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万顷的抚仙湖持续保持Ⅰ类水质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定生
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碧玉清溪,赋予这方土地如诗如画的意境;绿水青山,是这方天地最亮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溪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玉溪主题,持续用力,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破难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展开了一场场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厚植了玉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底色和成色。
生态治理:小步走到大步行
走进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一幅标语令人瞩目:“果树丛中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当地人对美丽家园和富裕生活的欣喜与自豪跃然墙上。
20世纪80年代初,为修建磨房河、街子河水库,箐门口、石脚地、马鹿洞、桥边4个村民小组从大山里迁出,搬到曼来,住进了政府统建的安置房。当时,4个村民小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0来元。时间过去20年,村民们开垦出的大片山地种植甘蔗和玉米,温饱问题得到解决。2003年,4个村民小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接近800元。
改变始于2003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4个移民小组开始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甘蔗、玉米的1700亩山地改种芒果。随后,尝到甜头的村民又种起了荔枝、龙眼、三华李等水果。到2020年,当地136户人家共种植荔枝、芒果等水果2700余亩。漫山遍野绿树成荫,外地游人慕名而来,一些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和客栈,依靠体验式水果采摘的特色经营模式,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曼来社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万元,村民们纷纷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三代房”、掩映在果树丛中的一幢幢别墅。
曼来社区的变化,是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玉溪人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玉溪环境保护治理方向更明、力度更大、步伐更快。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薄弱环节和短板,玉溪打响了一场场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仗。
油菜花开满眼春
保卫蓝天:让天常蓝空气常新
人类生存,离不开大自然馈赠的空气。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成为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8年,玉溪市进一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制定实施《玉溪市2018年蓝天保卫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各县(市、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压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紧盯重点、精准发力、集中攻坚,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大气污染防治,离不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近年来,我市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淘汰城市周边一批落后和产能过剩重污染企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及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中心城区5户钢铁企业、1户水泥企业全部建成了脱硫、脱硝工程并投入运行;强化煤炭总量控制,累计淘汰或改造燃煤锅炉81台(套)。加强建筑施工场地环境管理,将建筑施工场地环境监管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立案查处或责令整改,有效遏制了施工场地扬尘污染。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全市建成15家机动车排污检测机构,共52条机动车尾气检测线。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不能通过车检。
坚持中心城区和县城空气质量监测发布制度,严格执行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同在一片蓝天下,玉溪先后与昆明、曲靖、楚雄等地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滇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从红塔山上看玉溪坝子,一个个冒着白烟的大烟囱正逐渐消失。玉溪通过源头管控、精准治污,继续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近年来监测显示,玉溪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9%,其他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优良,全市未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守卫净土:防减污染 修复地力
土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农产品安全的首要保障,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事关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净土保卫战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2012年,《玉溪市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2013―2017)》完成编制。2018年,全市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完成了“一图一表一报告”的编制工作。同年,全市开展土壤污染源管控行动,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此外,职能部门还对全市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列出疑似污染地块名单。
市政府分解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别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和9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土壤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地下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拉开。开展“清废行动”,建立起固体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监管机制。
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年复一年的蔬菜连茬种植,让土地严重“过劳”,带来了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土地耕种强度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存在污染、酸化、板结、退化、缺素症及化肥、农药残留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河流和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祸根。
为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61万亩次,实施绿色防控1141万亩次,大幅削减了化肥和农药用量。
创新无止境,保护无穷期。2021年3月以来,玉溪市认真学习领会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三湖”保护治理现场会议精神,严格对照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方案编制大纲,研究起草了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6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审查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努力推动“三湖”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三个方案科学设置目标指标,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对标对表“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以革命性举措精准施策,切实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抚仙湖孤山景区美景。2021年,玉溪研究起草了“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加强“三湖”保护治理。
