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新化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位于绿汁江南岸,素有“十年九旱”之说,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业发展。面对因农业用水带来的发展障碍,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有人用、无人管、无钱修等农田水利建设现实问题成了新化乡绕不开的课题。2021年,新化乡启动了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灌区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试点先行,探索农业用水自治,不断完善运行管护、水价形成、精准补贴、用水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切实改善灌区农业灌溉现状。
而今,伴随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改革供水保障率提高后,以蔬菜为主导的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短短几个月内改革成效不断提升,灌区内蔬菜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200亩扩大到2000亩,经初步测算,亩产经济效益将提高10%左右。
农民的用水之痛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让农户轻松浇灌
“每年到了农业灌溉时节,我们都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拉水。”说起农业用水问题,新化乡甸末村委会小甸末村民小组的李永全有一肚子苦水。而在农作物灌溉时节,沟灌引发的农户用水矛盾以及四处拉水的个中艰辛,也只有像李永全这样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户才能明白。
在甸末村委会,依施河灌区的一些农田在水源附近,灌溉方式以沟灌为主,而沟灌带来的问题就是争水纠纷。“上游的大水漫灌,下游的无水可用。在用水时节,村民们经常大半夜就去守着放水,为了争水经常会引发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李永全说。而这种因争水引发的矛盾纠纷,甸末村党总支书记苏健平经常参与调解,在他看来,导致这类矛盾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用水的不均衡。“用水的不均衡不仅导致矛盾纠纷频发,而且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苏健平说。
当然,沟灌的前提首先是沟渠连通农田,其次是水库、坝塘蓄水充足。然而,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未能覆盖的区域,抽水、拉水是农业灌溉的常见方式,也是农户发展种植的痛点。新化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吴政辉告诉记者,他们专门为灌溉用水全靠抽水、拉水的农户们算过一笔账,用水成本最高的可达30元每立方米。“这对于农户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成本支出。”吴政辉说。
“只算抽水、拉水的油钱,我家一年要投入1600余元。”说起灌溉成本,李永全早就算好了这笔灌溉的用水账。而和李永全不同的是,甸末村委会七曲村民小组的村民李永余虽没仔细算过这笔经济账,但每年的劳力付出让他想起就怕。他介绍,每年拉水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用抗旱桶去拉水,一桶可以装一立方米水,一天就只能拉四五桶,路不好走的地方还会出现拉翻的情况。要是腾出这些劳力,我们可以干更多的农活。”李永余说。
新化乡依施河流域灌区有效库容为600余万立方米,蓄水量可满足灌区内4.41万亩的耕地灌溉。然而灌溉用水却始终是新化乡农户们挥之不去的痛,用水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发展自然也受到制约。“农业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我们乡水资源的调配不均衡,不少地区用水成本居高不下,从而无法发展高效农业,只能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这是制约新化乡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新化乡副乡长黄学斌告诉记者。
“要是用水方便,我家那些种包谷的地就可以种番茄,种包谷一亩仅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要是种番茄的话,每亩的收入至少可以到2万元。”说起发展高效农业,李永余告诉记者,要是解决了用水难题,番茄种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村民们调整种植结构的理想选择。
其实在新化,不少农民像李永余一样,期盼农业灌溉用水问题能够早日得到解决,农民也有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强烈愿望。然而,多年来,水一直是制约新化乡农业发展的痛点。
农业用水自治的探索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改善了当地农业灌溉的状态。
面对农业用水难题,改革势在必行。“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化乡的农业用水现状,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才能解决农民的用水之痛,才能破解我们所面临的产业发展难题。”新化乡党委书记杨博说,“为此,自去年5月起,我们启动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采取试点先行,本次试行改革区为6000亩。”
说起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创新尝试,新化乡人大主席周芳增告诉记者,这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化乡农业用水自治的一次积极探索,在整个水价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践行了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我们从百姓的需求出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自治自管为抓手,引导群众民主决策,探索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形式,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周芳增说。
作为农业用水自治的探索,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导向,以用水户为管理主体,探索实施自治模式,实现农业用水自我服务管理。“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之前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民众意见,到通过‘一事一议’确定水价,再到成立新平县依施河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渡期的运营管理,全过程都有村民参与,同时村民也是改革成果的管理者。”苏健平说。
为更好地探索农业用水自治,据黄学斌介绍,针对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此次改革将灌区内现已建成的水库(坝塘)、管道、水池等水利设施运营管理权移交乡人民政府,然后委托甸末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维护,明确资产收益归甸末村委会所有,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新化乡成立了新平县依施河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制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和运行监督等制度,聘请来自改革区内各村委会的管理人员10人,承担依施河灌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管理、灌溉用水调配、水费收缴、用水矛盾纠纷调解等,合作社在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监督下工作。
改革的突破性成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试行,让坡地迎来了转型机遇,甸末村委会对面的山坡上,大棚拔地而起。
“你看村委会对面那片山坡上的大棚,都是今年建起来打算种植番茄的。”苏健平指着大棚告诉记者,这就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肉眼可见的改变。大片往年缺水的山地随着管网的铺设和智能水表的安装,瞬间成了种植转型的热土,大棚似乎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
作为种植大户,丁雪伟在者渣村、新甸村共承包了260余亩山地种植芒果,四处拉水灌溉无形中将种植成本大大提高,一年下来仅运水费用就在4万元左右。今年1月,伴随着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水价综合改革惠及其芒果种植区,丁雪伟看到改革带来的利好,果断承包了甸末村80余亩连片山地,打算发展番茄种植。
智能水表。
