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筷公勺 守住舌尖上的健康
发布时间:2020-06-23

餐桌举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6月2日,玉溪市委、市政府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向全市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各单位、各餐饮企业、广大市民朋友践行“公筷公勺·文明用餐”,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每个人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用餐的“践行者”。

对此,不少市民提出疑问,家中就餐有必要使用公筷公勺吗?“你一勺、我一筷”存在哪些健康隐患?如何正确使用公筷公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轶群。

记者:什么是公筷公勺?为什么提倡大家使用公筷?使用公筷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

张轶群:公筷公勺是指专用于取菜的筷子和勺子,不用于吃饭。同桌共餐时为方便分餐而摆放的公用筷子、勺子,专用于从公用餐饮器具中取菜放到个人使用的餐饮器具中。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然而,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给细菌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早在2003年非典过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使用公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细讲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建议家庭中也使用公筷或者有专用的碗筷。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就餐时通过唾液产生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减少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就公筷公勺的使用而言,这不仅有利于卫生健康,也是一种餐桌文明。使用公筷公勺,每个人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记者:传统共餐方式的潜藏危机有哪些?哪些疾病容易“病从口入”?

张轶群:传统共餐方式使用的是私筷私勺,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有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给细菌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带来了极好的机会。

混用筷勺可能会引发一些通过肠道传染的疾病,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共用杯子、碗筷等,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记者:使用公筷公勺有哪些好处?

张轶群:使用公筷公勺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特别是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使用公筷公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就餐没吃完的饭菜也可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总而言之,此次疫情防控也是一次改变某些不利于健康的传统习俗与生活习惯的契机。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彰显社会责任,使用公勺公筷都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如何正确使用公筷公勺?

张轶群:就餐时,餐桌上应该准备特征明显的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和个人使用的筷勺必须加以区分,可以用颜色、大小、标识等方法区分,公筷略长于个人使用的筷子。

可以是“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也可以每个用餐者发两双筷子,一双公筷用于夹菜,一双私筷用于吃饭。

记者:家中无人患病还有必要使用公筷吗?筷子、勺子等餐具需要多久消毒一次?在外就餐时携带私筷私勺,是否可以起到与公筷公勺相同的作用呢?

张轶群:有必要。因为有些感染是隐性的,表明看不出来,事实上很多肠道传染病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产生就是由于家人共同进餐且不用公筷公勺造成的。因此,在家中用餐,也要使用公筷公勺。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

餐具使用久了,会变成细菌繁殖生长的栖身之地,对健康造成危害,市民可采用电子消毒柜或热力消毒的方式对餐具进行消毒,消毒频率建议是一餐一消毒。

携带私筷私勺在外就餐是一种良好的用餐行为,但自己携带的私筷私勺不能用来当成公筷公勺,应当使用饭店提供的公筷公勺。

记者:在公筷公勺的使用中,市民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张轶群:一是餐前先洗手;二是患食源性疾病者须使用专用碗筷;三是对不能独立进食的婴幼儿,不要用嘴尝试孩子食物、不要帮助咀嚼食物、不要口对口喂食、不要与孩子共用餐具;四是使用公筷公勺时取菜宜适量,不挑不拣、各取所食,不要将自己碗里的菜再夹回去,也不要用自己的筷子相互夹菜;五是重视公筷公勺的消毒,用餐结束后将公筷公勺单独收集、单独清洗,彻底消毒杀菌,阻断病原体传播。

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关键要转变观念和认识,积极践行,更需要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久而久之,使之变成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记者  黄思敏


编辑:史忆康   审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