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产业园区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发布时间:2023-06-01来源:玉溪网

  核心阅读: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定位和布局园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实施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园区培育出10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2个。今年园区将启动投资3.73亿元的双创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园区创新发展动能。

a51

云南通海光兆车业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成品车间。 通讯员 童业 摄

初夏时节,走进云南通海产业园区。西南地区直径最大的螺旋焊管生产线发出的轰鸣声展现焊管产业集群崛起的澎湃力量,盘活低效厂房建成电动三轮车生产线有望创造亩均千万元产值展现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支撑稀贵金属产业园建设涌动创新发展活力……

从一间间厂房和一座座工厂汇聚而成的力量,正推动着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在持续深化“玉溪之变”中,沿着“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壮大主导产业、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创新驱动,挺起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培育链主龙头 壮大主导产业

在云南通海方圆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圆工贸”)生产车间内,企业办公室负责人宋建文指着正在运行的一条大型生产线介绍,这是目前西南地区直径最大的螺旋焊管生产线,能生产直径4米的螺旋焊管。拥有50万吨年生产能力的方圆工贸成为云南最大的焊管生产企业。

宋建文介绍,截至目前,以方圆工贸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资本运营为纽带,以产业链建设为牵引,构建起了包括云南跃奇管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通海顺明锌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霖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力通物流有限公司在内的焊管产业集群,形成了集产品研发、专业化生产、厂商联销以及物流运输、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焊管产业链。疫情三年期间,企业销售依然保持较快增长。

方圆工贸推动焊管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强劲核心竞争力是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围绕培育链主壮大龙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写照。

2022年,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入园企业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户,完成营业收入96.7亿元,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55.6%。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突出,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成为制约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历经单纯推动企业园区化之后的云南通海产业园区面临着如何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困的大考。

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园区管委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吕华认为,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定位和布局园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按照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要求,打造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标杆、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破解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园区在优化提升中确立了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培育金属冶炼加工制造和提升食品及消费品辅助产业的“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了培育链主壮大龙头,构建价值链、供应链、生产链相统一的产业链,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锁定了“十四五”期间园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的目标。

在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方面,园区以云南玉溪钢铁集团振飞钢铁有限公司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为支撑,推动钢铁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

以方圆工贸构建的焊管产业集群和云南通海佳康型材有限公司、云南通海西南焊管有限公司为支撑做强做大管材制造业;以云南通变电器有限公司、云南通变电器配件有限公司、云南通变电磁线有限公司以及云南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为支撑做精做特电器设备制造业;以通海大通铸锻机械有限公司、云南台顺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通海宏兴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支撑,巩固提升铸造、机床、农机具制造业。

在培育金属冶炼加工制造产业方面,园区以云南弘盛铂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稀贵金属产业园建设,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培育新兴产业。依托现有食品加工、彩印包装企业巩固提升食品加工及消费品制造产业。

吕华介绍,年内园区将重点推进包括云南玉溪钢铁集团振飞钢铁有限公司年产113万吨铁、100万吨普钢和30万吨特钢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通海南方钢铁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环保镀锌型钢、通海飞标工贸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频焊管、云南海生型材工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焊管和热镀锌在内的8个总投资33.8亿元的重点建设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盘活存量资源 强化要素保障

去年,当云南通海光兆车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兆传急着寻找新的生产基地时,在园区管委会的协调推动下,他与一家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快速达成厂地收购协议,以二级出让方式出资收购其10亩生产用地和闲置厂房建成新的生产线。企业由此实现从人力三轮车到电动三轮车的产品升级,产能规模从原来的年产2万辆扩大到现在的3万辆。

“要是在新征的土地上建设生产线,肯定是投资大、用时长,根本等不得。通过盘活闲置用地和厂房,快速形成产能规模,为我们抢占市场赢得了先机。”罗兆传说,“现在生产线开始投入试生产,如果满负荷生产,可新增产值近1亿元。”

同样是在去年,云南云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厂房租赁形式,盘活低效用厂房实现轻资产落地,仅用53天完成企业注册、厂房租用、行政审批并建成年产10万吨光伏支架一期项目。云南弘盛铂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转让方式盘活50亩闲置项目建设用地,仅用4个月时间建成稀贵金属材料一期项目,当年实现产值3.1亿元。

吕华认为,衡量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地亩均产出效益。在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的通海县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必须从土地扩张支撑总量增长的粗放发展向高效利用土地提升发展质量转变。

2

 云南通海产业园区里山片区。

经过优化提升后的园区规划面积达12.09平方公里,形成“一园三片区”空间布局。目前,除乌龙潭片区尚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外,里山和芭蕉两个片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已十分有限,单纯依靠土地扩张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久。2022年园区亩均营业收入257.4万元的数据显示,通过盘活低效用土地和厂房,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效益还有大幅提升空间。

2022年以来,园区聚焦“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定位,展开园区低效用土地和厂房清查盘活工作。共计清理排查低效用土地653亩、厂房3318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盘活低效用土地97亩、厂房20180平方米,高效支撑7个投资超过2.18亿元的项目落地,预期实现产值近20亿元,有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和金属冶炼加工制造辅助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吕华介绍,下一步,园区将建立土地和厂房利用适时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用地数据库和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在适度新增项目用地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合并,租赁经营等方式盘活低效用土地和厂房,进一步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园区将通过争取国家专项债券、政策信贷支持,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开发建设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进一步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和生产要素保障,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在建成1.8万米供水主支管和日处理3000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实施企业生活用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供排水管网,满足企业生活供排水需求。在已建成一座220千伏和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大石山110千伏变电站,满足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在已建成8000米天然气管道,实现12户企业接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企业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在已建成15公里园区道路,接通国道245线和通建高速公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3.8公里的梅子园二期道路,构建便捷交通物流通道。在实现1000M光纤传输能力和里山核心片区5G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园区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发展动能

云南弘盛铂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苏临辉介绍,企业围绕突破稀贵金属材料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技术可靠性验证瓶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成稀贵金属新型功能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改进生产设备,优化工艺技术,调整产品性能。

云南弘盛铂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中先后获得1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2个发明专利授权,今年申报8个实用新型专利和5个发明专利。创新驱动让企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并为构建“资源回收——材料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贸易”全产业链,打造百亿产值的稀贵金属产业园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首批丘陵山地补短板农机具研发项目的通海宏兴工贸有限公司底气何来?总经理张家坤的回答是:“我们敢揭这个牌,就是因为敢创新。”多年来,企业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创新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产品研发,斩获7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000个型号的产品畅销西南地区、走出国门。

吕华认为,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实施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才能培育出更加强壮的产业链主,打造出带动力更强的龙头企业,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云南通变电器有限公司之所以成为全省变压器制造行业的领跑者,是其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建成全省首批企业技术中心,随后建成云南省高原型变压器工程技术中心,与武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建立“硅钢材料及应用联合实验室”。不断提档升级的研发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宋建文介绍,方圆工贸建成云南省科协专家工作站、玉溪市金属管材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职工创新工作室,聚集42人的科研创新团队,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近3%。围绕提高焊管工艺创新能力和推动新产品开发实施一系列科技攻关,让企业成为全省焊管制造行业的领跑者。

吕华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培育出10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2个。为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增强创新发展动能,今年园区将启动投资3.73亿元的双创中心建设项目。

随着占地面积超过9.6万平方米,包括标准厂房、孵化中心、仓储物流、配套用房在内的双创中心的建成,将为园区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搭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结合,实施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提升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园区创新发展动能。(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雯霖)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终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