愁小院”推门即景,冬樱、山茶花、三角梅相映成趣,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雅致古朴。2015年以来,全国各地慕名来到古生村参观学习的游客、团队络绎不绝,村民李德昌也把自家小院打造成“乡愁小院”,为到访者提供说乡愁、话发展的平台,接待参观人数最多时一天超过4000人。

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曾在村民李德昌家的小院里,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回顾古生村这些年来的变化,李德昌十分感慨:“从污水管网改造到垃圾定点收集,从土地流转到绿色种植,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乡村振兴,古生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古生村,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人人也都是乡愁的守望者。”

如今,古生村不仅保留下了古戏台、古寺古桥、古树名木和白族传统民风民俗,便利店、快递收寄点、餐饮店、民宿一应俱全,还多了许多“新面孔”。科技小院师生团队、农业企业、文旅开发团队纷纷入驻古生村,稻田观光、古生八大碗、火把节、长街宴等体验项目逐渐成形。2022年,古生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了越来越多人“舍不得离开”的乡愁承载地。

最近两年,李德昌利用小院闲置的二、三楼布置了7间客房,开起了“乡愁小院民宿”。“民宿开业以来,淡旺季的入住率都不错,我们往后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户户自觉爱惜、保护环境,才能长长久久。”李德昌说,“十年过去了,洱海更清了,古生村的生产发展方式变了,不变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生活。”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

搞试验田转型新农人

虽是冬日,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却暖意融融,纵横交错的田野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海岸线

见到村民何利成时,他正戴着草帽、顶着太阳,沿着田埂仔细检查着刚冒头的油菜嫩苗,时不时用手机记录。“这一片共有800多亩地,其中150多亩是科技小院师生的试验田,主要轮作种植水稻和油菜,都是科学绿色种植。”何利成介绍。

回想起2015年1月20日,何利成仍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时,就站在我家门口,和我亲切握手交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2021年,云南农垦集团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古生村,建设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何利成看准时机,应聘成为古生片区管理员,和村民们一起推广有机耕作。

2022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带领来自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在古生村建立科技小院,开展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何利成主动拿出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试验田,他也被聘请为科技小院校外导师,转型成为一名“新农人”。“我们改变了过去以大水大肥为主的种植方式,运用科技小院的数字技术,精准施肥、节水节肥。”说起绿色种植,何利成侃侃而谈,“你看这些油菜,长得多好!这都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学会了生物防治、用有机肥,作物比以前长得更壮了,洱海也更清了。”

“洱海一年比一年清,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真正过上了好环境带来的好生活。”走在洱海边,看着青山如画、洱海悠悠,何利成打心底里高兴。“希望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好,整个洱海流域实现长久的绿色发展。”他说。

大理双廊

记者手记

保护母亲湖 人人在行动

站在洱海边,眼前的景象如诗如画,波光粼粼的湖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远处的苍山云雾缭绕,美不胜收。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种在了大理人民的心中。从此,洱海的保护与治理,成为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头等大事,也点燃了洱海流域各族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火。

曾经杂草丛生的河岸,如今已变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态走廊。在与沿岸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他们讲述着如何放弃传统养殖方式,转而发展生态农业,以减少对洱海的污染;如何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湖面垃圾,保护水源地,保护这片珍贵的湖泊。

古生村见证了洱海治理的艰辛与成效。从截污治污到生态修复,从河湖长制到网格化管理,每一项措施都凝聚着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表达对洱海母亲湖的爱。科技小院的师生与村民携手,推广有机耕作,科学种田,使田野成为村里的绿色宝库,更成为洱海保护的一道坚实防线。

大理州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治理体系,包括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河道生态化治理和清水疏导工程等。同时,推动绿色生态种植和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洱海保护的效率和精度。

这些具体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现洱海,成为洱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大理人民不仅用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更努力保留着这里的乡土气息与人文风情。他们深知,洱海不仅仅是一片水域,更是大理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与情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洱海这片美丽的湖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苏航 李丽 秦蒙琳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陈创业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