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网首页>>专题>>2021>>生物多样性保护>>图片新闻

打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玉溪样本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10周年记

发布时间:2022-06-29



2021年12月16日上午,参加2021“一带一路”工商合作“云聚会”活动的外宾参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云南)成立暨“生物多样性的支点——世界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展示”主题论坛现场。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通过现代科技再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奇观。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内现生动物标本栩栩如生。

    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澄江山水人文



□  本报记者  蒋跃  文/图

历史的巧合常常如此充满戏剧性。今年7月1日,距离澄江生物群发现38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10年。到今天为止,约125万人次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这个国内唯一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博物馆,享受“登堂入室”之感;在高科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了解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程,感悟生命的伟大和思考人生的意义。普通参观者或许并不清楚,澄江化石地,这个国内一流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展示、宣教平台,在过去30余年间经历了什么?在它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10周年,回顾玉溪在澄江化石地的保护、“申遗”及发展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巨大牺牲,显得意义非凡。

澄江化石地百年间关注度持续提升

澄江东部、抚仙湖畔的澄江化石地所在的帽天山一带,历史上并非以古生物闻名于世,反倒是高品位的磷矿资源更具吸引力。100多年前,法国人就以修建滇越铁路为契机,觊觎这里的矿产和古生物资源。

“1991年,我在瑞典读博士的时候,翻资料偶然发现1907年、1912年,法国人在澄江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好几本专著。”澄江生物群发现者、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侯先光回忆道。

澄江化石地蕴藏大量高品位磷矿,是当时澄江磷化工的矿产开采区,开采磷矿会破坏寒武纪地层,威胁着化石的安全。

1984年澄江生物群被发现以来,对澄江化石地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力度逐步加大。

1987年,澄江县公布《关于保护澄江无脊椎动物化石群的暂行规定》,成立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管理机构。1992年,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东亚优先一等,第4号古生物地址遗迹”。1997年5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澄江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成立“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澄江县。2001年3月6日,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化石地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7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移交给玉溪市人民政府管理;次年5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2004年在澄江化石地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年9月以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澄江化石地保护工作作出了“要保护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的重要批示。云南省、玉溪市及澄江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研究部署,落实温总理批示精神。

为地球保存生命演化遗痕

当时,磷矿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财源,在保护区内共有14个采矿点,其磷矿为Ⅰ级和Ⅱ级品位、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即便今天看来,这也是数额不小的一笔财富。关闭磷矿,就意味着澄江磷化工这一支柱产业和地方财政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

然而,5亿多年历史的地球早期生命演化重要遗址一旦破坏,全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实证将从此消失,玉溪将失去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其损失无法用金钱来估量。权衡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玉溪市果断选择了后者,含着眼泪关闭化石地周边市值167亿元的14个磷矿点;勒紧裤带投入保护资金近亿元,退耕植树2万多亩。自2004年起,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开展以矿区整治、土地退耕、保护管理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完成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数据库建设,建设帽天山管理所和停车场;并由中央每年拨付转移支付资金500万元,用于化石地保护管理工作。 

自1984年7月1日澄江生物群被发现以来,以软躯体化石保存的高质量和门类的完备以及其所代表的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地位而震惊世界,引起众多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业内顶尖专家的关注。1985年,由张文堂、侯先光撰写的关于澄江化石群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在《古生物学报》发表。1991年4月23日,《纽约时报》称其为“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1991年5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Ramskold和侯先光教授撰写的《新的寒武纪动物和谜样生物有爪类的亲缘关系》论文,著名古生物学家Stefan Bengtson作了专题评论。1999年,舒德干、罗惠麟等发现的无颌类鱼化石昆明鱼和海口鱼,以及陈均远等发现的原始脊索动物海口虫,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2001年1月,《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的研究使脊椎动物出现时间提前了6000万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成就了一批古生物学家。国内外对澄江化石地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在世界古生物学界,澄江已不再是偏居中国西南边疆的一座小城,而是频繁出现在重磅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足以“登堂入室”。

“申遗”成功让澄江化石地走向世界舞台

澄江化石地,因为保留了亿万年地球生命演化的遗痕,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只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它才能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更深的研究,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孙后代保存并破解这些“无字天书”,留下地球生命演化的传奇。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世界自然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地区优秀自然遗产的承认,是一项世界殊荣及一个地区自然资源和价值的顶级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申报成功后,不仅澄江化石地的自然资源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得到永久保护,而且还将极大地提高玉溪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于是,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澄江化石地保护力度日益加大的同时,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也在积极推进。2004年,玉溪正式启动“申遗”工作,组建了工作专班,指定相关领导牵头负责,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2006年8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澄江化石地现场视察,督促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1年9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对澄江化石地“申遗”进行实地评估考察。

