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22年初,由云南省财政厅创新开展的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户玉溪,旨在通过全面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用市场化的保险方式为农户、农企解决后顾之忧,全面推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经过8个月的推广实施,今年5月31日,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通过市级验收。绿色收入保落地玉溪,是一次生态农业升级发展的积极尝试,为“三湖”保护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022年12月,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委会四组菜农张存富家长势正旺的50亩白菜,因疫情影响,菜价低迷,没能卖上好价钱,但是有了绿色收入保兜底,为张存富每亩挽回1000多元的损失。
2022年12月,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委会四组村民张存富租种了50亩地种白菜,虽然白菜长势良好,但是按当时市场价每亩收入仅有2000多元。幸运的是张存富早早就购买了绿色有机农产品收益(收入)保险(以下简称“绿色收入保”),按照绿色种植的要求耕种,如果每亩白菜卖不到4000元,差额部分将由保险公司来补足,这份保险为张存富每亩挽回了1000多元的损失。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云南省财政厅于2022年提出在玉溪市、保山市和普洱市启动绿色收入保试点工作。
自2022年9月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地玉溪以来,经过8个月的推广实施,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部门于今年5月31日组成检查组,对绿色收入保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听取汇报、查阅台账后,检查组认为试点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体现,是我市在研究“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湖泊保护的一次深层次探索。
一次产业升级的“绿色”尝试
在通海高原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的蔬菜,严格节水、减肥、降药,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生产,助力蔬菜品质和产量提升。
“玉溪市绿色收入保试点范围区域为‘三湖’流域,试点期限暂定1年,主要以白菜、生菜、油麦菜、上海青4个品种为主,试点目标任务是完成1.3万亩蔬菜种植(含复种)。试点项目完成后,将通过成效评估、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再因地制宜扩大保险实施范围和种植品种数量。但是,按澄江市政府发布的《抚仙湖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显示,本次绿色收入保试点种植的4个蔬菜品种均不在‘抚仙湖径流区农作物种植正面清单’中,所以本次试点区域只能定在星云湖、杞麓湖流域开展。”玉溪市“湖泊革命”指挥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流域转型发展组副组长李烨介绍说。
为确保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顺利实施,玉溪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结合“三湖”实际情况及早制定实施方案,以保障菜农收入为目标,发挥政府、金融、市场多方作用,制定出“政府+保险+银行+核心企业+种植主体”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推动项目有效落实。
“2022年9月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地玉溪,先后在江川区星云湖、通海县杞麓湖流域,引导标准化种植绿色蔬菜11837.55亩,参保菜农达1104户。经过8个月的推广实施,项目完成率达98.6%。”玉溪市“湖泊革命”指挥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流域转型发展组成员、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农艺师柏方说。
绿色收入保试点保费补贴政策按照政府财政补贴80%,参保农户、农企自缴20%执行。保险费用按4000元每亩每茬的标准,在每亩蔬菜收入不足4000元的情况下由保险公司赔偿补足差额,让菜农锁定每亩最低4000元的收入保障;同时,由银行提供贷款,为菜农解决前期种苗、肥料等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
柏方认为:“有了政府引导、保险兜底、银行助力,要提高菜农收入,就只能看市场了,所以引入核心企业才是推动项目运行、提升菜农收入的关键。”于是通过引入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海高原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上接消费市场、下对种植基地的枢纽作用,让市场需求与蔬菜生产全面接轨。
柏方说:“首先,依托公司掌握的市场信息,可实现订单式生产,由企业统购统销减轻菜农在销售环节的负担,让菜农全身心专注于绿色产品生产;其次,利用公司的技术优势,指导菜农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种植水平,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的蔬菜产品;最后,在公司统一指导下,促进广大菜农抱团生产、集群式发展,使蔬菜种植由‘小而散’向‘大主体、大平台’模式转变。”
