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重大制度变革
发布时间:2021-06-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政协联组会上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政治论断,高度凝练地概括这一重大制度变革,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制度自信,为世界政党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型政党制度实现制度形式结构的变革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构建“领导―合作”“执政―参政”复合结构,这一结构更加精巧,是政党制度结构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领导―合作”结构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制度结构的最大优势,也是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保证了政党制度在国是、人事、政策方面超越利益集团运行,多党派合作则保障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科学性。在“执政―参政”结构中,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保证了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多党派长期参政则保障了大政方针的科学性,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奋斗,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模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以往政党制度中政党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新型政党制度实现政党关系模式的变革

新型政党关系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地位法定。在国家层面,《宪法》总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就法定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民主党派是合作党;在政党层面,一系列党内法规规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二是党建联动。在以往政党制度中,不同类型政党建设模式的分途被视为政党发展的当然逻辑,甚至同类政党之间建设也存在吸纳成员、筹集经费、设置政策议程等方面的竞争。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群众性政党与干部性政党以及干部性政党之间在党建方面进行联动,中国共产党帮助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加强组织建设、增强能力以及扩大影响等,各民主党派则支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三是监督向心。在以往政党制度中,政党作为监督政党的最好武器,主要有两种监督方式:一党制下的政党自我监督、两党或多党制下的离心竞争监督。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下的向心合作监督这一政党监督的新形式,这种监督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两党、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此外,由于民主党派既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而是参与但不执掌公共权力的参政党,兼具“旁观者和当局者”双重跨界视角,加之成员智力密集度高、专业化程度高,所以,使向心合作监督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型政党制度实现制度运行机制的变革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突破“程序―实体”二元框架,在机制上超越了竞争选举逻辑和行政官僚逻辑,形成了基于政治逻辑的参与、协商机制,实现制度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

首先是参与机制的重大变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参与机制设计可以保障参政党长期的、确定程度的、制度化的参与政权,从而保障了政党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功能的持续发挥。

其次是沟通机制的重大变革。新型政党制度在沟通规范和实践互动中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了双周协商座谈会、新年茶话会、专题协商座谈会等,不仅促进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沟通,也促进了基于界别而不是地域利益代表的参政党之间广泛沟通。随着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沟通还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将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局部利益决策导致公共政策被绑架的弊端。法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多梅纳克对此评价道:“中国很可能为世界民主带来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机制,中国是建设世界民主的一个重要的正面力量。”

新型政党制度创制70多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恢复和发展40多年来,保障了中国实现持续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中国超大规模现代化。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再出发,通过制度再学习、再实践、再完善,未来30年左右将在中国助推实现人类第二批10亿以上人口的现代化。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形式和绩效上的变革性创造,将使中国走出百年制度自卑接续千年制度自信,为人类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教授、廉政室副主任]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