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0-11-20

115套崭新的水泥楼房宽敞明亮、笔直的水泥路贯通全村、党建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这是地处哀牢山深处的新平县水塘镇水塘社区哪得龙小组,安置了从全镇40个小组迁来的115户建档立卡户。短短两年时间,哪得龙片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实现了安居乐业,逐步过上幸福生活。

家里4口人住进了93平方米的水泥楼房,租了300平方米的地块搞起了养殖,媳妇在镇上的洗车店洗车,两个孩子在校就读……搬出大山,住进楼房,这样的生活对于47岁的李学平来说,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以前住着60多平方米的石棉瓦房,人畜混居,离镇上又远,就学、就医极不便利,生活没盼头,现在条件改善了,相信会一年更比一年好。”2019年12月,李学平被推选为小组长,除了自己致富,更有责任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哪得龙小组共有115户435人,占全镇贫困人口的44.75%。我们把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大、发展潜力不足地区的群众列为搬迁对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安置点选在距集镇1公里的水塘社区哪得龙片区。规划面积85.3亩,总投资3379万元,2018年春节,所有搬迁户全部迁入新居。新居分4个户型,每户举债不超过1万元,实现了真搬、能搬。”水塘镇副镇长普崇秀说。

“挪穷窝”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前半篇文章”,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水塘镇积极探索“安置点+”模式,用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我们探索了‘安置点+党建引领’促进社会治理、‘安置点+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安置点+扶贫车间’助力稳定就业增收、‘安置点+集体经济’拓宽脱贫致富路子四种模式。”普崇秀介绍,如今成立了哪得龙小组,民主选举产生了小组长,确保群众搬迁到哪里,组织服务跟进到哪里;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党建文化亭,扩建了公房,硬化了进村道路,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渐增强;引进建设了占地11亩的核桃加工厂,拓宽了搬迁群众就业渠道;通过房屋租赁,哪得龙小组实现集体经济创收。

除此之外,水塘镇还做好就业指导,稳步培养专业型农民、技术型工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同时,制定了《水塘镇哪得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规定》,倡导文明新风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生产发展。

“苏泽明家建了小型养殖场,自繁自养,每年收入6万多元;李旺富卖了猪场买来挖机,每天收入700元;到选果厂打工,在柑橘地里挖地、摘果,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李学平告诉记者。

“初心不移跟党走,致富不忘感党恩。”挂在李福娣家大门口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她的心声。新身份、新起点、新生活,对于哪得龙安置点的115户搬迁群众来说,他们相信: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记者  陆合春 )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