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玉溪市委 玉溪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2021年2月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重点,着力适应、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推动玉溪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昆玉同城化发展机遇,发挥玉溪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两型三化”打好“三张牌”,以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为重点,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加强产业布局统筹,推动区域错位发展与协同联动,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为发展新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集聚、核心竞争力强和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营造产业集聚发展优良环境,奋力走出玉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二)主要目标。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实施重点领域示范工程,构建“5+8”现代产业体系,即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矿冶、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健康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以卷烟及配套、先进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建筑、金融、房地产、新能源新材料8个百亿级产业为重点的玉溪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优化产业链上游供给保障、强化产业链中游集群配套、提升产业链下游产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培育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打造千亿级园区、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教创新城建设为载体,打造在云南乃至西南地区产业体系完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引领区、产业转型先行区和数字经济第一城。
二、构建具有玉溪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2019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9户(含国家级4户、省级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39个、家庭农场1152个,认证(认定)绿色食品252个、有机食品3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3个,8个产品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列入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各1户、5户,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9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1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9.4%。
以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和开放型农业为引领,推动玉溪高原特色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玉系“绿色食品牌”。到2025年,全市现代农业布局合理,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加工产值达1800亿元,2030年实现2800亿元,2035年把玉溪建成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工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农业科技中心。
着力构建“6+N”产业体系。健全完善以烟菜花果药畜为重点的“6+N”产业体系,加快推进4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将烟草、蔬菜、花卉产业打造成全省综合实力第一、全国竞争力一流的产业,以柑橘为重点将水果产业打造成全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以生猪、家禽为重点将畜牧产业打造成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以芦荟、除虫菊为重点将生物药原料产业打造成助力农民增收的产业。到2025年,畜牧、蔬菜产值均达130亿元,水果产值达100亿元,花卉产值达40亿元,烤烟产值达30亿元,生物药原料产值达10亿元。
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培育机制,加大农业“小巨人”培育力度,到2025年,分别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户、100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突破200户,年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农业“小巨人”10户,基本实现全产业链龙头带动全覆盖。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到2025年,农业合作社达2000家,家庭农场达1400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土地面积达70%。
着力拓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产业形成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各县(市、区)独立或以“园中园”方式重点打造一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建设区域性蔬菜、水果、花卉交易中心。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建设完善枢纽型关键节点、区域性核心节点和主产区乡镇重要节点等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壮大农村电商,发展农社、农超、农企对接和产地直供销售模式。
做强绿色食品高端品牌。大力实施产业兴村强县,以优势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推进菜、花、果、畜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云菜”“褚橙”等农产品,打造“云果”“云花”“云菌”玉系知名品牌。
着力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巩固玉溪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领军企业,强化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支持提升国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东南亚市场占有率,稳步拓展欧美、中东、日本、新加坡等高端消费市场,到2025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
(二)矿冶产业
2019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矿冶企业153户,实现矿冶产业总产值856.8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9.6%。依托云南玉溪钢铁集团,形成每年炼铁800万吨、炼钢1000万吨产能;依托玉溪矿业、易门铜业,形成每年铜精矿(含铜)1.8万吨、铁精矿40万吨、粗铜10万吨产能;贵研资源公司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贵金属回收企业,技术实力和开发水平全国领先;依托15户黄磷生产企业,形成每年黄磷35万吨产能;依托10户企业16条生产线,形成每年11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
以云南绿色钢城为引领打造优势矿冶产业集群,谋划建设全省钢铁板材加工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打造钢铁产业高地,发展壮大贵金属循环、精细磷化工、绿色建材等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到2025年,“云南绿色钢城”全面建成,矿冶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2030年实现产值3300亿元,2035年产业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云南省矿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整合提升钢铁产业。以产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淘汰和技术升级改造为核心,促进钢铁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举全市之力打造云南绿色钢城,抓好玉昆钢铁、仙福钢铁产能置换技术升级改造、新兴钢铁300万吨转型升级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延伸矿冶产业链条,重点支持钢铁企业开发住宅、工业厂房、桥梁等领域钢结构产品,以及船舶海洋用钢、电工钢、汽车、桥梁与轨道交通用钢。
