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名时(1661年—1737年),字宾实,号凝斋。杨名时出生于江苏省江阴东城门外朝阳关的一个耕读之家。18岁时师从名儒高慎中,研习探索理学。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深得理学家李光地器重,从之受理学,造诣益深。杨名时历经清代康、雍、乾三朝,为三朝重臣。历任顺天府学政、翰林院侍讲、直隶巡道、贵州布政使、云南巡抚、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吏部尚书等职位。他一身正气、清廉刚直,为官时体恤民情、保民安民、为民谋利。康熙谓:“杨名时实好官,不徒清官也”。雍正帝亲书“清操夙著”匾额赐之,以表彰杨名时为官几十年清正廉洁、躬身勤政的功绩。乾隆帝谓:“杨名时为人诚朴、品行端方”。他被江阴士民奉为“邑尊”。他在花甲之年主政云南,整肃吏治、体察民情、直言敢谏,深得云南百姓拥戴,有“苗民青天”之誉。
赞理军务、革除征缴军粮积弊。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冬,康熙帝擢杨名时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云南巡抚,成为主政云南的封疆大吏。当时正值朝廷为统一西藏用兵,朝廷支援军队进军西藏,取道云南驻扎昆明,等待军令。杨名时积极配合,赞理军务。他主动撤出巡抚衙署厅堂主房,让总督和将校居住。又建造一百多间房舍用于驻军和屯粮,且不向百姓额外摊派钱物。杨名时深感在云南这个交通运输异常艰难之地,驻军征缴军粮弊病深重,他上疏奏请减免征税,上疏随即得到批准,很大程度上革除了云南征缴军粮之积弊,百姓之苦得以疏解。
澄清吏治、整顿公件。杨名时为严肃法纪、澄清吏治,颁发《通行禁令示》十条,之后又不断颁布专项整顿告示,其中“整顿公件”最为百姓称道。“公件”就是官府的办公费用和官府为百姓办事的公益事业费用,实际上是各级官府巧立名目加倍向百姓摊派钱粮的一种手段。杨名时明察暗访和查阅地方政府账册时,发现云南课税混乱。杨名时核定各府各州各县各司、道合理“公件”,报经总督核准后,行文各州县裁减“公件”,严令“不得丝毫苛派”。又将核定的“公件”定数刻在石碑上让大家知晓,百姓困苦得到大大缓解。
整饬贮粮、盐业积弊以保民生。杨名时力除贮粮积弊,改行设仓,“各贮本里,择里中老成人专司其事,地方官只司监察,不得挪移勒借,每岁青黄不接时量行借贷,秋收还仓。岁丰则微取其息,中岁则免收其息,遇歉则报明地方官,立即发赈。”让云南人民在灾荒之年能及时用粮。同时推行储仓法,即官府在丰年将农民纳粮以外多余的大米一起输入官仓,在灾年把仓米平价出售给农民,以缓灾荒之急,并少征、不征钱粮,到来年农民有收成时再补征钱粮。针对盐业弊端,杨名时经过深入调查,3年内先后发出《饬查余盐檄》《饬盐道檄》等九道檄文,并上疏弹劾阳奉阴违的盐道官。
减轻徭役解民累,禁止横征保商贾。云南百姓所需承担的无偿差役、徭役众多且繁杂,五塘听差(即承担前清设立的五处交通邮递机构文件书信、货物杂件的无偿运送差事)给人民造成了沉重负担。杨名时发布《革除听塘示》,并下发云南各府州县,广泛告示,严令永远革除额外摊派的五塘听差。又颁布《饬定夫徭示》,禁革云南各地滥用、勒索民伕之弊。云南商业落后,杨名时几经巡查后,颁布《禁换帖示》,规定牙行不再需要三年更易一次牙贴,以防止官方从中敛财,保护牙行利益。又颁布《禁横征示》,严厉打击横征暴敛、滥征税收,鼓励外地商贩到滇经商。之后向各级官吏行文《禁横征抽税檄》,重申定额之外严禁苛捐杂税,以保护商贾和市场,促进云南商业发展。
废除“子孙丁”,厉行摊丁入亩。1723年,雍正帝继位,杨名时仍任云南巡抚之职。云南赋税制度混乱不堪。“云南自乱后田赋淆乱,往往户绝田去而丁未除,至有一人当数十丁者,累代相仍,名曰‘子孙丁’”,以至“云南民多无寸椽尺土”,而册载丁名仍要交纳田赋。官府追逼紧了,百姓只得远走他乡以逃避赋税。清雍正二年(1724年),杨名时上奏《条陈滇省事宜疏》,力主“请照直隶例,将通省丁额摊入田粮完纳”,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奏请获批,极大地减轻了云南百姓的赋税负担。
清雍正四年(1726年),杨名时因题本误载密谕获罪,被革去职务,后又被诬陷“借欠藩库钱粮”。清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杨名时被抄家,“先取邸中物,并脱夫人之簪珥充数,估直不满二百余金也。”杨名时之清廉名不虚传。此后,杨名时脱离官场纷争,以一介布衣待罪昆明7年之久。期间,在爱戴他的云南百姓的周济供养下,杨名时传讲理学,潜心著述。著有《周易札记》二卷、《诗经札记》一卷、《四书札记》四卷、《程功录》四卷、《易义随记》八卷、《诗义记讲》四卷等。
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以杨名时为人诚朴、品行端方,下旨召他回京。杨名时离开云南之时,“滇黔人狂走欢告,老幼相率观公,或张酒宴罗拜,继以位,至环马首不得前。”入京后,杨名时被授予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入值南书房,兼值上书房授皇子教读。清乾隆二年(1737年),杨名时病逝。乾隆特赐谥号文定,追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一年后,杨名时的灵柩归葬江阴故里,有御制碑文。云南昆明奉旨特建杨名时的纪念坊,“苗民青天”杨名时的故事也一直为民间所传颂。现有《杨氏全书》36卷存世。(刘鸿燕)
编辑:刘玉霞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