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表

周华富:退役老兵扶贫路上立新功

发布时间:2020-12-28

周华富
周华富

十街供电所员工会按期到酒厂开展用电检查,确保用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周华富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请他们尝尝他榨的甘蔗酒。
十街供电所员工会按期到酒厂开展用电检查,确保用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周华富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请他们尝尝他榨的甘蔗酒。

传承烤酒手艺

小酒坊飘出醇酒香

云南省是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脱贫工作牵动着扶贫工作人员的心,也牵动着周华富这名退役老兵的心。

周华富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役后,2010年至2016年在张所卫生院担任乡村医生,在为百姓看病的同时经常接济穷苦乡邻。他发现,对于广大乡亲来说,疼痛固然是病,但穷才是病根——村里很多老人因为农村缺医少药且身无积蓄,再加上语言不通,不敢到县城看病,小病拖成大病,最终久治不愈。周华富一边细心观察,一边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

甘蔗酒源于宋代,又名金浆玉酒。在周华富的家乡十街乡魏所彝族村,当时采用的是纯手工制作,烧柴火加温酿制,生产成本较高,提取的甘蔗汁用来制红糖,产生的甘蔗渣则用来烤酒。带有醇香味道的甘蔗酒深受朝廷官员和村民喜爱,一直流传至今。十街乡天气炎热,盛产甘蔗。乡亲们每年除了种植水稻满足家人食用,还会栽种几亩甘蔗,等着外地的老板来收购,价格好的年景可以卖到0.8元一公斤。周华富家也有几块甘蔗地,栽种两三年的甘蔗糖分特别足,除了榨红糖外,还很适合烤甘蔗酒。周华富想起,他的爷爷以前在糖厂加工过红糖,也烤过甘蔗酒,两门手艺都传给了父亲,却在他手上差点失传。

“我们家这些甘蔗拉出去卖,一车只能卖800元左右。有时要拉到很远的地方才能卖掉,除去路费所剩无几。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家的传统手艺,是彝族的酒文化。传到我这一代,我不能让酿制甘蔗酒的手艺失传。我想传承这门手艺,还想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抱着这样的心态,周华富开始正式学技术,反复钻研、实验,尝试烤甘蔗酒。“利用恒温技术混合发酵,用蒸馏酿制朗姆酒的方法,这样免去了勾兑,使得酒味醇香、品质纯正,对人的身体非常有益。”经过不断研发、尝试,他终于酿出了既符合国家标准,又甘甜香醇的纯甘蔗酒。“剩下的甘蔗渣用来喂牛,我养了5头牛。”周华富笑着说。

2016年,周华富创办了易门华富酒坊,是一个小规模的酒作坊,那时他就开始搞研发,尝试烤酒。2018年末,酒坊正式生产。因为成本较高,开始的销量并不好。“那时候,一年拉三四十车甘蔗就算满负荷生产了。2019年,酒坊才算走上了正轨。”他说。而在2018年至2019年,部分乡亲主动找周华富商量,按市场价格卖甘蔗给他。这部分村民是最早“吃螃蟹”且尝到甜头的人。

积极应对疫情

“丑姑娘”变成“俏新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农村封路、车辆停运,大部分农产品滞销,地里成熟的甘蔗密密麻麻,却没有人上门收购。看着附近几个村的400余吨甘蔗滞销,周华富也发起了愁。他和妻子、同村长大的彝家女张艳平商量,自家拿出钱来购买一台榨甘蔗机和几台烤酒机,贷款30万元收购村民的甘蔗,先烤出酒来储藏,待疫情过后再销售。妻子同意了,但老人和亲戚却很反对:“疫情严重,还要垫钱投资,这是什么主意,完全是败家的想法!”但周华富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不冒风险,那村民们的希望就没有了。如果甘蔗烂在地里,靠天吃饭的农村人会把眼泪倒流到心里。”

