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6>>记者下基层>>新闻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10-09

在这个收获的中秋时节,记者走进元江县洼垤乡老茶己村民小组,村内道路畅通,环境干净整洁,村外核桃、烤烟、菜豌豆、油辣等经济作物布满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这个往日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偏僻的小山村已今非昔比。

“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谈起村庄的变化,老茶己村民小组长杨建华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帮扶下,他家于2016年稳定脱贫,如今家中养了70头牛和40多只羊,还种着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家庭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

杨建华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还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他带领群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等增加收入,通过投工投劳修道路、建水窖等改善基础设施,通过人畜分离、人居环境整治等美化村庄……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杨建华和老茶己村民小组的变化是元江县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自从脱贫攻坚的战斗在元江这片热土上打响,一场亘古未有之事业正在开创:截至2018年底,该县与全市同步实现提前2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县6074户建档立卡户24284人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8.57%下降至2018的0.27%。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元江县吹响了乡村振兴号角。

党政同责  强化组织保障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元江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成立各级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严格贯彻“三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四个亲自”、脱贫攻坚“月调度季汇报”和党政同责等工作机制,围绕政策、责任、工作“三落实”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建立真查严考督查机制和责任追究问责制,制定督查清单,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持续传导压力,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证。

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强有力的党组织。元江县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脱贫责任制,确保每个贫困村组都有领导挂联、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扶贫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坚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什么?”“家里还有什么困难?”不问干部问群众,听最真实的声音,解最实际的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挂包帮”和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元江县组织全县101个部门定点包村37个,选派111个驻村工作队453名队员驻村帮扶。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到村、到户、到人的“三到”要求,扎实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问题整改,持续找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为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元江县坚持以基层党员干部、驻村工作组成员、驻村工作队员为主体,将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与民族民俗生活习惯相融合,不断提升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提振了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坚定了各族人民心向党、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

产业造血  夯实发展基础

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包销+种植”“合作社用工+就业”“合作社经营+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7户2097人,发展林果产业1.8万余亩、梯田水稻种植3200亩,辐射带动羊街乡戈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群众共同致富,合作社所在的戈垤村也实现了由省级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示范村的蜕变。

因远镇、羊街乡、那诺乡引进普洱茶新品种,对传统茶叶品种进行嫁接改造、提档升级,使老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特别是因远镇已完成改良低产茶叶1300亩,改良后上市的茶叶均价较老品种茶叶翻了2至3倍,亩产值从原来的1500元增加到3000元至5000元。

因远镇、洼垤乡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发展烟后蔬菜种植,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方式发展订单农业。龙潭乡、咪哩乡、洼垤乡等部分乡(镇)探索种植中晚熟芒果近3万亩,部分已挂果上市,初见效益。

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背后,体现了元江县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成效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

元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占96.85%。有山区人口12.7万人,占总人口的56.54%,有贫困山区建档立卡户6074户24284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的100%。没有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县的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该县把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成效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试点探索,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自主脱贫能力,产业扶贫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100%全覆盖,为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施策  助推乡村振兴

面对脱贫攻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元江县紧扣“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工程,坚持从产业、住房、生态、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逐项对账销号、动态清零,让脱贫步伐走得更扎实。同时,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党建引领,结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一村一品”新亮点,让乡村振兴有“样板地”。

目前,红河街道桥头社区打炭小组和曼来镇红光社区泰兴小组、曼来社区箐门口小组等被确定为可复制和学习参照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全县乡村振兴。

打炭小组距离县城仅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近年来,打炭小组聚力推动党的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发展青枣、芒果等热区水果产业,打造乡村田园观光旅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举措,逐步实现“产业好、环境好、生活好”的目标。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28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

曼来镇抓住机遇,着力打造红光社区泰兴小组乡村振兴示范点,通过拆除重建和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群众居住条件不仅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大力发展以芒果、青枣、柑橘等为主的经济林果1000余亩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万元。目前,泰兴小组600余亩土地整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并计划引进企业开发建设菠萝山田园综合体,推动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曼来社区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移民小组从海拔2160米高的山水库区搬迁到现居住地峨嘎山梁子。搬迁前以种植荞麦、洋芋、稻谷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15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搬迁后把荒山改成台地,建成连片水浇地、稳产地,大力发展荔枝、芒果、龙眼、桃李等高效热区经济林果共2700余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以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记者  龚兖  沈建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