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21>>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闻

【口述云南·生态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王国”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1-09-24

由COP15云南省筹备办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共青团云南省委

  联合出品的

  10集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生态篇》

  今天推出第一集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建立》

  1959年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成立

  直属于中国科学院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

  综合性研究机构

  1961年,昆明动物所接管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00 多平方米的昆明工作站。1963 年,定下花红洞所址。花红洞距离昆明市区10余公里,交通极其不便,科研工作环境艰苦。建所后,昆明动物所就承担了“核武器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成为研究所最早的获奖科研项目之一。

  花红洞园区旧照(左)茨坝新园区(右)

  昆明动物所先后开展了云南脊椎动物资源考察(1959-1960)、云南昆虫考察(1970-1989)、高黎贡山考察(1973-1977)、横断山脉综合考察(第一次青藏科考,1980-1984)、红河地区动物资源考察(1985-1986),并于2017年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向世界“第三极”发起探索。

  1986年 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

  2006年 与云南省合作共建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近90万号,涵盖了我国西南各种生态类型的动物标本,是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专题博物馆。

  2009年 建立动物种质资源库,2020年建成1个百万级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库,总存储量达300万份。同时开发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现藏11000多物种共20余万份动物组织、核酸、细胞样品,为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藏等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 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和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开创了生物多样性的宏基因组学监测方法。

  近年来,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中国大鲵等物种研究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在滇金丝猴研究保护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起,率先开展了滇金丝猴的监测、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研究,目前已成功繁殖出子三代,保有目前最大的滇金丝猴人工繁育种群。

  在绿孔雀研究保护方面,联合林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动物保育机构等,推进保种增量、人工繁殖、社区共建科学管护,目前,绿孔雀野生种群约555-600只,稳中有升,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

  亚洲象研究保护方面,联合林业主管部门建立人工、无人机及红外相机阵列构成的复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平台,充分掌握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现状,为科学开展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立亚洲象种群监测及预警体系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在黑颈鹤研究保护方面,围绕物种的分布、种群动态、迁徙、行为与保护等,开展系列研究,厘清世界上黑颈鹤的分布和种群动态。其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从1996年的约5600-6000只,增长到2020年的1.6万余只。2020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颈鹤从受胁物种名录中移除,濒危等级由“易危(VU)”调整为“近危(NT)”

  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立足我国西南及周边东南亚国家丰富的生物资源,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需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以更加尊重自然并带有未来前瞻性的理念进行研究与保护,这是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生物多样性

  不是追求的目标

  是自然的本质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