拿定主意,周华富立即打电话联系玉溪易门供电局十街供电所,说出了他的想法。供电员工第一时间指导周华富使用手机办理了新装用电业务,随即做好防护并上门查勘,制定了供电方案。“我连供电所的门都没进过,就有几名供电员工戴着口罩再次上门,装好了动力表,接通了三相电。”电力有了保障,周华富就放放心心地添置了几台机器,一边安抚焦躁的村民,一边聘请几名有经验的村民一起实施他的收购计划——以平时一样的价格,也就是0.8元一公斤收购了村民滞销的400余吨甘蔗。

“我真没想到,才两三天时间,十街供电所的员工就冒着疫情风险过来帮我安装了动力表,妥善检查了各种用电设备,让酒坊的设备运转起来。地里的甘蔗也同期雇人砍伐,整个酒坊轰轰轰地响起来、干起来了。”周华富感慨。那时候,部分村民欢天喜地加入酒坊的生产队伍,忙上忙下砍甘蔗、运甘蔗,生产出的甘蔗酒储藏在一个个比人还高的罐子里,藏满了一个地窖。看着地里的甘蔗从无人问津的“丑姑娘”变成等待重金迎娶的“俏新娘”,村民们连日来的担心、忧愁因周华富的担当和作为减轻了许多。

而随着酒坊生产规模的扩大,电成了不可或缺的动力,要是停电一天,酒坊的损失可不小。“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充足,十街供电所会在计划停电前及时通知到位,并按期到酒坊开展用电检查,确保用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周华富说。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别人在家里愁天愁地、坐吃山空,村民们却在周华富的带领下,忙着把栽种一年的甘蔗换成了真金白银。华富酒坊的甘蔗酒具有生态、环保、健康、自然的特点,开始远销省内外。疫情后期,周华富的战友们开始来酒坊参观,并对他的创业初心表示赞赏,积极为他做宣传。好事不断往外传,酒的香味也随之飘得更远。

带头帮扶

退役老兵扶贫路上立新功

周华富帮过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卖甘蔗的村民。

法吾村有位叫方永强的老人,和老伴留守在家,两人都已70高龄,种了三四亩甘蔗,总共有20多吨。“开始的时候,老两口种得少,用拖拉机每次拉一吨或者800公斤左右来卖。现在种得多了,老两口每天干点活,砍一点甘蔗,然后换成钱,日子越来越好,老两口心满意足。”周华富笑着说。对于甘蔗的含糖量等指标,酒坊有很严格的选材要求,但对这两位老人,周华富却不那么严格:“老人家已经没有多少劳动力了,种出的甘蔗有多少都会收购。还好,老人也很讲信誉,尽量把甘蔗栽种好,选优质、成熟的甘蔗拉到酒坊。”三年来,老两口已经离不开华富酒坊,他们知道周华富是个实在人。而周华富对他们的照顾,也激发了他们种甘蔗的热情,老两口一年比一年种得多。说起周华富,老两口赞不绝口,称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周华富说:“我心里想,只要是两位老人家送来就收,就算多做件善事。他们家的两个娃娃都在外打工,长期的甘蔗收购我都保证。他们第1年只种了六七吨,第2年种了10来吨,第3年种了20吨。我们从来没有退过他家的甘蔗。”周华富觉得,他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为了帮助乡亲,吃点亏也不怕。“疫情是暂时性的,但老百姓的希望不能落空。”

疫情后期,华富酒坊甘蔗酒的销路越来越好。“现在储存着20多吨,买酒都需要预订。”周华富说,他家的生活富裕起来,买了轿车,请了好几名工人,酒坊规模不断扩大。附近的村民早已实现脱贫,种甘蔗的也跟着富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请供电所的兄弟们尝尝我的甘蔗酒。甘甜和回味是甘蔗酒的味道,也是我们彝家人的品格。从小在甘蔗中甜到大,回过头来也要让村里人过上甜甜的日子。我觉得电力服务也是这个味道,让我们尝到了用电的甜头并一直享受这股甘甜,我创业的成功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和服务。”周华富说。通讯员 李芸 文/图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