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6>>记者下基层>>新闻

澄江:在生态保护与产业调整中走出扶贫新路

发布时间:2020-06-18

诫训

南国有明珠,曰抚仙湖,长超百里深越五十丈,积天地精华净水,九州之首,乃仙人所赐。盖盘古以来,育我祖先,养我子嗣,华之各族,其乐融融。仙湖之水,生之所依,根之所源,贵在纯净,保护之章法,乃亘古大计。不可因生活而污水,不可为取利而浊水,水之洁净,湖之生态,乃天下第一责任,任何原由皆不可违。为我族人,人人有责,子孙相传,保万代圣水源。

2

三百亩村进村道路观景台远眺抚仙湖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澄江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党建引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强化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取得决定性进展。2020年,澄江市14个贫困行政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2340户7371人全部实现脱贫。

蔬菜种植助力永和村稳定脱贫

早上7点,当不少人刚从睡梦中醒来,打开手机翻看头夜错过的新闻时,澄江市海口镇永和村委会的菜农们已经把新割的韭菜运到20多公里外的市场卖掉,正在返程途中。

永和村被当地人称为澄江的“边疆”,坡陡弯急,产业单一,村民种地只能在石头缝里“见缝插针”,2014年被列为澄江市14个贫困行政村之一,现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整村于2017年退出贫困村)。目前在档79户260人,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

4

永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富(左)走访建档立卡户。

虽然这里总体自然条件不算好,但这几年大家种韭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永和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富介绍,这几年由于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向山区转移,村党总支及村委会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韭菜、菜豌豆等种植,去年仅韭菜一项,为村里带来人均19000元的收入,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目前,永和村除了种植业,还发展养殖业,加上外出打工,村民安居乐业,已实现稳定脱贫。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永和村是澄江因地制宜,靠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稳定脱贫的一个典型。

据澄江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情况,澄江市耕地面积22.7万亩,人均耕地1.07亩,人地矛盾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抚仙湖保护与治理面临的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可选择的半径较小、路径减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客观上给脱贫攻坚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切实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有效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近年来,澄江市实施土地流转、休耕轮作,生态移民搬迁、退耕还林、截污治污三个“一次性”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紧紧围绕蓝莓、荷藕、大樱桃、核桃等优势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庄园经济,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扶贫蹚出新路子

澄江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突出生态、产业、就业扶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实施三个“一次性”工程。坚持“依法自愿、进城进镇、集中上楼”的原则,分三个批次启动环湖9个片区2.2万余人棚户区改造暨生态移民搬迁,按照湖边做减法、城市做加法,采取进城、进镇、进项目的方式进行“集中、上楼”安置,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涉迁群众人均安置住房60平方米,现金奖补约6.5万元,共涉及建档立卡户85户241人。

3

蓝莓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投资15亿元,实施15.17万亩森林抚仙湖一次性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增加资产收入、解放劳动力获得务工收入、实施林业综合体建设带动群众发展,惠及建档立卡户919户1702人。

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投入10余亿元实施一次性截污、治污全覆盖,完善贫困村“两污”处理设施,着力整治“脏乱差”问题,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惠及全域群众。

实施土地流转休耕轮作。投入6.8亿元完成坝区5.8万亩土地流转,每亩每年租金4000元,一次性青苗补偿和设施补偿亩均4000元,受益农户4.3万户10万人,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89户3166人,贫困人口土地流转收入人均达6575元。同时,大力发展生态苗木、荷藕、蓝莓、水稻、烤烟等高原特色农业,以“生态+种植标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成功打造农业庄园10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7家,引进田园综合体项目8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46家,创建家庭农场45家,培育扶贫车间3家,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建成2万亩绿色田烟基地,烤烟种植建档立卡贫困户292户995人,种植烤烟2657.8亩,亩均收入3707.96元,人均收入9900.25元。

6

禄充社区泥母猪小组村民闲暇时编草锅帽出售,以贴补家用。

大力发展新型低碳工业。以“一园三片”工业空间为布局,初步形成以生态资源加工、组装轻型工业、高科技产业、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2019年实现二产增加值18.8亿元,带动群众就业1.3万余人。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快以现代旅游服务业和“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要求,打造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农民通过景区打工、销售特产、餐饮服务、入股联营等渠道实现增收,澄江市旅游从业人员达3.4万人,占澄江总人口的约18%。

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积极做好扶智和扶志工作,澄江市2016年务工贫困人口仅为274人,通过持续加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务工人员至2019年增加到2282人,有劳动能力但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539名贫困人口有139人加入了外出务工的行列。

尽锐出战 久久为功

今年澄江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提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虽然澄江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但要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还需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紧紧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这五个关键,坚决落实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完成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澄江市扶贫办介绍,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聚焦“两不愁”,努力促进增收。

做实扶贫产业。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组织做好种苗、农资供应,积极发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烤烟、蔬菜和畜禽养殖等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产业。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制定更加有效的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使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用好用活扶贫小额信贷,实现金融贷款需求贫困户全覆盖,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加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力度,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5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走进扶贫车间

抓实就业扶贫。落实好就业扶贫奖补政策,完善“三个清单”,及时发布线上招聘信息,加大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力度。建立就业App平台,全力组织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规模化,确保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落实兜底政策。密切关注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对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等易返贫和易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摸排出需要纳入低保或调整低保类别的贫困户,及时开展低保对象调整工作,全力确保特殊困难群体稳定脱贫。

其次,聚焦“三保障”,切实筑牢脱贫基础。

坚持把安全住房保障作为贫困群众脱贫首要目标,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和要求,对农村危房情况进行彻底排查,对认定挂牌不到位、一户一档资料不完善、修缮加固不到位、老人住老房危房等问题要精准把握政策要求,查缺补漏,实现“危房不住人”目标。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做实关爱,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

落实基本医疗保障相关政策。组织医疗队上门宣传医保政策和慢性病办理政策,开展医疗服务,加大慢性病和特殊病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依法取消非法行医。改善镇、村医疗条件,加强乡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抓好8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建设,投入资金393万元,计划6月底前配套安装消毒设施设备131件,确保农村饮水水质达标。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体制,适当收取水费,维持良性运行,加强节水教育,杜绝水资源浪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