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实践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使命更是传承
9月28日,“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州市专场,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带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亮点以及未来打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对3州市既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传承。
西双版纳州:穷造物之功 尽万类之奇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在西双版纳州,这句流传至今的傣族谚语,生动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存的关系。
西双版纳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享有“生物基因库”等美誉。
西双版纳州副州长徐健斌说:“西双版纳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动物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中国最高的树望天树、中国最小的有蹄类动物鼷鹿等都能在此觅得踪迹。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70头左右发展至目前的300多头。
在这里,保护生物多样性早已是共识和自觉。早在1958年,西双版纳州就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保护区2个,面积622.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全州森林覆盖率达81.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3.01%。
保护还进一步延伸,跨越了国界。建设了中国-老挝边境联合保护区19万公顷,构建了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野生动植物国际廊道,2015年以来,与老挝南塔省开展了5次联合执法、11次增殖放流行动,共放流鱼苗114.6万尾。此外,通过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多部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指导性文件的编制等,让保护有了法律保障和规划引领。
“我们探索开展了1000亩人工茶园森林化、乔木化、优质化、生态化改造,以及400亩生物多样性橡胶园生态改造试点项目。”徐建斌介绍,西双版纳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项目,完成了5份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协议的谈判和签订,用跳蚤草研制的“雨林芳”植物抑菌液已生产上市。同时,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还建立了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2020年,发现了密花八角枫、紫唇姜等27个植物新种。完成了《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西双版纳白颊长臂猿野生种群调查与濒危现状评估》等20个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专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前段时间,亚洲象“旅行团”从北上到南归,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与此同时,西双版纳为保护亚洲象进行的不懈努力也展现在世人面前。2008年,西双版纳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9头。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监测预警,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2018年,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了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动物肇事保险经验得到升华,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截至目前,投保金额累计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
全州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百年以上古茶群落8.7万多亩,总株数548.6万多株;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些宝贵资源也带动了全州生态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州林下种植实现产值10.4亿元,生态旅游实现直接收入12.13亿元,截至2020年,林业综合产值达1086亿元。
临沧市:环境不断提升 生态持续见好
“两洋在此分水,太阳在这转身”一直是临沧市独特地理环境的金字招牌,地处北回归线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地理分水线的十字路口,丰富的森林、矿产、水电和生物资源让这里成为滇西南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区域。
临沧市副市长牟洪操介绍,围绕“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临沧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使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以保护。依托占全市国土面积70.5%的森林资源,临沧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6种,很多物种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植被群落自然景观。
“一茶、一竹、一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临沧有野生茶树面积40多万亩,冰岛、昔归等一大批优质名茶让这里成为世界古茶之都。这里也是全球最适宜多种竹类与铁力木生长的区域之一,境内竹林面积达209万亩,竹种达25属58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龙竹”的自然生长地,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
临沧生态系统完整,南滚河、南捧河、大雪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稳定,使临沧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特有性与丰富性特点。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绍军介绍:“临沧有四数木、水青树等不少我国特有单型科植物,还有着毛冠鹿、长尾姬鼠等野生动物特有种群。临沧市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0.25%,但维管植物与脊椎野生动物均占全国10%以上,物种有极高的丰富性。”
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持续见好,临沧野生动物也频繁“出镜”。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在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
为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工作机制,临沧市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多种政策和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各类环境管控单元70个,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临沧多次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为动植物资源保护摸清底色。“通过专项调查,我们深入实地组织了自然保护区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系统评估。完成了亚洲象、绿孔雀、巨蜥、西黑冠长臂猿等稀有动物和四须鲃、巨魾、云纹鳗丽、南汀爬鳅等特有鱼类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验收了西黑冠长臂猿保护与监测项目,建立起800亩亚洲象食物源试验基地编制了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牟洪操说,这一系列工作加强了极小种群保护,临沧特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得以持续上升。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配套工作的落实上,临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坚决落实环评五不批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了《临沧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普洱市:茶山江畔 物种繁多
北回归线划过,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普洱市以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保存完整的绿洲环境,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普洱市副市长白兆林介绍,普洱市有生态系统类型55种,占云南全部生态系统类型的32%。植被茂密、动物成群,5600余种高等植物和58种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在这里自然生长;591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快乐生活;25种云南省特有的动物种类,全球三分之一数量以上的西黑冠长臂猿和全国一半以上的亚洲象,在这里繁衍生息。
作为植物天堂和动物乐园,普洱市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除了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年-2020年)》,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外,普洱市还以多个“第一”展现保护决心。
普洱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并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2015年,景东彝族自治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2018年,普洱市9县1区完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普洱市成为全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TEEB)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GEP核算为7581亿元,TEEB评估为9602亿元,摸清了绿色家底。
此外,普洱市在全省首家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了云南省第一张自然资源负债表,提起了云南省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案件,率先建立了“河(湖)长+检察长”和“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
“全市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1.15万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二位。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8个,4个县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白兆林介绍,普洱市制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十三五”期间,普洱市共投入2.34亿元资金,实施了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西黑冠长臂猿野外监测站,与浙江大学在哀牢山保护区徐家坝建立全国最前沿的野生菌研究基地,建立了“景东翅子树保护小区”和“菜阳河柿保护小区”两个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小区,开展亚洲象、印度野牛、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景东翅子树等极小种群的野外监测、迁地保护、种群繁育工作。
目前,普洱市茶叶、咖啡种植面积全省第一,有机茶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建成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全国咖啡技术创新中心、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普洱茶研究院。
在普洱境内,118万多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及大量的农作物野生型、过渡型、野生近缘种及地方特有农作物和畜禽的品种品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遗传种质基础。澜沧江短须鱼芒中华刀鲶叉尾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思茅区国家级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相继成立,保护点内有陆稻500多种,种植面积占云南省的50%以上,其中,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成为了全国陆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
声音
修复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朱洪进:热带雨林是西双版纳独特魅力的一张名片。西双版纳将继续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大力恢复雨林的生态系统,全力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计划分批实施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改造,打造丛林橡胶园、雨林橡胶园。同时修复栖息地,让动植物回归家园。今年基本完成8000亩栖息地修改和改造,启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广“大象食堂”保护模式,启动实施澜沧江、流沙河生态景观治理工程。
景迈山古茶林蕴含生态智慧
普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卫: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是一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茶香,一个因茶而名、因茶而兴的神奇美丽地方。居住在景迈山的布朗族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驯化古茶树的民族。在千百年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普洱市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间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以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
临沧古茶资源保护进程加速
临沧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牟洪操:临沧一直以来将保护古茶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工作抓落实,2016年颁布实施了《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4年多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通过将茶产业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古茶树资源保护机构,落实保护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实施古茶保护专项规划,认真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品牌建设保护,古茶生态系统持续改善,临沧茶业形象越来越好。(记者 谭雅竹 吴沛钊 殷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