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声声粤韵 丝丝入心
夜幕降临,荔枝湾畔灯火璀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迎接着八方来客。
“仰望摩星岭,俯首望珠江。”晚上7点半,古色古香的广福台上,广州博艺粤剧团的演员带来《白云松涛》等剧目片段,赢得观众阵阵叫好。
今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9点,增加戏台演出场次,举办粤剧曲艺类展演,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体验。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让人们领略“南国红豆”的艺术魅力
走入粤剧艺术博物馆,仿佛置身细致精巧的岭南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紧凑地布局在方寸之间,漫步其间,金漆木雕、灰塑、陶塑等工艺品不时跳入视线。芭蕉树、荔枝树、凤凰木等树木见缝插绿,共同构成粤剧诞生、成长的人居环境。
“粤剧是南方的红豆”,作为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粤剧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6月8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为总书记介绍讲解。“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粤剧传承发展的关心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情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殷殷期望。”马楠说。
融静态展览和动态演出于一体,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鲜明特色。
五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开放区域,园区梨园小筑、琼花堂、銮舆阁陈设专题文化展览,先后开放给观众参观。博物馆积极推动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策划举办“笛声醉月 箫管鸣天——岭南箫笛文化展”等,多维度展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博物馆将戏台、剧场打造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体验空间。“杨柳风轻红杏雨,流水画桥西,山外红楼倚,堤畔踏青时……”在“百场粤剧精品进粤博项目”中,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为观众倾情演绎《花田错会》《梦会太湖》《游园惊梦》等经典折子戏。演员毕海荣说,“在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戏服的展示、生动的表演,沉浸式了解粤剧。”
专业院团、民间团体共同推动粤剧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当地居民徐潮江就在现场,对总书记同自己交谈的一幕记忆犹新。
“粤剧在广东家喻户晓。”徐潮江说,从永庆坊“绣花功夫”微改造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开馆,恩宁路老街区一年比一年兴旺,“我们的粤剧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也要像这条街一样,老树发新枝,越兴旺越好!”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时时有悠扬的曲声入耳,循声兜到园子中央,飞檐脊顶的广福台赫然眼前。
戏台上,一对盛妆的男女演员,唱着粤剧经典选段《花田错会》。二三十位游客,隔着一方精美水池,往台上举头观望、侧耳细听。19岁的陈家宜坦言,到现场来,才近距离感受到粤剧唱腔之优美、妆扮之华丽。
据荔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广福台的演出面向社会“张榜招贤”。群众自发组织的非专业团体申请通过后即可被吸纳进来,由主管部门给予每场几百元的补贴。
专业院团、民间团队共同推动了粤剧的发展。广州荔湾区被誉为“粤剧曲艺之乡”,行走街边,常常能听到悦耳动听的粤剧,不用说,这又是某个“私伙局”在“开伙”。所谓私伙局,就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戏曲社团。
紧挨着永庆坊的荔枝湾大戏台,每天下午都有唱戏时间,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在这里,看戏是免费的。台上,“票友”身穿华丽的戏服,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举手投足间尽显风范;台下,青少年、老人随处而坐,有些人全神贯注地听,有些人跟着节奏轻轻地摇头晃脑。
广州大概有1000多个私伙局,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戏曲表演活动数万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胜说,调动民间的力量,让粤剧爱好者开展艺术交流,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粤剧艺术。
更多青少年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不时出现青少年的身影。一位妈妈告诉记者,“我想让孩子了解粤剧、亲近粤剧,从实地参观中有所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粤剧要传承好、发展好,需要不断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广东粤剧院负责人说,近年来,粤剧艺术善于拥抱新媒体,由舞台版改编的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深受年轻人热捧,广东粤剧院首创的粤歌点击率近3000万,让更多观众欣赏到粤剧艺术青春时尚之美。
为了更好培养青少年对粤剧的兴趣认知,粤剧艺术博物馆与学校共建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先后有500多个学生参与粤剧基本理论、剧目欣赏、基本功和折子戏排演等学习,在全国小梅花大赛、广东省小梅花大赛等屡获殊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传承者。
五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30万人次,其中年轻群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粤剧艺术的影响力、辐射面不断扩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将在文化传承、记忆守护、乡愁维系等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不断推动粤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马楠说。
策划:张毅 田丽
统筹:刘维涛 张贺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