稳步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深入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整合,形成年采选150万吨铜原矿的生产能力。稳定粗铜生产规模,拓展铜材、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快推进易门铜业智能工厂、贵金属二次资源富集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在科教创新城布局稀贵金属研究创新平台,开展稀贵金属联合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建设。
优化发展化工产业。加快磷矿山建设步伐,实现规模化保护性开采,推进矿山复垦利用,提高资源保障度,加强伴生资源回收利用,注重“三磷”综合整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磷化工。
巩固提升建材产业。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鼓励行业产能整合,严格实施产能置换政策,合理控制全市水泥发展总量,提高产品质量。支持易门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壮大产业集群。
(三)旅游文化产业
2019年,全市国家级A级以上景区19个,其中4A级5个、3A级7个、2A级7个,星级酒店25家、四星级酒店2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9.2%。
激发地球生命起源地、世界深蓝湖区、聂耳音乐之都活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积极融入滇中核心旅游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公园城市、湖滨城市、康养胜地。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26%,2030年达1600亿元,2035年将玉溪打造成为国际高品质康养旅居新高地、国际旅游文化城市。
落实全域旅游战略。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围绕“一核两翼”产业布局,突出“三大主题”“四张名片”,一核(红塔区)以休闲、旅居、文化演艺、特色美食产品为主;东翼抚仙湖以会议、度假、康养、研学、体育赛事产品为主,星云湖以运动体验、文化娱乐产品为主,杞麓湖以文化体验、研学产品为主;西翼以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游、特色美食、康养、运动产品为主。抓实重大项目、文旅IP、品牌、景区、新业态项目、品质提升、协同发展、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市场监管等重点工作,开发特色产品,激发旅游消费潜力。
着力打造拳头旅游产品。坚持项目带动,全力推进寒武纪乐园、太阳山国际度假小镇、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花果山欢乐谷景区等在建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拳头旅游文化产品。积极开展抚仙湖国际健康旅游谷、抚仙湖国际艺术小镇、聂耳音乐艺术小镇、江川古滇铜街等前期项目,加快华侨城星云湖和哀牢山片区、绿汁滇铜古镇等项目招商落地步伐,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加快提升旅游六要素。加强“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加大玉溪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展示“一地四乡”资源优势和城市特色。有序推进每个县(市、区)“吃”的美食街、“住”的酒店和民宿(客栈)、“行”的汽车营地和观景平台、“游”的特色街区、名镇、名村、特色庄园、徒步线路、A级景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购”的购物街、“娱”的酒吧街、节事活动等重点内容建设,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能回头”。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落实“退换货”和“红黑榜”措施,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利用博物馆、民俗馆、规划馆、名人故居等特色资源,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提升聂耳音乐(合唱)周、米线节、开渔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度、参与性,全力打造特色节庆旅游产品。加快文物和非遗保护与利用,打造一批旅游文化新产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成长型小微企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
(四)现代物流产业
2019年,全市拥有各类物流企业(不包含货物运输企业)500余户,其中国家4A 级2 户、3A 级2户,具有国际运输资质企业 13户,取得冷链运输资质运输企业 23 户,社会物流从业人员 14 万余人,货运周转量240亿吨公里,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5.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9%。
承接“一带一路”通道建设,抢抓泛亚铁路中线、东线和昆曼高速等国际通道在我市交汇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昆玉同城发展南大门作用,鼓励物流产业探索跨界升级发展,加快完善物流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综合物流服务。到2025年,全市物流业总收入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30年达到1500亿元,2035年建成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一核、两带、三中心、多节点”物流枢纽体系,以打造战略枢纽为重点,加快推进关键节点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物流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江川龙泉航空物流港、玉溪·智慧冷链产业园、化念综合物流中心、罗里物流集散中心、大开门商贸物流园、红河谷农产品物流园交易园、通海九龙物流园等项目,打牢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础。
着力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物流业与高原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相关产业高效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电商、保税、快递等新兴物流业态,构建智慧供应链物流体系,打造集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区域分拨、高端仓储、流通加工、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引进培育限额以上物流企业,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进行降本增效、提质扩面,打造物流业发展新业态,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依托泛亚铁路、昆曼大通道,构建互联互通国际运输大通道和物流重要功能节点。强化区域物流枢纽与国际陆港枢纽联动,推进区域性、中转型、加工型现代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建设泛亚铁路货运枢纽,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重点承接和满足滇南以及南亚东南亚方向的货运需求。
(五)健康服务产业
2019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422个(含医院6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全市医疗机构总收入为56.3亿元;各类在运营养老服务机构58所,养老床位7684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 20.5张。
优化大健康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全民健康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环境更加优化、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总收入达450亿元,到2030年达700亿元,到2035年将健康服务产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建成国际一流医疗健康城。
发展高品质大健康产业。优化“一城两心两带三区”大健康产业布局,打造澄江国际医疗健康城、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中心和健康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依托昆曼高速公路、玉磨铁路和江通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建设两个大健康产业发展带;在抚仙湖—星云湖、哀牢山、红河谷规划建设三个大健康产业区。推进市、县(市、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提质扩容及配套医养结合项目。打造集“医、学、研、康、养、旅”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高端医疗健康产业综合体,吸引国内外健康管理知名企业入驻。推进温泉康养项目建设运营,打造高标准的温泉康养示范区。
加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为核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做好医疗资源的内引外联工作,积极引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与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
