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精耕细作的历史传承,长期以来,玉溪粮食单产一直位居全省前列,于是有了“滇中粮仓”的美誉。1998年起,随着烤烟“双控”政策实施,全市蔬菜、花卉、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粮菜、粮花、粮果等粮经作物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玉溪农业生产的“两难”问题也日渐凸显。 面对玉溪人均0.76亩耕地的家底,如何破解“两难”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按10%左右的幅度增长;另一方面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解决粮食稳产保供问题。怎样解决人多地少、种粮比较效益低、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等问题,成为玉溪一个重大的“三农”课题。 玉溪打造“滇中粮仓”的辉煌与困境 “20世纪80年代前,滇中大地特别是‘三湖’周边稻谷飘香、麦浪万顷,美丽的红河谷-绿汁江畔更是早稻、中稻、晚稻割了一茬又一茬。”玉溪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云光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玉溪粮食单产大幅提高,198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迈上60万吨台阶,1998年粮食总产量冲到70万吨,创下粮食总产量最高峰,单产水平居全省前列,成为玉溪打造“滇中粮仓”的辉煌里程碑。 1998年,烤烟“双控”政策实施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全市蔬菜、花卉、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崛起,坝区粮菜、粮花争地和山区粮烟、粮果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种粮比较效益大幅下滑,全市粮食产量从1998年的70万吨逐年减少。 特别是1998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玉溪粮食产量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明显。到2006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仅有134万亩,较1998年的200万亩缩减了66万亩,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渐进入低谷。 玉溪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张志军告诉记者:“为扭转全市粮食生产颓势,从2006年开始,玉溪通过‘藏粮于地’的各种智慧和‘藏粮于技’的诸多突破,全力打造‘滇中粮仓’升级版,玉溪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个较长的高潮期。”据行业统计,到2021年,全市平均每亩粮食产量达369.4公斤,比1978年的239公斤增长了0.5倍,年均递增1%,水稻、玉米、小麦单产居全省前列,从2006年到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六连增”的佳绩,续写了玉溪打造“滇中粮仓”的辉煌篇章。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玉溪智慧和方案 立秋前夕,记者在澄江、江川、通海、红塔区、峨山、新平和元江采访时看到,“三湖”周边的稻谷多起来了,玉米成为澄江坝子广袤田野的主角,红塔区为推进鲜食玉米规模化发展,在小石桥乡举办了鲜食玉米新品种现场观摩暨品鉴会,以筛选最佳的新品种。“在玉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三个亮点:大山深处藏着玉溪的‘大粮仓’,间套种粮食面积超百万亩,轮作制度让粮食种植大步回归。”杨云光如是说。 为了一探大山深处藏着的“大粮仓”,记者从新平县漠沙镇跋涉近40公里山路来到双河村,这里百亩连片的玉米地随处可见。据了解,该村因常年雨水偏少和缺少灌溉用水,只有种植较耐旱的玉米才有收获,其他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都种不出来。 怎样解决当地村民的增收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双河村曾经是一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小山村,在漠沙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农业农村部门的引导下,该村充分利用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强农惠民补助政策,利用山地多的优势,通过良种良法等科技增粮措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蝶变成一个脱贫致富的小康村和种粮大村。”漠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丁建文回答记者。 据了解,双河村并不大,却是漠沙镇的种粮大村,全村共240户910人,人均耕地23.7亩。今年,全村共种植玉米1.3万余亩,平均每户种植玉米54亩,去年全村平均每户种粮收入达8万元左右。双河村舍达河小组村民王家贵对记者说:“我家今年种了130亩玉米,正常情况下平均每亩玉米的收入有1500元左右。”新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存会说:“像漠沙镇双河村这样藏在深山的种粮大村全县还有不少,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共种植玉米32万亩。” 为了见识元江县果树地里藏“粮仓”这道风景和了解全市间套种粮食面积超百万亩的实绩,记者于近日来到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的一片青枣地里,村民杨中明一家正在地里修剪青枣树枝条,透过四散开来的树枝,黄灿灿的阳光正好散落在青枣树下套种的稻谷上,沉甸甸的稻穗已经泛黄,饱满颗粒上细细的谷芒清晰可见。
今年,全市确保玉米种植面积达90.6万亩。 “立秋后大概一两周就可以收获了,我们村家家户户的青枣地里都套种了玉米,每亩可产玉米三四百公斤。今年,我家1.6亩青枣地里没有套种玉米而是套种了旱稻,在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下,我家青枣地里套种的旱稻长得很好,预计亩产量达500公斤左右。”杨中明乐呵呵地说。 “今年,元江县首次在青枣地里套种旱稻,试验示范成功后,明年将在全县推开。”元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发展规划股的白福玉表示。近年来,元江县为破解“两难”问题,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条在青枣地里套种玉米的路子,全县套种玉米的青枣地常年保持在1.8万亩左右,按平均每亩产300公斤计算,仅青枣地里套种玉米一项,全县可增产粮食540万公斤。
元江县曼来镇曼来社区村民杨中明家青枣地里套种的旱稻亩产量预计达500公斤左右。 目前,除了青枣地里套种玉米外,元江县还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果园+玉米、甘蔗+玉米、甘蔗+豆类、甘蔗+马铃薯”等多种间套种模式促进粮食生产。近年来,全县间套种面积常年保持在40万亩左右,新增粮食1500多万公斤。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进成告诉记者:“玉溪市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推陈出新和创造发明的各种间套种模式达20多种,并通过集成推广‘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全市百万余亩间套种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粮食产量。”据玉溪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中旬,全市大春粮食间套种面积达111.9万亩。 谈到轮作制度让粮食种植大步回归的话题,杨云光直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玉溪智慧,有些是用代价换来的,比如新平县漠沙镇苦瓜与水稻的水旱轮作经典模式。” 据了解,新平县漠沙镇1993年前是稻谷主产区,稻谷一年种两茬很普遍。1993年,曼勒社区试种大白苦瓜成功后,以苦瓜为主打的蔬菜产业迅速崛起。高复种指数的苦瓜连作几乎毁掉了漠沙镇一个种植面积2万多亩、产值超亿元的苦瓜产业。“挽救漠沙苦瓜产业最有力的措施首推水旱轮作。”新平县漠沙镇曼勒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文昌一言以概之。
