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毓鸣。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玉溪籍将军尉迟毓鸣赴河北前线抗击日军。9月中旬,日军攻击河北黄村漕河南岸,尉迟毓鸣率领将士在此与日军激战,打退了日军一次次进攻。9月24日,日军偷渡漕河,企图袭击黄村,尉迟毓鸣率领团预备队挫败了日军阴谋。为扩大战果,尉迟毓鸣登上高地观察敌情,不幸被流弹击中,但他仍继续指挥战斗。后来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途中牺牲。
回望当年烽火,追忆尉迟毓鸣将军往昔,就是还原将军抗日救亡的家国情怀,并以此表达对将军深深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生于将门,考入军校发奋苦读
“尉迟”这个姓氏,很容易让人想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将。扎根新平县者竜乡的尉迟家族,先祖来自山西,家族里也走出了许多驰骋沙场、杀敌卫国的英雄。从最初到新平的尉迟相二(亦名师舜)和尉迟袭一父子二人,到半个世纪后涌现出来的尉迟子文、尉迟应征、尉迟日升、尉迟日华祖孙三代,再到清朝同治末年的尉迟品玉和尉迟东晓叔侄二人……他们征剿土酋,抵御外族侵略,南征北伐,立下显赫战功,在保家卫国中作出突出贡献。早在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钦赐尉迟家族“忠心义胆”的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阴历六月十九,尉迟毓鸣出生在者竜乡者竜村,字凤岗,在兄弟十人中排行第五。父亲尉迟德顺从小就向他讲述家族的事迹,祖辈们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在尉迟毓鸣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7岁时,尉迟毓鸣随父亲到昆明生活,后就读于昆明求实中学(今昆明市第十中学),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在昆明的小饭馆里跑堂,体会社会下层人民的艰辛,锤炼了坚韧不拔的品格。
之后,尉迟毓鸣愤怒于外敌入侵、国家蒙辱,立志投军,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步兵专科学习,毕业后任军士(班长)。1923年,他又考取孙中山倡导设立的滇军干部学校第一期学员。此后,尉迟毓鸣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任职。在带兵之余,他勤奋学习,又先后从南京中央军校、函授陆军大学毕业,其间他还写下条幅:“学不厌,教不倦,行不惑;为吾国之光荣而努力,为民族之生存而奋斗!”以此表明他誓为国家民族存亡而奋斗的决心。
尉迟毓鸣写下条幅表明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决心。
尉迟毓鸣熟读兵书,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善于用兵,更善于带兵;为官清廉,赏罚分明,与士兵同甘共苦。他常用自己的薪金接济困难士兵,深得部下爱戴,用同他共事之人的话来说,他是没有官架子的军官。尉迟毓鸣在军中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
奔赴前线,奋勇杀敌血洒阵地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尉迟毓鸣愤慨之极,常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以表抗日救国之志。每次与同事谈到国事,他常抒发“日寇视我中华无人,侵略野心令人难忍。身为国家军人,此仇不报,深感奇耻大辱”的抱负。
1933年,尉迟毓鸣已升任第三军第七师的团长,驻防安徽省六安、屯溪一带休整。此时,毕业于燕京大学、在昆明当小学教师的杨德琴到安徽与尉迟毓鸣结婚,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婚后不久,因行军不便,杨德琴返回昆明。尉迟毓鸣每次写信回家,都在向家人倾诉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传达坚定的抗日信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枪响,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危急存亡的关头,第三军被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8月上旬,按照上级安排,第三军第七师直抵河北高碑店和涞水,准备阻截日军南下。时任第三军第七师二十一旅副旅长兼四十一团团长的尉迟毓鸣,在率领全团官兵冒着酷暑,赶赴高碑店阵地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对副团长马幼良说:“日寇乘虚而入,从关外打到关内,把中国人欺负成这个样子!身为国家军人,此仇不报,深感奇耻大辱!”行进中,第七师突然接到战区长官部的急电,让他们向北推进到涿州,与“有反正意图”的伪军刘桂堂联系,一起向房山一带运动。而此时刘桂堂正与日本人合谋,从房山迂回到涿州以南的高碑店、涞水,企图南北夹击第七师。错误的情报使第七师陷入敌人的圈套,还好第七师是久经沙场的部队,发现不对后立即掉头沿平汉路东侧新城、白沟、新安一线南撤,渡过漕河,到达保定。
