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崎松
《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创作于1935年,1949年定为代国歌,至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为止,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其中几经周折,对歌词是否“过时”,要不要修改,曾有过多次争论。
如何正确理解国歌歌词
国歌,我们大家不知听了多少遍,唱了多少遍,但是我们有多少人对《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全部理解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对“奴隶”二字应如何理解?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而不是用砖头砌成一座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究竟危险到了什么程度?战争年代有危险,和平年代还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要用我们的生命去“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儿的“敌人”又是指何人?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难免会对歌词产生误解和偏见。
首先,我们的国歌体现了自立自救的无神论思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它同《国际歌》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思想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歌词中的“奴隶”二字,显然不是指巴比伦、埃及、罗马以及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而是指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愿当亡国奴,抱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民众。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富强只能靠民族的觉醒,靠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才能实现的客观真理。
第二,国歌体现了团结拼搏、多难兴邦的思想。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义勇军进行曲》和《国际歌》中“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精神完全是一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乐观主义精神。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多次企图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灾难,但我们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屈服过。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正是千千万万农民、工人、军人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心,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尊严,我们才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也遇到过非常罕见的洪灾、疫情和地震等灾害,我们同样靠着这种精神团结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第三,国歌体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从未侵略任何国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有当侵略者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使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才“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号角,还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歌之一。
第四,国歌体现了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思想。“前进!前进!前进!进”是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乐观必胜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精神的真实写照。《义勇军进行曲》所体现的四种精神是统一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这是对国歌精神的高度概括。
历史上的四次争论
历史上,我国国歌的歌词一共引发了四次争论。
1949年9月,全国政协筹备处登报向海内外公开征集国歌拟稿,共收到国歌632件、歌词694首。经国歌征集小组有关专家学者反反复复研究讨论后,最终决定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最好。但有个别人提出,新中国成立了,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认为“不妥,最好改一下”。听完征集组专家的汇报后,周恩来总理说:“我看,要么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了。”最后毛泽东主席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仍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正是毛主席拍板,才保留下原来的歌词。经全国政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这是第一次争论的结果。
“文革”期间,国歌歌词被多次修改。到了1978年,由中国文化部牵头,成立国歌歌词征集办公室,征集到歌词几百份,经多次讨论研究后决定用“集体填词”,于3月5日交由全国人大讨论通过后,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当时,一些人大代表持有不同意见,认为新的歌词一是与曲谱内容相脱离;二是词句空洞。但当时田汉尚未平反,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新歌词还是通过了。这就是第二次争论的结果。
1979年6月,田汉同志的历史冤案得到平反。陈登科等许多人大代表多次提议要求恢复《义勇军进行曲》的原歌词作为国歌,但一直到了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才作出决定,撤销1978年3月5日的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第三次争论的结果,用了33年的时间,国歌前面的那个“代”字的帽子才被摘掉。
到改革开放时期,又有个别人大代表说国歌的歌词“过时”了,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火药味”“血腥味”太浓,与我们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不适应”“会在国际交往中影响国家的形象”等。听起来,这位代表的意见出发点不错,但是,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他对国歌歌词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是完全错误的。众所周知,任何文艺作品的产生,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义勇军进行曲》本来就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是词曲作者饱蘸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写成的。如果没有“火药味”和所谓的“血腥味”,唱起来还能使人热血沸腾吗?歌词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讲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警钟长鸣,因为“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这是第四次争论,绝大多数人大代表认为,国歌的歌词并没有“过时”,所以争论的结果是到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正式写入宪法。从恢复国歌到国歌入宪,又经历了22年。
八十余年的考验、争论证明,《义勇军进行曲》是一座闪闪发光的艺术的“金字塔”,它永远放射着马列主义的光辉!世界上唯一能与《国际歌》《马赛曲》相提并论的音乐作品只有《义勇军进行曲》,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史上的第三块里程碑!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