玉米―大豆间作,每亩玉米产量与普通栽种的玉米产量相当的情况下,平均每亩可增产鲜豆200公斤左右。 据介绍,漠沙的“菜―稻”轮作模式,一般是大春种稻谷,秋冬种苦瓜,水旱轮作能有效调节土壤肥力和控制病虫害。通过水旱轮作,水稻每亩平均增产50公斤左右,苦瓜每亩平均增产1吨左右,实现了粮食种植大步回归和苦瓜增产增收的“双赢”结果。 “现在,漠沙镇菜农尝到水旱轮作甜头后,都会自觉进行水旱轮作。近年来,全镇水稻种植常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23680亩,产量预计达1300万公斤。”丁建文告诉记者。据介绍,目前我市轮作制度有水旱轮作和旱旱轮作两大类,通过轮作,全市增加种粮面积10万亩、产量400万公斤。 打造“滇中粮仓”的玉溪答卷 “玉溪打造‘滇中粮仓’的坚守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两难’问题,靠的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智慧,这个智慧的精髓就是‘双赢’理念,它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的玉溪农业实践。”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春平坦言。
今年,种粮农户可拿到一次性种粮补贴、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政策性保险三项种粮补贴政策红包。
与普通水稻种植成本相比,多年生稻每亩节约生产成本600元左右。 近年来,为保护“三湖”,玉溪在“双赢”理念引领下,探索出一条既能保护“三湖”又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通过农旅融合增加粮食生产附加值的模式,在“三湖”周边推广运用后成效显著。近日,记者在澄江抚仙湖北岸看到,沿湖公路以南地带共种植了413亩水稻和旱稻。阵阵凉风吹来,稻田在蓝天白云和清澈的抚仙湖湖水映衬下,如同刻在大地上的一首“田园诗”,引来许多游客拍照留念。 澄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成春介绍:“近年来,澄江市以保护抚仙湖为契机,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引进云南正大种业有限公司等公司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业。引进玉溪三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共种植1510亩水稻,加工中高端大米。”据统计,今年澄江抚仙湖径流区共种植粮食作物54300亩,种植粮食作物与种植蔬菜相比,每年平均每亩化肥、农药用量分别降低65%和60%以上,真正实现了保护抚仙湖与增加粮食产量的“双赢”目标。
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23万余亩。 在“双赢”理念引领下,玉溪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通过种养结合大力发展青贮饲料玉米种植,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鲜食玉米种植,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今年我市计划种植鲜食玉米12万亩,预计总产量达1.8亿公斤。我市还通过多年生稻的试验示范,带动农民种植多年生稻,实现降本增效和增加粮食产量。“从2016年至今,全市在新平、元江等8个县(市、区)累计辐射带动种植多年生稻12.5万亩。”杨进成说。 在总结玉溪市扛实区域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工作时,张志军说:“近年来,我市为打造‘滇中粮仓’升级版,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十项科技增粮措施推广力度,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同时,大力支持新平县创建粮食生产大县,带动各县(市、区)比学赶超,积极生产粮食。”今年,新平县多措并举狠抓粮食生产,截至7月18日,全县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6万亩,完成计划数的98.9%。 截至7月底,全市已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67.7万亩(行业统计),预计今年完成粮食产量62.66万吨。“滇中粮仓”玉溪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记者 陈佳 文/图) 短 评 玉溪以“双赢”理念把饭碗端牢手中 □ 闻墨 面对人均0.76亩耕地的家底,玉溪怎样解决好粮食生产安全问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玉溪以“双赢”理念统领粮食生产安全工作,全力打造“滇中粮仓”升级版,较好地解决了人多地少、种粮比较效益低和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等问题,从而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盘点玉溪粮食生产安全工作,不难看出,玉溪人均0.76亩耕地,一方面要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按10%左右的幅度增长,另一方面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解决粮食稳产保供问题,这个“两难”问题全省各地都突出存在,如何破解“两难”问题成为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一个重大“三农”课题。 近年来,我市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和“双赢”理念,在打造“滇中粮仓”升级版工作中,推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双赢”举措,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比如,在“双赢”理念引领下,我市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护“三湖”又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通过农旅融合增加粮食生产附加值的模式,在“三湖”周边推广运用后成效显著。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我市通过“双赢”理念推陈出新和创造发明各种间套种模式达20多种,今年全市仅大春粮食间套种面积就达111.9万亩。 在“双赢”理念引领下,我市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还有很多,比如我市通过水稻与苦瓜轮作模式的引领,实现了粮食种植大步回归,有效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近年来,我市通过种养结合大力发展青贮饲料玉米种植,通过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鲜食玉米,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样的举措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 通过这些充满智慧的“双赢”举措,玉溪在打造“滇中粮仓”升级版工作中成绩卓著,从2006年至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六连增”的佳绩,截至2021年,玉溪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二。面对人均0.76亩耕地的家底,通过“双赢”理念,玉溪较好地解决了既保证农民增收又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两难”问题,从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