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谋划一批“健康+养老”项目。坚持养老与养生相结合,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融入生命周期全过程,支持发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全面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体育运动产业。扎实推进公共体育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康生活需求。发展高原特色体育运动产业,打响抚仙湖马拉松、自行车、帆船、足球等赛事品牌,完成科教创新城体育场馆建设,着力打造高原足球训练基地、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开发全民健身、体育旅游、徒步道路、户外运动营地等新业态,每年引进1—2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到玉溪举办,促进健康体育消费。
促进健康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市内优质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把医疗、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养生、体育健身的设施与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结合,推进旅游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形成“健康+旅游”的新业态,构建健康旅游产业链。
积极培育智慧健康新业态。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卫生信息数据标准统一体系,实现三级卫生、防疫部门、医疗单位与其他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搭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全市重大防疫数据专题库,重点实施“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带动一批“健康+大数据”产业项目的发展。
促进金融与健康融合。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康服务业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针对不同的市场群体开发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加强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健康产业。
(六)卷烟及配套产业
2019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卷烟企业4户,卷烟配套企业36户,规模以上企业32户,其中:印刷企业15户、辅料企业11户、生物化工企业10户,实现卷烟及配套产业总产值548.1亿元,增加值377.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9.4%。
以高品质、高技术、高结构、低成本、低危害为主攻方向,全产业链重塑玉溪卷烟工业新优势,重点提高烟叶质量,促进卷烟产品升级换代,丰富卷烟品类结构,技术装备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到2025年,卷烟及配套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年均增长3%,建成国内一流卷烟制造基地、一流卷烟配套集群基地,2030年产值达到700亿元,2035年玉溪卷烟品牌市场规模、一类烟规模、优质烟叶规模主力军和领头羊地位更加巩固。
建设一流原料烟叶生产基地。全力抓好“第一车间”建设,巩固玉溪烟叶品质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稳定核心烟区,每年基本烟田保护面积130万亩,打造20万担以上级种烟县、万担级种烟乡镇。实施原料精品工程,抓好“2260”高端特色烟叶、优选区域定向生产和特殊香型烟叶开发,补齐K326特色品种总量不足的短板,加快漠沙基地建设,逐步打造玉溪优质特色雪茄烟叶现代化产业基地。
打造全国一流的卷烟产业基地。按照工业4.0的思路建设数字烟草,积极支持红塔集团技术更新改造和争取新型烟草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中式卷烟产品、新型烟草制品、技术工艺流程、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实现高端突破,提升品牌价值,推进“玉溪”品牌实现商业销量、商业批发销售额“双占位”。
打造卷烟配套产业集群。调整充实卷烟及配套产业领导小组,成立卷烟配套产业协会,加大向上协调争取力度。坚持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支持合和集团谋划推进配套企业整合提质。落实卷烟配套企业技术成果认定、研发创新奖补、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加快配套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确保行业领先地位,提高配套份额。鼓励配套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向非烟领域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烟草包装印刷向旅游商品包装、食品包装、医药包装领域延伸,生物化工向食用、药用等香精香料市场拓展。
(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2019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05户,形成以数控机床、电力装备、优质铸件、新型建筑材料、五金机电为重点的装备制造特色产业聚集区,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47.2亿元,增加值26.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5%。
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高端铸造、电力装备、智能装备等,培育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引进,注重补链延链强链,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50亿元、年均增长12%,203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2035年把玉溪建成全国知名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云南省重要的五金机电、智能装备和优质铸造基地。
建立产业创新生态。政府主导,创建装备制造共性技术研发保障体系,推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相关部门等共同参与,建设机床产业创新研发协同平台,建立以优势成套装备为主体、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新兴装备产业为引领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生态。
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积极争取省级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数控机床、高端铸造产业、装备短板零部件、重大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创新机床产业“总部基地+标准化的代工(OEM)”新模式,以研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数字化转型为试点,着力打造云南省数控机床产业试点示范,把玉溪数控机床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成云南省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强化补链延链招商。瞄准国内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群、面临优化重组的产业集聚地和知名企业,加强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招商力度,不断扩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聚,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套、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签约落地一批项目。
(八)数字经济产业
实施《玉溪市加快推进云南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围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条主线,加快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石;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和工业互联网应用;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到2025年,实现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30年实现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35年,将玉溪建成云南数字经济先行区、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创新中心。