这时,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战役淞沪会战已经持续一个月,日军“三月亡中国”的战略企图遭遇重大挫折,正调集各方力量南下支援,在漕河北岸就有急切想要渡河南下的日军,而漕河南岸是同仇敌忾、寸土不让的第三军,双方激烈交战,漕河两岸数日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从9月16日起,久攻不下的日军出动数十架战机对保定、满城一线轮番轰炸,又以坦克为先导、大炮作掩护疯狂进攻,第三军将士一次次奋勇杀敌,拼死坚守阵地。
9月24日,天刚蒙蒙亮,日军以一个大队600多人的兵力,乘坐橡皮艇偷渡漕河,企图偷袭第七师设在黄村的指挥部。发现敌情后,尉迟毓鸣率领团预备队冲在前面,将上岸的敌人全部歼灭,又指挥战士用手榴弹炸毁靠岸的敌方橡皮艇。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天亮,为了更好地观察敌情,进一步扩大战果,尉迟毓鸣不顾危险登上岸边高地。突然,一发流弹迎面飞来,尉迟毓鸣不幸中弹,身受重伤,他咬紧牙关包扎好伤口后,仍镇定自若地继续指挥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副团长马幼良赶到后,命令卫兵将不愿离开战场的尉迟毓鸣送下阵地。因伤口流血不止,尉迟毓鸣具体交代了战斗部署后,不得不离开火线。经军医检查,尉迟毓鸣肺部被洞穿,必须赶紧送到后方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后方医院的途中尉迟毓鸣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尉迟毓鸣牺牲后,所在部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其遗体安葬于河南省郑州市碧沙岗公墓。消息传到新平后,各界人士、学校师生,以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县城斗母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表达家乡人民对尉迟毓鸣将军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妻承夫志,创办新学惠及山乡
尉迟毓鸣长期随部队在外征战,直到1936年,因父亲年迈多病,母亲左腿伤残,经上级准假,尉迟毓鸣才返乡省亲。
侄子尉迟焕豹在回忆尉迟毓鸣省亲时曾说,接受过民主进步思想的尉迟毓鸣劝父亲将田地分给佃农栽种,别再收租,说这是大势所趋。大家都不太理解,还有人说“五少爷是吃错了药”。尉迟毓鸣不顾家里人反对,做主把仓库及商号中的粮食和布匹分给了困难佃户,仅一天就发放粮食2000多斤、土布100匹。尉迟毓鸣的这一举动,当时在者竜影响很大。原本三个月的省亲假期,因为前方战事吃紧,尉迟毓鸣休假仅20多天便返回部队。临走前,他还提议创办新学,让家乡后辈都能上学识字。
尉迟毓鸣(前排右一)与夫人杨德琴及勤务兵合影。
杨德琴在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后,悲痛中想起丈夫的这一遗愿。为完成丈夫遗愿,她领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尉迟碧光,辗转山路数百里,回到哀牢山深处的者竜乡。此时,办学的困难摆在了她面前,不仅没有校舍、资金,还缺教师,甚至家族中个别有地位的族人也不认同杨德琴的想法。杨德琴排除万难,在乡长尉迟毓凤和家族多数人的支持下,创办了者竜新学,校址就设在尉迟家祠堂,校长由尉迟毓凤担任,杨德琴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费用开支一律拨用尉迟家祠堂相关款项。者竜新学是新平县哀牢山区历史上一所民办公助并取得成功的学校,自1939年5月创办,历时8年之久。学校规定周边所有农家子弟可以免费入学,这不仅传播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还培养了不少人才。
杨德琴没有再嫁,独自将尉迟碧光抚养成人。尉迟碧光曾说:“在那段坎坷艰辛的岁月,我和母亲就是靠对往事的回忆,在父亲精神的激励下,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
戎马一生,保家卫国青史留名
尉迟毓鸣将军血洒冀中,把生命献给了伟大的抗日战争……1986年12月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尉迟毓鸣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玉溪地区行政公署颁发了“烈属光荣”匾。
2015年8月2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尉迟毓鸣名列其中。
在新平县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端正地写着一个名字:“尉迟毓鸣”。纪念碑旁,第一座就是尉迟毓鸣的衣冠冢。虽然这只是纪念性质的,但尉迟家族每年都会来祭拜。
位于河南郑州碧沙岗公墓的将军墓。
历史不应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尉迟毓鸣戎马一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目睹侵略者铁蹄蹂躏祖国大地,同胞饱受欺凌,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抗日民族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是当之无愧的保家卫国的英雄。今天,我们应该多讲讲尉迟毓鸣将军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铭记将军的爱国故事,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力量。(记者 李艾丽)
(本文图片均由尉迟毓鸣后人尉迟培华提供)
史料提供、文本审阅:玉溪市委史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