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如何保护耕地?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数量、质量、用途三个维度阐明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核心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现有耕地变成沃野良田,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护住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我们的饭碗就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保护耕地,首先要保数量。
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万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粮将焉附?
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23年6月14日,在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小麦。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告诫道:“耕地红线是终身追究的,退休了也得追究。这都是‘国之大者’。”
这些年来,我国耕地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牢牢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先后修订实施,《黑土地保护法》应运而生,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层层压实责任,“进出平衡”和“占补平衡”制度不断夯实打牢,“田长制”将每块田责任到人,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明确要求要保持到2035年不变。
截至今年4月16日,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4亿亩,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
“农田就是农田”
“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谈到耕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些年,我先后对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提出要求,有关部门打了一套组合拳。”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叮嘱各省区市,“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排出优先序,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
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通报67个耕地保护督察发现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通报名单上,不乏主产区市县。
自2020年国务院印发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文件以来,违法违规乱占耕地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此类现象仍有存在。问题的存在,折射出思想上的偏差、责任上的漏洞、管理上的宽松软,也促使主产区省份将耕地保护问题列入了主题教育“问题清单”。
“寸查村改!一寸一寸地查,一村一村地改!”在河南商丘,一场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正在紧张进行中。今年,河南已整改2019年以来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14.5万亩,整改率为90.08%。
6月14日,江西省与中央主题教育第八指导组联合召开耕地保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约谈会和《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座谈会,进一步推进问题整改。
针对13个粮食主产省份和5个耕地保有量较大省份,自然资源部今年的卫片执法工作将开展两次耕地范围全覆盖亚米级遥感影像监测。
△2022年9月2日,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稻田画。
耕地作为一种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跟其他资源不同,不能当作一般性商品对待,更不能简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
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为此,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坚定意志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保留了政策的韧性。
“农田必须是良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他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广盐碱地改良技术、扩大旱碱麦繁种面积……如今的沧州正逐步构建起适应盐碱地特点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2023年6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石墨村,村民在高标准农田里采收豆角。
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以全局视野、战略思维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核心要义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夯实耕地之基,让农田变良田。截至今年4月16日,自然资源部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将耕地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在全国28个省区市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建立了446个试点。
夯实耕地之基,让良田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今年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下团组时所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绝对要靠自己。”“我们一定要有底线思维,安不忘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征程上,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