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房六组党支部:带领千名“失地”乡亲迈上乡村振兴大道
发布时间:2021-06-11

党群服务中心展现马房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党群服务中心展现马房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在澄江,马房村很特殊:因保护抚仙湖率先搬迁的村子,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澄江第一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也建在这里。

仲夏,马房村荷塘里已星星点点冒出红色、白色来,那是初开的荷花,远处白鹭翩跹,全然一幅天然的花鸟画。近处,民宿、客栈、商铺与民居列于路边。眼下,马房村进入了一年中风景最美的季节,大巴、中巴还有私家车纷至沓来,游客除了观花、赏景、喝茶、食宿,党群服务中心和马房村村史馆也是必游之处。在马房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早已成为对外叫得响的品牌。

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保护抚仙湖

马房六组隶属于澄江市右所镇吉花社区,是组成马房村的两个小组之一,地处抚仙湖北岸,共有318户1087人,有党员44名。近年来,马房六组党支部坚持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与抚仙湖保护治理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引导群众在保护抚仙湖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民宿、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乡村振兴、幸福马房”已成为澄江一张亮丽的名片。

“生态移民搬迁是为了保护抚仙湖,为子孙后代留下这湖净水。抚仙湖一旦污染就废了。”回忆起六年前因建设北岸生态湿地而搬迁,发动党员对涉迁村民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的情景,马房六组党支部书记哈任清还记忆犹新。

村民们担心,搬了住哪?土地没了吃什么?村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之前靠水吃水,靠地吃地,一年种韭菜、拿鱼的收入可不算低,谁会愿意放弃正红火的生活。群众利益无小事,上级已经给了政策,保障大家的生活,不仅按人头解决住房问题,还每月发给生活补助。党员一次次入户宣讲政策,终于做通了涉迁群众的工作,搬迁工作当年就顺利完成。这次的成功搬迁,为澄江市推行沿湖规模空前的2.2万人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探索了经验,树立了榜样。

涉迁村民搬走后,在拆迁区域建成265亩生态湿地,在环湖路以北建成了集“截、储、调、回、净”为一体的生态调蓄带,为抚仙湖增加了一道屏障,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渐显现。

农旅融合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马房六组整合人居环境提升、美丽家园行动、“一水两污”“百千工程”、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资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成500余亩以荷藕种植为主的生产性湿地,构建田园、庄园、科研、湿地、调蓄带五位相融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结合全市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马房六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以民俗、餐饮为主,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分两期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流转土地400余亩,着力打造悦莲、水生植物、大元等农业庄园,大力发展民宿、餐饮经济。截至目前,外来业主及本村村民建成并投入运营木兮、泊莲臣等14家民宿和27家餐饮零售店,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余万元,带动集体经济不断增收,群众单栋房屋租金也从项目启动前的2万至3万元提高到6万元以上。

张聪,中共党员,马房村“伐木累”民宿老板,土生土长的马房村人。在简短的交谈中,听得出他对这片故土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小时候,(夏天)一放学,丢下书包,一头就扎进湖里游泳去了。”他说,这些年抚仙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虽然现在不能游泳,但是村庄环境改善了,来的人更多了。

两年前,马房村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他从中看到希望,把自家整幢房屋装修打造为民宿,开始营业。

“今年‘五一’未到,一幢楼所有能用的客房全部订满。”张聪介绍,“还要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了。”

土地流转后,类似张聪这样的村民,已经从传统的种菜拿鱼的第一产业中剥离出来,在自己家做起了老板,转而成为餐饮住宿行业经营人才。

夜幕降临,马房夜市又开始了。华灯初上,温馨而不喧嚣。“家门口的生意”不仅带来了收益,还留住了乡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村民们在支部的带领下大步向前。(记者  蒋跃  文/图 )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