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16>>记者下基层>>图片

华宁碗窑村:党建为笔陶作画 绘就多彩小康卷

发布时间:2021-08-11

  青山脚下,一幢幢民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街巷之中,商铺林立,釉色斑斓的陶器散发着炫目的光彩……这是华宁县绵延六百多年制陶历史的碗窑村。

  一个古老的陶村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重获新生?碗窑村探索出一条做大做强华宁陶文化产业、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乡村振兴之路。该村以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依托,开展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基层党建+美丽乡村+文化”、龙窑改造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碗窑国际陶艺村,实现了组织、文化、产业、环境、集体经济的“窑变”。

1

碗窑村村口的大碗

  陶村名片“亮”起来

  碗窑村位于华宁县城西北面华盖山下,是华宁陶发源地。明洪武(1396年)年间,江西景德镇人车朋来到碗窑村定居,他利用当地优质的陶土,建窑制陶,华宁陶产业由此兴起。明清时期,碗窑村有百米龙窑20条,户户皆陶工,全村皆烧陶,建有窑街,华宁陶蜚声全滇,有着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

  碗窑村人均耕地仅为0.11亩,村子的兴衰与华宁陶的命运共沉浮。自民国年间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华宁陶器生产逐渐走向衰落,碗窑村的发展随之陷入了困境。2013年,华宁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华宁陶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华宁陶列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华宁陶产业的复兴为碗窑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点。

  “立足陶文化底蕴,传承好、保护好、开发好这一地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几经摸索,碗窑村结合华宁国际陶都建设和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建成运营华宁陶云上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大师系列作品展馆,挂牌中国美术学院、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教学实践和创研基地。

  碗窑村整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特色村落改造建设,通过实施特色民居和陶艺文化传习馆改造、修缮慈云寺、新建陶瓷产品交易中心和陶瓷文化展示中心,把碗窑村打造成为以陶为主的特色传统村落。在精雕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让游客入村就可以领略传统陶艺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打好打响华宁陶文化招牌,还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推动和建设。碗窑村采取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推荐陶艺大师列入县委联系专家名册、认定华宁文化名家和技能大师、培育和新增各级工艺美术师等方式,培育制陶人才队伍。

  针对特殊人才引进,碗窑村还给予宽松的落户政策。来自大理巍山的胡氏兄弟胡文森和胡文杰,自2008年大学毕业便到华宁学习做陶,在制陶企业从师学艺5年后,2013年,胡氏兄弟成立了各自的制陶工作室,成为碗窑村最早一批入驻新改造窑街的商户。从门前流淌着的小水沟到今天笔直宽阔的青石板路,他们见证了碗窑村的成长,也选择了在此扎根奋斗。“我的户口已经落到碗窑村,举家一起移居到这里。我主攻古釉配方的研究和制作,让华宁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胡文杰说。

  一系列产业升级项目的规划实施,华宁陶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碗窑村也在华宁陶复兴的背景下迎来了乡村振兴的契机。

  商圈党建“活”起来

  “碗窑村搭建了传承华宁陶和创业的平台,开店不到两年,我的陶艺产品市场销路不错。”“延伸窑街已在规划中,街尽头那些地基不久将新建商铺,满足制陶创业的需求。”

  这是华宁县宁州街道上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毛磊与刘念陶舍负责人刘阳近日的一段对话。“碗窑村所在地上村社区党总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制陶企业、驻社区单位等各方力量组建了碗窑村商圈党建联合体。”毛磊说。

  碗窑村商圈“两新”党群工作指导站聚焦“共抓基层党建、共同服务群众、共育文化产业、共商产业发展、共促人才成长、共建和美村庄”,“六共”同步推进。制陶企业党组织利用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为社区党员群众开展制陶技能培训,组织游人参与制陶体验;社区党组织与驻社区单位和群团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窑街生产经营和陶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驻社区单位和群团组织通过党员示范店、到社区报到服务措施进一步强化共驻共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建立开放性的互联互动纽带,形成了“一核多元协同共治”的碗窑村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模式。

  在“党建领航、产业主导、共筑共建、创新发展”思路引导下,碗窑村商圈党建工作“活”了起来,集体经济也壮大起来。“碗窑村通过资源资产回收、租赁、开发等各种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适度发展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等,逐步建立集体经济运营组织。”毛磊说,村里采取招商引资、村民入股、共商共建等方式,统一规划、规模流转土地12000多平方米,碗窑村出租铺面14间、窑口12个、场地4处,实现每年集体经济收入120余万元。

2

华宁陶

  乡村旅游“火”起来

  每逢节假日,碗窑村都会迎来旅游高峰。窑街沿街摆开各种陶器、玛瑙、古玩、美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开龙窑、逛窑街、赏陶拍陶买陶寻“陶趣”。

  碗窑村有制陶户16户,每年制陶产值达750万元。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振兴的动能?碗窑村选择了一条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的发展道路。依托华宁陶文化,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与华宁陶特色旅游相结合,打造以陶瓷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特色村。

  碗窑村整合资金2310万元,投入省级旅游名村建设,实施历史文化遗存与保护、“美丽乡村+文化”等乡村振兴项目,引进陶制品交易店铺25家,特色旅游酒店、民居16家,特色农家乐16家,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给陶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近两年,碗窑村旅游业从业人员达1050人,就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49.3%,接待游客近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亿元,带动本地农副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效益1050万元,旅游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1%。

  窑街“火”起来后,村民陈志萍看到了机会,把自家沿街的房间改成了铺面,经营起一家小卖部,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我们住在环境优美的旅游乡村,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日子美着呢!”陈志萍自豪地说。(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