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22>>玉溪英杰录>>新闻

玉溪英杰录 | 唐淮源:碧血千载染河山
——抗日英烈唐淮源的爱国人生

发布时间:2022-01-05

唐淮源戎装像。(资料图)

唐淮源戎装像。(资料图)

1922年2月22日,朱德(后左二)与唐淮源(后左四)、金汉鼎(前左三)等友人游昆明昙华寺合影。同年3月,朱、唐、金三人便因唐继尧回滇主政而出走四川。(资料图)

1922年2月22日,朱德(后左二)与唐淮源(后左四)、金汉鼎(前左三)等友人游昆明昙华寺合影。同年3月,朱、唐、金三人便因唐继尧回滇主政而出走四川。(资料图)

唐淮源书法作品。(资料图)

唐淮源书法作品。(资料图)

他在娘子关战役中与日寇鏖战一月有余,率部守卫中条山三年击退敌人十三次大举进攻;他是周恩来最为推崇的“抗日殉国五将军”之一,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在殉国前留下的那句“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气壮山河……

□  记者  蔡传兵

1941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还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在黄河北岸山西中条山群山万壑间,玉溪籍名将唐淮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率领第三军的滇军将士在此固守三年,也血战三年,打退了日寇一次次疯狂进攻。5月12日,唐淮源和部下在山西夏县陷入绝境,为保全中国军人的尊严和气节,他选择自杀殉国,慷慨赴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唐淮源将军殉国80周年,在将军的故乡——玉溪市江川区江城镇,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已经落成。这位民族英雄用碧血丹心在山河大地谱写的正气歌感动、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

护国起义的一线勇士

唐淮源1886年出生在云南省江川县一个贫寒家庭,半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姚氏靠佣工、卖柴度日,支持他读书习文。唐淮源从小就锤炼了勤奋刻苦、坚持正义、坚韧不拔的品格。

1909年9月14日,唐淮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讲武堂,先入丙班一队,后入选特别班,他的同学中后来出过一批威名赫赫的将军,如朱德、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等。在同学朱德的影响、带领下,唐淮源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和刊物。不久,朱德发起成立“五华社”,并邀请唐淮源参加。五华社成立的宗旨就是团结起来,拯救民族,振兴国家。讲武堂是革命的熔炉,唐淮源入校不久就秘密加入同盟会,成了一名革命党人。

唐淮源与特别班同学提前毕业,进入蔡锷为协统的三十七协任下级军官。1911年10月30日,重九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唐淮源与他的讲武堂同学一起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中,重九起义胜利后,唐淮源升任连长。

1914年4月建水发生叛乱。云南都督唐继尧命步兵第三旅第二团团副兼一营营长朱德、二营营长唐淮源赶往建水,平定了叛乱,并接手当地防务。之后朱德与唐淮源一直坚持在滇南地区剿匪,直至参加护国起义。

1915年12月,袁世凯恢复帝制。蔡锷、唐继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并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起义爆发。

护国军第一军下辖6个支队,总司令蔡锷,任务是出兵四川。朱德被任命为第六支队长。步兵二团改编为第三支队,唐淮源留在了三支队。

1916年1月10日,三支队作为先遣队从昆明出发,向四川开拔,向袁世凯宣战。目标是川南重镇——泸州。唐淮源所在的三支队是前锋部队,率领的一营更是前锋中的前锋。1月27日,唐淮源以右纵队前卫司官的身份率领三支队一营一路急行军于29日一举攻下雪山关,打开入川通道。

川军二师师长刘存厚曾参加重九起义,与蔡锷交厚。当蔡锷发去密电,要他捍卫共和,共讨国贼时,他欣然接受了。2月4日,护国军三支队与刘存厚的川军第二师在纳溪会合。此时,唐淮源已经升任三支队副支队长。

1916年2月5日,川滇两军分道合围蓝田坝,前后夹击,一举拿下长江南岸最重要的前沿阵地。至此,护国起义史上最激荡人心的泸纳大战拉开序幕。

初战告捷,川军留守蓝田坝,防止敌军渡江。2月9日,三支队进攻罗汉场,击伤、击毙守军百余人,敌军退守小市。很快,唐淮源率前锋部队一举拿下小市后山——五峰顶,并在山顶上架设大炮,准备炮轰泸州城的北洋军。此时,意外发生了……

由于川军陈礼门团轻敌,蓝田坝失守,长江北岸的护国军三支队归路中断,被迫退守纳溪。总司令蔡锷命令朱德率领六支队,每日以八九十里的速度赶往纳溪前线。朱德临危受命,接任三支队长职务。朱德与唐淮源再次并肩战斗。2月19日,他们组织部队以白刃战和夜战,顽强地抗击北洋军一次又一次进攻,终于守住了阵地。

