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云南昆明落下帷幕。大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此次会议。第一阶段大会不仅完成了一般性议程并举行了高级别会议,还顺利通过《昆明宣言》并举办了生态文明论坛。这次会议凝聚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共同开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进程。
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广播协会指出,大会强调各国需要推进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和更新,以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纽约时报》称,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全球会议,各国代表齐聚一堂,努力阻止生物多样性的崩溃。英国广播公司强调,大会提出到2030年,通过采取连通性良好的保护地体系和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实现保护和养护30%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等主要目标,为达成生物多样性条约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大会上宣布了一系列东道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举措,展示了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与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信心,得到了海外媒体的广泛认可。路透社报道,中国拟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此外,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还报道了中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力争把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逐步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在此之前,中国已将一些具有珍贵和濒危动物、植物及特殊生态系统,以及拥有罕见地质面貌的地区,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数量总计有数百个之多。
除在大会第一阶段提出的重要举措外,中国近年来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作出的诸多努力,也得到了海外媒体的关注。据美联社报道,中国在保护栖息地和野生动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通过建立保护区,使得大熊猫和其他物种数量得到了恢复。彭博社指出,中国开始建设一个超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由风能和太阳能组成的第一阶段建设已顺利启动,并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沙漠地区大型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昆明宣言》的顺利通过,是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旨在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一会议成果不仅凝聚了各方广泛共识,也释放出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信号,海外媒体对其积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据联合国官方报道,会议通过的《昆明宣言》,解决了“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顺利推进所需的关键要素:将生物多样性问题纳入所有决策;加强法治;承认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的充分和有效参与;确保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监测和审查进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强调指出:“《昆明宣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说明各方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很多国家元首和部长们作出的承诺令人鼓舞。”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指出,《昆明宣言》为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创造动力,并援引了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的发言:“《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政治意愿。宣言将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向世界展现我们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决心,并展示出我们将在相关问题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本次会议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有效推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治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建设。2022年上半年,大会第二阶段将以线下举行的方式再次拉开帷幕,其间将审议和决定引领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作者刘静坤 余萌 祝戈辉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