“办张水卡,水表上一刷就有水,水价综合改革解决了我的用水之忧,在这里搞番茄种植我是大有信心。”丁雪伟微笑着告诉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看着种植大户乘势而上,村民们也信心十足,盘算起产业结构调整,“我家的那两亩包谷地今年就要种番茄了。”李永余告诉记者。
据介绍,本次改革范围覆盖6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960户4170人,目前已办卡625户,预收水费6.25万元,今年以来尚未发生用水矛盾纠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后,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粮食和经济作物能够按节令适时栽种,栽种后适时浇灌,种植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初步测算每亩经济效益将提高10%左右。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实现了由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转变,亩均产值由原来的5000元左右提高至2万元左右,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针对用水方便和农作物单产提高程度的42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4%的农户认为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后,用水方便和农作物单产提高程度较明显;28.6%的农户认为基本方便和基本提高。
杨博告诉记者,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改革之前灌区的蔬菜种植面积仅为1200亩,改革供水保障率提高后,目前以蔬菜为主的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种植面积2000亩,仅近几个月就新增蔬菜种植面积800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还将不断优化调整。
“农业灌溉用水从不收费到收费,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户的用水习惯,增强了他们的节水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运用在农田灌溉中,最大程度缓解了水源紧张的压力。”吴政辉告诉记者,在改革前,水源点依施河水库难以满足灌区供水需求,实施改革后,初步测算改革实施的6000亩灌溉用水可控制在96万立方米左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4提高到约0.75。
改革的未来之路
轰鸣的挖掘机在忙着平整土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依施河灌区灌溉总面积4.41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拟按照4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整体推进等3个阶段完成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试点过渡阶段利用两年时间,将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管池有配套、种植养殖规模连片的核心区共6000亩作为试点先行区,完成农业水价改革的建章立制工作。同时,完成投资4848万元的依施河灌区项目建设,形成供水设施基本完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符合山区农业乡镇的自治农业用水模式。
“目前,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跨出从零到一的一步。核心区共6000亩已安装了计量智能水表,配备了供水管网,逐步实现农业用水从无人管到有人管。”黄学斌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目前灌区主要以依施河水库为主,各坝塘零星分散,互不连通,水源保障率不高。其次是供水管网及计量设施覆盖率低,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和计量要求,目前改革区还缺智能水表250套、管网16千米。此外,灌区供水水池均未加盖封顶,存在取水不规范的管理漏洞,需要对250座水池进行加盖密封处理。”
除了供水设施存在的短板,执行水价低于成本水价问题也是下一步持续推进改革绕不开的问题。据介绍,经测算,依施河灌区一期改革的成本水价为每立方米0.93元,考虑农户的可承受能力,改革执行的水价为每立方米0.5元,差价部分一是通过精准补贴办法实施水价补贴,二是当精准补贴不能满足时,通过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工程的正常运行,即收取的水费主要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由于改革区内管网、水表工程均为新建成投运设施,在试运行期内基本无明显大修费用,可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探索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将是未来改革持续推进的必经之路。
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尝试,成效与问题并存,在不断破解难题的路上拥有依然前行的决心是推进改革的一大动力。
“在过渡阶段实现从零到有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4.41万亩全面推广实施全灌区的改革任务,并探索实施‘公司+合作社+用水户’的新合作模式,将水利设施所有权、管理运营权交由县属国有企业运行管理。”杨博告诉记者,“最终目标是通过三个阶段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让群众节水意识得到增强,全面建立健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机制,让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良好运营和管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得到补充,让全乡农业用水基本得到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多,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短 评】
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水动能”
□ 杨丽敏
农业生产根本在土地,命脉在水利。
面对一直制约新化乡农业发展痛点的水资源,该乡充分践行了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从去年5月开始,启动依施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改革范围覆盖6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960户4170人,试行改革区为6000亩。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目前已办卡625户,预收水费6.25万元,时常发生的用水矛盾纠纷自改革以来尚未发生。71.4%的农户认为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后,用水方便和农作物单产提高程度较明显,28.6%的农户认为基本方便和基本提高。
从新化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来看,有几大亮点,一是新化乡农业用水自治的一次积极探索。在水价改革过程中,乡党委、政府从百姓的需求出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自治自管为抓手,引导群众民主决策,让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改革之前灌区的蔬菜种植面积仅为1200亩,改革后,目前以蔬菜为主的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现种植面积2000亩,仅近几个月就新增蔬菜种植面积800亩。三是从根本上转变了农户的用水习惯,增强了他们的节水意识。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改革采取精细管水、自治用水的精准节水模式,实现了让农户自觉节水的目的。四是最大程度缓解了水源紧张的压力。农业灌溉用水从不收费到收费,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运用在农田灌溉中,让大片缺水的山地随着管网的铺设和智能水表的安装,变成了种植热土。
新化乡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主动融入国家节水行动战略的举措,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水动能”。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农业节水和可持续发展,既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涉及农民、政府、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等多方利益,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需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险,真抓实干,才能取得成效。
编辑:刘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