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6>>记者下基层>>新闻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发布时间:2020-06-09

0

平菇种植户石晶在采收平菇 本报记者 沈建龙 摄
平菇种植户石晶在采收平菇 本报记者 沈建龙 摄

峨山县小街街道大维堵村委会平菇种植户石晶的菇房里,2万袋菌包长势良好,整个菇房生机盎然。鲜甜滑嫩、菌味浓郁的口感,是40余家零售商对石晶种植的平菇情有独钟的原因。从2016年种植平菇至今,有着4年种植经验的石晶,技术上逐渐成熟,管理思路逐渐顺畅,带领村里人共同致富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石晶的平菇种植之路,得从2016年春节前说起,当时在外务工的石晶接到父母电话,了解到村委会对平菇种植项目的相关帮扶措施后,他鼓励父母报名。

村委会将闲置的3亩校舍以每年8000元的价格租借给种植户,并以集体的名义为其提供10万元强基惠民资金,按照约定每年以1万元的分红交回村委会,优先雇佣村中建档立卡户为其务工,共同致力脱贫攻坚;玉溪师院针对平菇养殖,提供扶贫项目资金6万元,并进行技术帮扶。

清理场地、建灭菌室、购买设备、基质培育……石晶的父母忙碌起来。在玉溪师院教授李涛和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世禄的帮助下,采用熟料栽培法装包的2800袋菌包,于2016年4月开启第一窑灭菌工作。

当年5月初,石晶的父母种的第一批平菇成活率达70%。为改变其品相不理想、口感得不到消费者认可的状况。石晶毅然辞去工作,将积攒下来的5万多元投入平菇种植中,购买了70吨料,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石晶一边注入资金,一边反复试验。每次2吨料,一年半的时间里,30多次试种,70吨料用尽,30余万元资金血本无归。

面对父母的责备、资金上的亏损,性情急躁的石晶变得异常冷静。回忆过去的一年里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他翻看李涛、陈世禄两位老师给自己准备的技术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改进锅炉、增加温度、单独建接种房、控制灭菌时间……为何这一步步的改进总未触及问题根源?

李涛和陈世禄两位教授带他前往江川区、新平县几家人工菌种植场参观学习,请多家大型种植场的技术人员到他的菇房查找问题。2018年,石晶决定到银行借贷20万元,按照技术人员的建议,将整个菇房从天花板进行彻底改造,完成长达半年的灭菌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如今,一个出菇期,1个菌包产菇6茬,6茬产量可达1公斤多。疫情期间,石晶在产量上进行了控制,但价格依然保持在6元1公斤。

石晶说:“没有两位教授的帮助,没有技术指导,我现在还在不停摔跟头。”如今,每到平菇上市季,新平、元江、江川等地的40余家零售商都会找上门。

走进菇房,长期在这里务工的6位建档立卡户妇女动作娴熟流畅,她们为下一茬平菇采集做着准备。石晶指着菇房外的土地告诉记者,今后打算流转20多亩土地,在现有种植规模上翻8倍,继续推广“零售商+种植户+建档立卡户”的种养模式,带动村里更多人致富。(记者  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