做大做优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面向内需和出口两个方向,巩固发展智能手机、翻译机、智能终端和光电配套设备、光学仪器设备等产品,延伸发展射频识别、物联网终端等新技术产品。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升级信息骨干网和城域网,加快建设高水平光网。实现4G网络城乡深度覆盖,全面布局5G移动通信网络,加快建设窄带物联网等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光纤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规模部署;依托高新区九龙大数据产业园,打造“一带一路”网上丝绸之路玉溪枢纽,推动云南移动第二数据安备中心、国家信息中心西南数据分中心等数据中心、算力中心、超算中心落地玉溪,打造云南省重要的绿色数据中心产业集群、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数据中心,促进云服务和大数据应用产业化。以“4351”网络安全产业发展项目为核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网络安全服务基地。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基础,打造工业互联网骨干节点,形成云南省核心节点;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产业大数据平台、工信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和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应用。
(九)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全市目前从事生物医药生产加工且规模大于100万元的企业共33户,纳入统计范畴17户,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1户、1—5亿元6户,初步形成了以疫苗、单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和以民族药、特色药为代表的中成药两大特色品牌,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34.2亿元,增加值12.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2‰。
推进疫苗产业园、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优先发展以疫苗、单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创新发展以民族药、特色药为代表的中成药。到2025年,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1.5%,2030年达到500亿元,2035年将玉溪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特色城市。
优先发展生物技术药。以玉溪生物疫苗产业园为核心,做特做精现代生物技术药产业。重点培育疫苗、单抗、免疫球蛋白制品集群,加快推进在研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抢占疫苗领域技术制高点。大力推进生物疫苗产品国际化认证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疫苗生产基地、中试基地和研发中心。
创新发展中药和民族药。在发挥血塞通系列药品的既有优势基础上,大力发展恒古骨伤愈合剂等独家品种和优势大品种,盘活现有中成药批文资源,引导企业开展中药优势品种再评价。探索集产品研发、生产与康养治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发展新模式和产、医、研、用融合发展路子。积极扶植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产业发展,健全标准规范,加快中药国际化进程。
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积极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引进仿制药落地生产。加强制剂技术以及新辅料的研究、引进和推广,提高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仿制的起点和水平。优先发展天然药、原料药和健康产品。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高端医疗等新兴领域进行谋划布局和精准招商。加快发展“互联网+中药+中医+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经济,打造面向东南亚地区的精准医疗数据中心。
(十)建筑业
2019年,全市建筑业具有资质企业总数达到390家,其中一级15家、二级139家、三级192家、不分等级4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1.8亿元,增加值131.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7%。
完善建筑业监管机制体制,培育一批初具规模、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建筑产业体系,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到2025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0亿元、年均增长8%,到203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600亿元。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引导企业“转型、混改、整合”发展,支持市内外优质建筑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合作,培育发展一批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综合实力强的建筑业企业集团。指导本地企业资质晋升、提档升级,引进市外具有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企业在玉溪设立子公司。做强专业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特色专业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精、细的专业资质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立“走出去”发展服务协调机制,支持建筑业企业积极开拓市外建筑业市场。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到2025年末,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例达80%以上。大力发展钢结构、设备安装等专业,积极拓展具有技术含量的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施工领域。加快推广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应用,打造完整产业链。
规范建筑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构建以企业资质、个人执业资格、信用与工程担保相结合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机制,健全建筑市场保障体系。
(十一)金融业
2019年,全市共有银行机构29家、保险公司26家、证劵公司7家,担保公司22家、小贷公司28家,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9%。
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6%,2030年达到130亿元,2035年达到170亿元,成为承接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金融功能区。
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继续引进国有和全国性银行、保险、证券机构落户玉溪。积极引进信托、期货、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投资管理、保险经纪、金融租赁、融资租赁、融资担保、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基金销售、基金份额登记、估值核算、金融咨询等金融服务业企业和金融功能性机构。
拓宽融资渠道。做好“金种子”企业的上市培育辅导,力争到2025年全市上市企业达3家。以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为重点,做好项目的包装服务,加强与省内外大型投资公司的对接,充分利用信托、发债、基金等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优质、有实力的投资方到玉溪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协调机制,加快构建完整高效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保险欺诈等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全市金融稳定。
(十二)房地产业
2019年,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67家、物业服务企业179家、房地产经纪机构120家、房地产评估机构9家,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6%。
强化政策措施、完善制度建设,实施因城施策、落实调控手段,强化服务指导,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到202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7%,2030年达230亿元,2035年,房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全面建立,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所宜居”的转变。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围绕建设滇中城市群区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昆玉同城化,支持红塔区“三城”、澄江“三个国际城市”建设,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加快城镇提质扩容。加快城市更新,有序实施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中村改造。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盘活城市、郊区的土地和房屋资源,着眼高品质、避免同质化,合理规划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用地计划、供应量和比例,促进居住、商业和办公等地产多元化协调发展,发展旅游、养老、文化、健康生活等地产项目,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宜居环境。