3月17日,护国军发起总攻。朱德和唐淮源带领三支队不断对敌军发起冲击,直抵蓝田坝附近的南寿山下。紧接着,入川的护国军在百余里的战场上重创北洋军,对打击国内复辟帝制的行径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在忧愤中死去。

腊子口战役的“旁观者”

1917年10月,唐继尧在孙中山的感召下参加护法运动。驻川滇军六、七两师被改编为护法靖国军第一、二军,朱德升任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唐淮源任旅部参谋长,两人一起参加了护法之役。

1921年2月,驻川滇军将领因不满唐继尧的独断专行,由川入滇发动“倒唐”运动,唐继尧众叛亲离,被迫离开云南。

1922年3月,唐继尧重掌云南军政大权。朱德、唐淮源、金汉鼎等参与“倒唐”的主要滇军将领都受到通缉、追捕,只得离开云南。唐淮源经四川去了广州,投奔孙中山。孙中山拨给他一笔经费,要他去西南各省招募队伍,准备北伐。唐淮源几经辗转到滇黔边境的镇雄县一带收编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然后响应北伐号召奔赴江西。一路上,到了贵州,他收编了马崑的队伍,到了湖南又将肖泽洲部招入麾下,到了江西赣南,清点人数,已聚齐3000多人的部队。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见到唐淮源收编的部队,非常高兴,将这支队伍编为北伐军独立第十六师,受第三军节制,金汉鼎任师长。在赣南,这支队伍进行了短暂集中训练即投入战斗,由江西南部向中部推进,在今吉安市安福、莲花两县与敌军相遇。这里驻守的军队隶属于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陈修爵、谢文炳两部,兵力约6000余人,具有压倒性优势。

独立第十六师是一支新军,成分极为复杂。金汉鼎和唐淮源作为这支部队的主要将领并没有退缩,凭着多年的实战经验,采取避实击虚的游击战、运动战,将不可一世的两股敌人完全击溃。接下来,独立第十六师又配合第三军展开了南浔路决战、南昌围歼战,以顽强的战斗作风赢得朱培德的肯定。

1927年5月初,国民革命军开始扩军,独立第十六师扩编为第九军,金汉鼎任军长,唐淮源任军部总参议。1928年1月,第九军改编为第三十一军,金汉鼎任军长,唐淮源任副军长,寸性奇出任军部参谋处长。北伐结束后,非蒋介石嫡系的第三军(即老三军)、第三十一军分别缩编为第七师和第十二师,组建新的第三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朱德参加了起义,后又成为红军的军长、总司令。蒋介石知道第十二师的唐淮源与朱德是老交情,故意派他去江西打红军,这是一箭双雕的毒计。唐淮源当然不愿以红军为敌,不仅不为敌,对红军还非常同情。在与红军的交锋中,他总是避免两军正面接触,有时撤退,还故意将一些红军急需的武器、装备留下。为此,唐淮源受到了降职处罚,曾一度从副军长降为第十二师三十五旅副旅长。

从1934年10月起,唐淮源所在部队加入了追堵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军队战斗序列。1935年9月上旬,长征的先头部队经由四川松潘、毛儿盖进入草地,又从甘南藏区向甘肃岷县方向北上,国民党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接到命令后,进驻腊子口,修建工事,企图固守天险。唐淮源则率第三军第十二师驻守岷县。

难以逾越的天险与火力强大的敌人并没能阻挡英勇的红军,很快,红军前锋部队一举夺下腊子口。鲁大昌守军在感受到红军强大攻势时,曾一度要求第十二师派兵增援。十二师其实就是腊子口守军的后援预备队,可是师长唐淮源不但置若罔闻,不发一兵一卒,还给鲁大昌部施加压力,逼迫他的部队退出岷县。

走出腊子口的红军在哈达铺休整两天后,经漳县向北前进。唐淮源的第十二师只是龟缩于岷县,任红军东西南北自由来去。唐淮源的反常举动引起众多猜测,在岷县当地民间就流传着一种说法:唐淮源与红军订立过秘密约定,互不侵犯。

其实,自从唐淮源所在的国民党军第三军调到甘肃之后,朱德总司令就多次致函唐淮源、曾万钟、王均等讲武堂同学。1936年8月17日,朱德寄给第三军同窗好友的一封信,收件人正是唐淮源,信中说:

“抑或兄等迫于环境与职守关系,亦何妨坚守各城壁垒,使我军得以寻其空隙通过,达我直接抗日之目的。我军当亦退避三舍,或假作周旋,以为兄等留地步也……”

