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之鹰——杨国祥
发布时间:2021-06-28

□  李福生

杨国祥这个英雄的名字,已载入世界军事的史册:他是世界上唯一携带实战氢弹驾机着陆的飞行员。

杨国祥出生在玉溪县(今红塔区)一个少数民族山村。从滇中革命摇篮——峨山中学走上革命道路而成为彝族之鹰,杨国祥的成长经历却鲜为人知。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笔者通过整理大量史料,形成此文,以飨读者。

峨山中学走出来的彝族青年

1929年10月的一天,一个男婴在彩云之南的滇中玉溪县洛河乡小六竜贫苦的彝族农民家庭中诞生了,这个男孩叫杨国祥,家中排名第三,父亲是个勤劳、善良而又目不识丁的彝家汉子。

杨国祥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七拼八凑,终于让自己的孩子走进彝家山寨的学校。1944年,杨国祥的哥哥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外逃后,他和父亲一起被关进监狱,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牢房那充满恶臭与阴暗潮湿的环境,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

1948年春,刚满19岁的杨国祥考进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峨山中学。跨入峨山中学的第一天,杨国祥就被全校师生的团结、友爱、革命、奋发的精神所感染,让他这个到处受歧视的彝族青年第一次感到了人间的温暖。

在学校,老师亲自为学生理发,冷天送棉絮、毛衣给学生,资助伙食费给学生,使贫困学生能够渡过难关。杨国祥所在的十五班,多数是从乡下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年龄比较大一些,其中许多人受苦较深,家庭贫困,具有勤劳、朴实、诚恳、学习用功的良好素质,容易接受革命教育。1948年10月,杨国祥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参与学校武装训练,经常掩护地下党员转移,一次一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同年11月,峨山武装起义后,杨国祥加入了峨山游击队。1949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独立第一团骡马队指导员。他在党的熔炉里,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果敢刚毅的性格,由一个穷苦的彝家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

运载实战氢弹着陆的第一人

1950年6月,杨国祥被玉溪军分区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杨国祥告别故乡来到东北航校。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不会讲普通话的少数民族青年,要克服语言障碍,面对各种复杂的飞行仪表,计算极其复杂的飞行元素,包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公式及在自然、气候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驾机在高空中飞翔等诸多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杨国祥凭着对航空事业的热爱,他以顽强的毅力,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飞行技能而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空军飞行员,连傲气十足的日本教官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1956年10月,在河北杨村,杨国祥代表沈阳空军参加由彭德怀元帅主持,5位元帅和100余位将军参加的空军杨村大比武,获得了全国空军比赛第一名,成为空军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彝族飞行员,被誉为“彝族之鹰”。1953年至1963年,他多次获轰炸第一名和轰炸射击能手称号。此时,他已是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所领导的飞行大队,连续两年被军、师评为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三等功,大队8名飞行员,全部获轰炸射击能手称号,其中6人为一级轰炸射击能手。

197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杨国祥为强五K飞机运载投掷氢弹的主飞行员。为了完成这一特殊任务,他进行了200余次严格的试验弹重量尺寸一样的模型弹投掷后,于1971年12月30日进行第一次运载实战氢弹试验。

杨国祥聚精会神,注视着仪表数字,不断调整着投掷位置。精确,再精确!他知道,只要他的手指头在开关上轻轻一按,全世界将会迅即传播着一个爆炸性新闻——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实战用氢弹。

12时45分,当塔台发出了投掷信号后,杨国祥果断地解除4道保险,在距靶标中心9公里处按下投弹电钮。然而,意外发生了,挂在飞机腹部的试验弹没有按预先计划的那样投出去。经过请示,杨国祥重新校正航线,再次进入投弹圈按下“应急投”开关,仍然失败。随后他用“超应急投”进行了第三次投掷,仍然没有成功。

此时,杨国祥和他驾驶的装载着数万吨TNT当量的实战氢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为个人安全考虑,自己可以跳伞逃生,但是失去控制的飞机,将无法预知坠毁在何地,氢弹自由引爆产生的核辐射,会给地面带来难以意料的后果。当然自己也可以驾机在空中盘旋,等待燃料烧尽,坠毁在茫茫大沙漠,但是这样做的话,无疑会使国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将毁于一旦。最终,杨国祥向指挥部请求“带弹返场”。

北京,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凝望着一碧如洗的天空。周恩来总理用命令的口气对他的秘书说:“由现场指挥员临机处置,怎么安全怎么办!情况这样紧急,不能由北京决定了。”

指挥部对杨国祥“带弹返场”的请示做出回应:飞机按原有的预定方案带弹返航着陆。塔台指挥员宋占元命令杨国祥使用锁死装置,把核炸弹牢牢锁死在飞机弹舱,并命令带弹返航着陆。为防止意外,除留下宋占元等2人外,核试验指挥部命令机场和基地的所有人员都进入地下工事。

杨国祥冷静地关掉不必要的电门开关,凭借丰富的飞行经验,准确地完成了每一个着陆动作,安全地将飞机落地后滑到机场边沿停稳。顿时,人们蜂拥而上,向着杨国祥欢呼。

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投掷者

杨国祥在紧急关头,采取有效措施,以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实现了运载实战氢弹安全着陆。北京来电,周恩来总理给予高度赞扬:“带着氢弹着陆成功,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

研制试验人员连续几天不分昼夜地分析、测量、试验,终于查出了投掷失败的原因:推送装置变形而造成故障。杨国祥准备第二次投掷,他驾机又进行了一次甩投训练弹和一次甩投模拟弹的飞行训练,两次均成功。

1972年1月7日,西北核试验基地再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北京,周恩来总理重新守候在电话机旁。

几万名科技人员再次进入观测圈,杨国祥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胸怀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从容地走向飞机,登上机舱。

12时20分,机场塔台下达起飞命令,杨国祥驾驶携带氢弹的飞机滑出跑道腾空而起,犹如翱翔的雄鹰,穿过一团团白云,直冲罗布泊核试验场。距离靶标中心还有9公里左右时,杨国祥迅速完成一系列驾驶动作,转弯、增速、打开系统开关、拉起机头上仰45度、飞快地按下投掷氢弹的电钮,顿时,飞机剧烈地震动。实战氢弹迅速投下,杨国祥驾驶着飞机,一个大回旋,天空划过一道闪电。

实战氢弹在地面爆炸后,强大的光辐射,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轰隆”声,震撼着罗布泊,震撼着大地,天地之间迅速升起一朵壮观的蘑菇云,越升越高……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成功地爆炸了。举国欢腾,世界震惊。

整个基地,整个机场,全都沸腾起来。

1999年,作为国家发展和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杨国祥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7年3月13日,杨国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