澄江化石地似乎一直充满着传奇,从发现到“申遗”成功,历史的巧合不断上演。1984年7月1日下午3点左右,侯先光在帽天山采集化石时习以为常的一锤,叩开了通向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时光隧道”。在澄江生物群被发现整整28年后的又一个7月1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时任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洋率领澄江化石地“申遗”小组成员在焦急等待最终结果。圣彼得堡时间2012年7月1日下午6点22分,大会执行主席埃莱奥诺拉·米特罗法诺娃举起了手中的小锤。又是一锤响起,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到国内,玉溪人民载歌载舞,与远在万里之外的“申遗”小组成员共庆“申遗”成功。从此,中国在化石类世界遗产领域的空白被填补,玉溪也多了一个世界级的城市IP。

在8年的漫漫“申遗”历程中,玉溪全力保护澄江化石地,作出了重大牺牲,却也收获良多。澄江化石地是玉溪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申遗”成功后,玉溪市提出澄江化石地的保护与发展目标,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化石地保护管理体系,让全世界对上天赐予人类的这一宝贵资源实现共享,使澄江化石地成为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并汇集全球古生物学家的智慧,对化石地的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为世界生命科学研究发展作出贡献!

从高冷到网红 世界遗产的科普宣教实践

站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故事,成为摆在玉溪人面前的巨大挑战。在科研层面,与澄江化石地相关的不少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不断在业内产生轰动,在《物种起源》发表125年后,“进化”了达尔文的“渐进式”进化论观点。但对于普罗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而言,科学家眼里再精美、再有价值的化石,依然是看起来样子差不多、“颜值”低,甚至看不出什么价值,而且不会“说话”,无法“互动”的普通石块。以至“申遗”成功多年后,在外界看来,澄江化石地那万千“瑰宝”依然给人留下“高冷”的印象。

这一尴尬局面直至2020年8月10日终于被打破。2014年2月,玉溪启动新的化石地博物馆建设,总投资6.3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包括主馆、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研学中心、专家楼、文化创意中心等,收藏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博物馆采用VR、AR、OLED柔性屏幕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演化历程,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6年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主馆在化石地遗址上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到目前为止,开放不到两年,参观人流量约125万人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然成为带动玉溪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引爆点和全国著名的“网红”博物馆。一块块冰冷的化石,升华为中央及地方媒体争抢的新闻“富矿”。在开馆前期,参观者人满为患,博物馆一度被迫采取限流措施。新奇的展陈方式、精彩的互动体验,不仅令孩子们乐此不疲,连很多老年人也组团来过把瘾。丰富的馆藏资源、浓厚的科学氛围、神秘的古老“天书”、不可多得的动手机会,不断吸引着国内著名研学团队和国内外名人纷至沓来。

“这个博物馆独具特色,世所罕见,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参观。这里见证了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变迁,而且这个博物馆告诉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自然家园。博物馆给儿童提供了研学自然演化历史的一个良好平台,对学术和科普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们有机会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我衷心祝愿博物馆的建设者取得更大的成就,也祝愿博物馆越办越好!这座博物馆,堪称世界级的博物馆!”2020年8月,时任上合组织秘书长的诺罗夫参观该馆后留言。

为了预热2021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开馆当年,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云南)在澄江成立,云南5个世界遗产单位9家机构负责人,省、市博物馆负责人,包括侯先光在内的国内部分知名专家云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出席世界遗产联展活动,并在“生物多样性的支点——世界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展示”主题论坛上作交流发言。系列活动的开展,展示了彩云之南令世人艳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适时扩大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对外宣传效应。

未来,立足澄江化石地和抚仙湖两大生态资源优势,尊重地球生命休戚与共的规律,玉溪将继续扛起化石地和抚仙湖保护两大责任,深入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打好澄江化石地和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实现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用足用好化石地文化资源的同时,达到当地生态环境整体推进、整体提升的目的,进一步促进生命同源、山水同源,推动化石地和抚仙湖两个世界级“符号”永放光彩。


编辑:王雪峰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