治水攻坚:综合治理 海晏河清
水,赋予玉溪这方土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玉溪境内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当地人习惯把湖称为海,此外,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元江干流、绿汁江、南盘江及曲江等30多条,分属珠江、红河两大水系。珠江水系的河流连接涵盖红塔区、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及峨山东部地区;红河水系则涵盖新平、易门、元江及峨山西部地区。
大大小小的河流如经纬线交织,星罗棋布的村庄分布在这些经纬线附近。治水,成为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以来,玉溪市以湖泊保护治理为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三湖”保护治理受重视程度之高、措施出台频度之密、保护治理力度之大、执法监管尺度之严前所未有。
坚持底线思维,流域空间逐步实现全方位管控。全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先后编制了“三湖”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以规划硬指标形成硬约束,划定“三湖”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和保护岸线,设置“三湖”一级保护区界桩1495棵,着力实施分区管控。
铁腕“关停拆退”、加快“人退水进”。抚仙湖一级保护区38家企事业单位全部退出,一次性启动沿湖3.1万余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9个安置区加快建设,关闭一级二级保护区餐饮住宿经营户153户、砂石料场和砖厂等37个;星云湖一级保护区退出农田1500余亩,退出房屋410户,退出企事业单位4家,拆除公房10家;杞麓湖径流区28户地条钢企业、7座小水泥窑及34户小造纸厂全部关停,54户企业全部搬迁,“四退三还”完成征租地6600亩、兑付资金4.42亿元。
坚持系统思维,水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抚仙湖保护治理总投资94.15亿元,先后实施“生态修复、污染控制、结构调整、清水长流、监管体系”五大类38个项目,流域21条劣Ⅴ类入湖河道实现脱劣,城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污水收集处理率从“十二五”末的92.3%、87%提高到100%。
坚持生态思维,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三湖”流域展现出了多元之美和系统之美。
通过系统保护修复,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29.5%、37.5%、30%分别提高到33.36%、38.79%、33%,消失20多年的抗浪鱼鱼汛在抚仙湖重现,彩鹮、白眼潜鸭等珍稀保护动物现身“三湖”周边湿地。
坚持民生思维,绿色发展之基不断夯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流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大力调优一产,制定“三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推进抚仙湖5.8万亩重度污染区耕地休耕轮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农作物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大力退出二产,转变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方式,整顿“散乱污”企业,严禁有污染的企业进入湖泊径流区,抚仙湖径流区工矿企业全部退出;全力发展三产,围绕把澄江打造成为“三个国际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提升抚仙湖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星云湖、杞麓湖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通过以产业促创业,以政策促就业,推动沿湖群众转型就业。
完善河长制度,压实管河治河责任。水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河流是关键。
2013年,我市在中心城区及“三湖”流域42条河流探索推行市、县(区)河长制管理体系试点,管河、护河、治河力度不断加大,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积累宝贵经验。
2017年,我市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高位统筹推进河长制的实施。
河长制实施后,各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站到了治河护河的最前沿。全市共在6408个项目上设置2119名四级河长,其中境内红河、珠江两大流域河流和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3个高原湖泊及15座中型水库等77个重要河湖库渠由35位厅级领导担任市级河长。
河长制的实施,使每条河都有了“父母官”,他们既是河道的管理者,又是河道的守护人。通过责任分明、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库渠治理管护机制,众多河流水质持续向好。
创新无止境,保护无穷期。2021年3月以来,玉溪市认真学习领会云南省湖泊保护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三湖”保护治理现场会议精神,严格对照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方案编制大纲,研究起草了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6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审查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努力推动“三湖”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三个方案科学设置目标指标,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对标对表“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以革命性举措精准施策,切实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守护青山:翠微深处 金山洞开
“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56.7%提高到64.06%,比既定目标增加4.0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6187万立方米,比既定目标增加687万立方米。
通过“森林玉溪”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103.62万亩;持续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全市村庄、集镇绿化状况调查工作,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1.3%,全市集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82%。积极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全市56个村庄被认定为“省级森林乡村”、9个村庄被认定为“国家级森林乡村”。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加快“森林玉溪”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山林长制,森林草原防灭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责任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398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84人,查处违法人员3384人(次),收缴木材1241.53立方米、野生动物1762头(只)、野生植物284株,罚款2287.6万元,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
青山笼翠,可见金山。到“十三五”末,玉溪市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产业核桃板栗)规模达191.33万亩,投产面积81.93万亩。林浆纸产业规模26万亩,林化工产业产量7700吨,竹藤产业规模58.9万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值1065万元,森林生态旅游规模66.9万亩,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产业加工企业34个,加工量37176立方米,林下经济开发利用规模194.74万亩,绿化观赏苗木规模2.55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64个,森林康养开发规模2万亩,康养基地5个。
到2020年末,全市林产业经营总面积505.4万亩,综合产值91.07亿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玉溪的生动实践。
革故鼎新再出发。绿色发展是玉溪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进入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正扎扎实实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以“三湖”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治理政治责任,以革命性举措抓生态保护治理,让“三湖”成为玉溪鲜亮的名片,让绿色生态真正成为玉溪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底色。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