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6>>记者下基层>>图片

强化乡村党建“支点” 撬动产业发展稳增收

发布时间:2020-06-09

云南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朱家山片区基地吸纳附近村民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 蒋跃 摄
云南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朱家山片区基地吸纳附近村民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 蒋跃 摄

玉溪市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促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牵牢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做好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篇文章。

当“先锋”

引导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玉溪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引领作用,聚焦烟菜花果药畜6大产业,帮助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县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朱家山位于澄江市龙街街道高西社区,党组织带领群众依托独特的气候、区位优势,2015年引进了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近2000亩全国单体最大的露天蓝莓种植基地。

村民梁永芬说,土地流转后,她和丈夫一直在昆明打工,每月共有4300元的收入,家里的1亩地每年还可领到5000元的土地租金,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

据悉,云蓝公司今年有望实现收入2亿元,2022年可达10亿元。随着蓝莓产业的不断壮大,公司带动了200多家合作社共同发展,并吸纳附近村民进入蓝莓基地工作,人年均收入3万至5万元。

华宁县甫甸社区的群众过去靠种稻谷、玉米等为生,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社区党总支主动求变,理顺发展思路,采取“支部背着走、干部牵着走、党员带着走、群众跟着走”的“四步走”工作法,组织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闯出了“党建+产业”的增收路子。该社区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区域种柑橘,1400米以上的区域种核桃。2019年,社区柑橘种植6637亩,产值7345万元。

“栽了橘子,挣得票子,盖起房子,供出才子,买回车子”,如今,这句“五子登科”顺口溜在甫甸社区广为流传。

全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订单生产、生产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资产租赁、就业务工等方式,与群众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包销+种植”“合作社用工+就业”“合作社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7户2097人发展林果产业1.8万余亩、梯田水稻种植3200亩,辐射带动羊街乡戈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群众共同致富。合作社所在的戈垤村,也实现了由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示范村的蜕变。

玉溪市广大基层党组织还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手工业、新型服务业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当“经理”

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强,农村产业根基才稳,基层治理才更活。2014年以来,玉溪市先后整合省、市、县1.5亿余元资金实施集体经济增收全覆盖行动计划,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2019年、2020年争取整合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8000万元,共实施160个项目,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市、县两级分别成立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组,并建立项目挂钩联系指导制度,每个项目安排1名市委联系专家、1名科级干部、2名业务人员精准挂钩联系指导,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选择一批有发展基础和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强的村,安排专人分片指导“一村一策”编制项目方案,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项目带动型等灵活多样的模式,高质量推进中央、省财政资金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易门县浦贝乡水塘村通过“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养殖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2018年以来,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马房村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分步实施马房村片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流转土地860余亩,打造出悦莲等5个农业庄园,推动形成以民俗、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作为2019年度省级美丽村庄,2019年马房村人均纯收入1.8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750万元,是澄江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离抚仙湖北岸最近、收益较高的自然村,也是玉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出的幸福村、示范村。

按计划,玉溪市级财政将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计划到2022年实现每个村都实施一个集体经济项目,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当“红娘”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搬迁前家里种点苞谷、小菜,要卖出去了才能有点盐巴钱,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新平县戛洒镇曼哈社区居民罗玲英说。自戛洒镇引进扶贫车间后,不少居民像罗玲英一样,从农民变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的“上班族”。

近年来,玉溪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对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支持力度,发挥“万企帮万村”对农民工就业的帮扶作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易地扶贫搬迁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发挥好就业扶贫车间作用,就近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