(十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紧紧抓住云南省实施“三张牌”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低碳玉溪建设,延长绿色能源产业链条,实现全市能源生产、供应、管理等安全设施建设均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绿色能源科技研发投入达到东部先进发达省(区)的平均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
全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把握红塔区小石桥发现大规模氧化锂矿战略机遇,积极开展详细勘察工作,推动形成集锂矿勘探、采矿、选矿、锂金属冶炼、锂新材料及锂电池制造、锂电池梯次利用、锂电池检测及溯源等为一体,产业链完整、集中度高、带动作用强的云南锂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构建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制造为主体,研发及工程化为支撑,检测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为配套的新能源电池和材料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和动力电池回收全产业链。规划建设玉溪光电子产业园,打通上中下游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打造西南三省及南亚东南亚LED产业中心。
有序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建设玉溪智能电网,提高配网联络率和自动化水平。继续加强天然气管道支线和终端设施建设,确保天然气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储能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继续推进华宁风电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企业扩大充电桩生产规模,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一)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做优做强。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壮大主业、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5年,培育300亿元工业企业2户,100亿元工业企业4户,50亿元工业企业4户,10亿元工业企业25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整合境内外高端资源,协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二)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壮培优一批专业水平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小微企业入驻创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度,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小巨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支持千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集中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和区域示范试点,着力推进重大产业培育建设、重大布局优化调整、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研发平台打造。用足用好应急转贷资金、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支持方式,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资本金补充机制。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发展。
(二)积极发展产业金融。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统筹财政存量资金和适度新增预算发起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强化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我市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鼓励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开发更多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在审慎经营前提下增加信用金融产品有效供给。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动产、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探索利用发债、资本证券化、融资租赁及保险资金运用等融资模式。
(三)持续培育创新发展动力。构建企业主体突出、市场导向鲜明、产学研结合紧密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一批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建立孵化器建设引导新机制,复制先进运营服务理念,优化孵化器空间布局,制定实施新一轮科技创业政策措施。用好玉溪市重点产业投资促进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实施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给予事后奖补,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认定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研制和应用支持力度。组织实施智慧城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用好人才引进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
(四)强化产业项目谋划与招商。实施产业发展“三百”工程,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加大在建项目的推进服务力度,在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关键环节谋划和生成产业项目。实施资源换产业、市场换投资战略,围绕产业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优势资源转化抓招商,统一制作全市大招商产业项目和区域图谱。在关键领域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具有战略性、功能性的大项目,对重大产业项目编制必要的可研报告,为精准招商提供支持。
(五)持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优化审批流程和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亲清的政商环境,打造全国一流、西部最优的发展环境。加大现代产业体系政策措施宣传力度,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氛围。
(六)分类制定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市级13个产业发展“三百”工程推进组系统引领作用,市级分管领导定期研究相关产业发展工作,适时评估“三百”工程推进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落实市委“结构化学习、板块化梳理、项目化推动”工作要求,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谋深做实行业规划或专项规划,坚持“点、线、面、体”的理念方法,点上聚焦培育发展市场主体,线上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面上促进聚集和带动,整体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细化支持各产业发展大项目、大企业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方案,推动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提升示范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工程、数字化提升改造工程、高端智能化成长工程、绿色化示范推广工程、生物技术引领升级示范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和现代物流联动融合示范工程。研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跟踪、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各县(市、区)和高新区管委会深入研究本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劣势,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编辑:玉溪市委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