朱德在信中还阐明了红军北上的主要意图和重大意义,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进行了驳斥,同时又重叙兄弟、同窗情谊,希望唐淮源等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过去五天后,朱德又给唐淮源寄去一封信,信的主题是劝第三军全体将士与红军联合抗日。唐淮源收到信不久,第三军就向华北抗日战场进发了。

娘子关战役惨烈搏杀

到了河北抗日前线,唐淮源率第三军第十二师参加了涿保会战。1937年9月下旬,第三军被调往河北与山西交界的井陉驻守,不久,便从井陉进入晋东,沿正太路井陉至娘子关一线布防。

10月中旬,娘子关附近多个重要关隘失守,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有些坐不住了,急忙调唐淮源的第十二师作为主力部队,向大小梁江、旧关等地推进。10月13日,唐淮源率朱淮的三十五旅刚过了大小梁江和新关,就遭遇日军的阻击。这股敌人正是抢占旧关的日军川岸师团右支队的主力,在旧关居高临下,凭险固守的敌人有上千人,发现朱淮旅的行踪后,六七门山炮一起开火。十二师的官兵在唐淮源的指挥下,奋起反击,迅速抢占了甘桃驿高地,将敌人逼退到旧关东南高地。第二天,天刚亮,旧关的守敌开始疯狂反扑,三十五旅沉着应对,将出击的敌军击退至王家岭西端高地。随后,黄绍竑又命四十二军二十七师以两个团分别从娘子关、新关两个方向夹击旧关日军,歼敌400多人,残敌退守核桃园高地。

为了不让残敌在核桃园站稳脚跟,唐淮源马上令马崑的三十四旅沿大小梁江、王家岭一线出击,围攻旧关日军,最终以官兵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攻占位于旧关东北方的核桃园村。马崑旅得手后,唐淮源又令朱淮旅于14日夜偷袭旧关敌军,一举拿下核桃园村东南一处重要高地,打死打伤日军三四百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数十支,这一仗,三十五旅伤亡600多人,攻取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士兵的鲜血。唐淮源仅仅让三十五旅休整一天,又派他们由甘桃驿及其周边高地反攻旧关,可是敌军依托旧关东面的高地,频频给仰攻的三十五旅造成重大的杀伤,战斗陷入了长时间的对峙状态。

第三军军长曾万钟10月16日在给国民党军委会的密电中称:“自元夜(13日夜)开始攻击后,我唐师(唐淮源的第十二师)伤亡官兵共约800余人。”三天,伤亡800余人——这可能是第十二师在北伐战争之后经历过的最为惨烈的战斗了。

抗日战争早期,旧关的得失对娘子关战役乃至山西全省的安危至关重要。

日军深知旧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10月17日前后组织旧关附近的部队大举反攻,目的就是稳住旧关的局势,为此,敌我肉搏十余次,双方都伤亡惨重。面对敌人的反扑,唐淮源的第十二师始终是主力部队,是抵挡在最前沿的中流砥柱,不肯退让半步。

到了19日,唐淮源统率第十二师向旧关的日军全线出击,总攻时间定在了凌晨,到三点,即与日军全面接触,火光照亮了山谷,炮弹点燃了山岭,十二师将士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旧关推进,日军机枪、大炮齐响,却成了瞎子,失去了白天的威力。这一天,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及第七师三团固守核桃园阵地,并火力封锁了通往旧关的道路,这是敌人向东退却的生命通道。敌人反攻,却遭到第三军及友军的猛击,山沟里堆满了尸体,伤亡惨重。残敌千余人退守旧关附近高地待援。据10月19日黄绍竑致蒋介石等密电称:截至19日,“由旧关攻我娘子关之敌虽日有增加,但始终在我包围圈中。敌军两个联队,连日约经我歼灭两千以上,我军综合伤亡总数为四千九百名……”

就在唐淮源带领十二师决战旧关的同时,另一支敌军——第二十师团兵分两路,迂回包抄固守娘子关的中国守军。10月21日至22日,娘子关正面日军得到增援,飞机、大炮也一起向中国守军阵地猛攻,我方多处防线被突破。第三军主力陷入日军两面夹击之中。到了26日,日军主力一部已经越过马山村,逼近平安县城。此时,第二战区指挥部已经无计可施,为了防止日军截断退路,主力部队不得不向西退往巨城镇,娘子关当日就沦陷了。

在主力部队大部分均已撤退后,唐淮源的第十二师还在浴血鏖战。因撤退较晚,日军已经迂回深入,第十二师各部都与敌人发生了正面交锋。唐淮源只得指挥部队边打边向西面的阳泉、寿阳撤退。

