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这一聚集中国特色的建筑物,在我们身边很常见。经历千百年来传承和发展,它已经有特定的形式和风格,不仅是一种宗教建筑,同时也是一种景观艺术,点缀着绮丽的山川,美化着优美的自然风光。随着时代的变迁,“塔”逐渐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得到保护,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宝库,使之在供人们休闲之余进行观赏的同时,又显现出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说到此,“红塔”想必是玉溪人最为熟悉的塔了。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玉溪的“塔”。
玉溪有一些历史文化韵味很浓的古塔,挺拔俊秀,既浸透着宗教崇拜的寓意,又洋溢着古风和诗意;既给人以精神的陶冶,又充满着美的享受。红塔便是如此。
在红塔山,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山顶,就可观红塔全貌。此塔高约30多米,为七级八角实心密檐式塔,使用大块青石条砌成。说实在话,红塔并不算很高,而红塔原本也不叫红塔,而是白塔。它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年重建。据相关文献记述,清康熙年间一位玉溪廪生曾做诗《白塔夕照》,赞美其景致,曰:“雁塔层层耸云霄,夕阳遥映彩霞飘。凌空十级霜华灿,拔地千寻雪浪高。倩得斜晖光霭霭,喜逢落照影迢迢。清风细度铃声远,疑是仙家碧玉箫。”由此看来,那时的“白塔夕照”是一道迷人的景观,令人浮想联翩。据说,到了晚清之后,由于战祸频繁,盗匪横行,白塔山上已是一片荒凉。
时光荏苒,在上世纪50年代那个火热的年月中,人们把白塔染成了红色,改称其为“红塔”,并延续至今。随着玉溪经济文化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红塔”已然成为了人文历史的一种象征及辨识度颇高的地理标示,与此同时也渐渐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点缀着玉溪的大好河山。
说了人们熟悉的红塔,再来看看红塔区北城的焕文塔。焕文塔位于北城南面。此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宝顶)组成,通高约12米,用青条石筑成,其比例合度,结构紧密,给人以雄伟挺拔、庄严大方之感。
焕文塔建于民国元年,其坐东向西,为六角形。据传,当时人们修建此塔,是含有当地人丁兴旺、文化昌盛的寓意。而从该塔在建造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上看,焕文塔巧妙地与周围的田园风光相融合,并呈现出自身的挺拔姿态,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对当时北城城镇建设和周边的风光起到了一定的装点作用。这正如焕文塔自身的寓意一样,它应该也是当地历史文明的象征。
不管是红塔也好,焕文塔也罢,都是历史文化建筑,他们的名字都饱含着人们的寄托。但殊不知,这两座塔曾经都有同一个名字,称为“白塔”。据《续修玉溪县志稿》记载,玉溪“白塔”一在县治东南三里望城坡麓,元时建,清道光年重建。一在北城南一里许,清宣统辛亥年建,名焕文塔……而据记者了解,这“望城坡麓”其实就是如今的红塔所在之地。
当然,除了记者文中提到了两座塔外,玉溪还有文星塔等。这些塔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有添文气、兴人文之意。它们如同一个个文化符号,彰显着历史,承接着文脉,点缀着我们美丽的家园,见证着玉溪日新月异的巨大变迁。(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 全力把澄江美丽县城建设好把抚仙湖保护好
- 去年我市银行业运行稳健有序
- 张德华:推动玉溪招商引资引智取得更大成绩
- 欢欢喜喜闹元宵
- [新春走基层]玉磨铁路:春节施工不停歇
- [时政深读]2019年,玉溪纪检监察工作怎么干?
- 江川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 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巾帼共建美丽家园行动"
- 新平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新闻发布会举行
- 澄江抓实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 葫田社区开展假期活动
- 两车相撞一人被困 江川消防成功营救
- [曝光台]南北大街部分路段有出租车占道违停
- [消防安全小知识]春季火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 玉溪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更方便了
- 澄江多举措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
- 入住民宿成为春节抚仙湖旅游一大亮点
- [新春走基层]萝卜种植铺就“致富路”
- 抢抓节令育烟苗
- 研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