娘子关战役中,唐淮源率部前后血战一月有余。

血战中条壮烈殉国

第三军从娘子关撤下来后,进入晋东南山区。在山西抗日战场上,朱德与唐淮源多次会面:第一次是在1937年中秋,唐淮源刚从涿保战场撤退到山西阳泉。第二次是在1937年10月31日,娘子关战役已经结束,地点在寿阳县,谈论的内容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第三次是在1938年,唐淮源将朱德请到沁源县,要他为第三军少校以上军官演讲、训话,为第三军将士鼓舞士气。朱总司令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话中,阐述了毛主席的持久战战略方针,说明“日军必败,抗战必胜”的道理,大家听后士气大振。此后第三军即与八路军在晋东南的武乡、襄垣、长治、潞城、榆社等地协同作战,创造了国共两党军队共同杀敌的典范。

1938年,第三军驻防中条山。中条山位于山西晋南地区,南临黄河,山河一体,是保卫中原和大西北的天堑。坚守中条山与保卫黄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民党政府以山西垣曲县为据点,先后调集第五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共计15万固守这块胜负攸关的战略要地。唐淮源所在的第三军属于第五集团军。

当时第三军士气旺盛,与友军互相信赖,团结对敌,不管日军由正面或侧面进犯,即使深入防区,也能稳扎稳打,不让他们突破防线。第三军与敌人相持将近三年,敌人发起的主要战役合计13次,每次都能将敌击溃或予敌重创。至于局部的伺机出击、敌后游击等战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胜枚举。

1939年4月,唐母姚氏在江川辞世。唐淮源对姚氏非常孝顺,得知消息悲痛欲绝却因敌情吃紧无法奔丧。7月2日,因坚守中条山有功,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11月中旬,战事稍缓,他请假返滇葬母。

办完家中丧事,他赶回中条山前线,召集部下开会时发表感言:“吾向以老母在,故有所虑,今大事已了,此身当为国有,誓与中条山共存亡!”

为了控制中条山,南渡黄河,夺取洛阳,占领潼关,从1941年3月起,日军就开始秘密抽调华北、华东、中原等地占领军,合计六个师团、三个旅团及若干特种部队,总兵力在25万以上,一起扑向中条山。

5月7日,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兵分四路发起进攻,将中条山我军阵地分割成两半,整个中条山战场局势危急险恶。战区司令长官下令撤退,唐淮源收到撤退电令时,已经陷入重围。5月11日,第三军伤亡惨重,四面受敌,粮尽援绝,后路已断。

在这危急关头,唐淮源召集部下高级将领谈话时说:“现在情况极险恶,吾人在事有可为之时,应竭尽心力恢复原态势,否则当为国家为民族保全人格,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下令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分头突围。他亲率十二师之一部,向夏县境内的县山且战且退。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他亲自冲在前方,与敌殊死决战,杀声震天。

5月12日,唐淮源抱着与中条山共存亡的决心,退守夏县樊家沟县山顶一间土屋内,自知身陷绝境,无路可退,遂饮弹殉国,时年55岁。第三军此战中与唐淮源一起殉国的还有师长寸性奇、团长黄仙谷、副团长潘尔伯、副团长张永安……

中条山血战结束后,民国政府追赠唐淮源为陆军上将。

1941年9月29日重庆国民政府要求全国广播、各大报头版头条公开报道第三军将士的英勇事迹:“在四年的抗日战争中,滇军在大江南北,都曾建立光荣的战勋。而其中最先参加抗战的,便是由曾万钟、唐淮源两将军所率领的第三军。这一群南滇健儿,在中条山的守卫战中,以少数的部队,在械劣粮缺的状况下,苦战三年,扫荡了敌寇数十万众的精锐部队,赢得了中外人士一致的敬仰同情,而十足地发扬了我们公忠体国、不骄不馁的云南精神。”

1942年6月2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纪念左权同志的文章,列举了在抗日战场上殉国的五位高级将领,其中就有唐淮源的名字:

“概自抗战军兴,高级将领牺牲于前线者,前有郝梦龄、王铭章诸将军,后有张自忠、唐淮源诸将军,今左权同志以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之地位于敌后支撑抗战将近五年,终至以身殉国,斯真不愧跻于高级将领之列……”

1986年6月,经民政部批准,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唐淮源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唐淮源将军已经离开我们80年了。今天,我们应该多讲讲他那些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滇中玉溪也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他在全面抗战之初,即投入对日作战,为国家为民族横刀立马、舍生忘死,在抗战的艰难至暗时刻挺身而出、以身殉国。今天,我们追忆英雄,缅怀先烈,就是要赓续精神,汲取力量,奋进新征程。

史料提供、文本审阅:玉溪市委史志办


编辑:刘玉霞 王雪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