据介绍,自通海高原公司与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合作以来,公司积极履行企业职责,派出技术人员,定时定点,对投保户种植的蔬菜进行监督指导,要求菜农严格节水、减肥、降药,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生产。同时,为探索解决湖泊保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公司还在杞麓湖畔建立了30亩试验田,研发零农药、零化肥、零激素“三零”蔬菜等绿色产品,旨在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模式,来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为做好绿色蔬菜生产指导工作,我们公司按照绿色蔬菜种植标准制定了生产规程,并印制生产规程手册发放给菜农,要求菜农按标准开展绿色蔬菜生产。”通海高原公司副总经理王芳说,手册内容包括“整地做畦、播种定植、植株管理、测土配方、肥料使用、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清洁田园”8个部分,涵盖了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细化到每一个步骤,指导菜农开展精细化生产,助力蔬菜品质和产量提升。
据王芳介绍,自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地以来,公司就及时抽调工作人员成立专业技术团队对承保田地实施基地化管理,并由基地经理带队对蔬菜种植进行全程监督指导,要求菜农严格节水、减肥、降药;对不符合种植标准的蔬菜,要求菜农及时进行整改。
与此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当地农业部门也积极派出农科人员,帮助指导菜农实施标准化种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农家肥为主,复合肥、尿素追肥为辅;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选用经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适时防治;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枝落叶和杂草。
对于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通过市级验收,柏方认为,本次绿色收入保试点,是一次生态农业升级发展的积极尝试。
一项保险助农的惠民举措
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江川区海浒社区的菜地里为农户现场核定损失。
2022年11月,购买绿色收入保的第一茬白菜正值收获季,但受疫情影响,外运不畅,江川区宁海街道海浒社区下海浒第一村民小组菜农李金柱种植的3亩白菜严重滞销,收入惨淡。为让投保菜农吃下“定心丸”,作为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共保体”的主承保单位——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玉溪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把“理赔部”搬到了田间地头,现场核定损失,并在3个工作日内将5000元保险赔偿金支付给李金柱。
同一时期,通海县四街镇六街村委会四组菜农张存富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因疫情影响,菜价低迷,长势正旺的50亩白菜没能卖上好价钱,但是有了绿色收入保兜底,为张存富每亩挽回1000多元的损失。
据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工作人员赖廷雄介绍,通海县承保蔬菜面积达10751.06亩,投保户数525户;江川区承保蔬菜面积达1086.49亩,投保户数579户。通过现场赔付的方式,让投保菜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绿色收入保所带来的实惠,有效推动了通海县杞麓湖流域河西镇以及江川区星云湖流域宁海街道等地的绿色收入保试点工作。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丈量蔬菜种植面积。
“自2022年9月29日,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成功中标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成为项目‘共保体’主承单位后,就积极履行主承保单位职责,全力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部门,从宣传推广,到精准承保面积、核实承保标的,再到现场核定损失、快速理赔,经过各方统筹联动,目前已圆满完成绿色收入保试点任务目标。”赖廷雄说。
据统计数据显示,玉溪2022年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出险面积累计2771亩,其中,江川占比37.3%,通海占比62.7%。目前,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4.27万元,正在进行理算赔款378.15万元,合计赔付保险金达762.42万元,今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支付。项目简单赔付率达127%,“共保体”含运营成本整体达150%。
“去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导致赔付率偏高,但在履行主承保单位的职责中,公司确实让广大菜农感受了保险带来的实惠。”平安财险玉溪中心支公司总经理曾国昌说,为及时把保险赔偿金支付到菜农手中,公司通过现场核定损失、开通快速理赔通道等方式,不仅保障了菜农的收入,还让广大菜农用手心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真金白银”。
对于绿色收入保这一创新型保险模式,曾国昌认为,其有效推动了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由保生产向保环境拓展,为发挥农业保险助力绿色生态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场“三湖”保护的生动实践
检查组到通海县实地核查蔬菜种植面积。
2022年初,由省财政厅创新开展的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户玉溪,旨在通过全面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用市场化的保险方式为农户、农企解决后顾之忧,全面推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经过近8个月的运行,尽管整体项目赔付率达127%,但在稳收入、保增收方面确实给菜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从种植区域的水土检测报告看,土壤及水源均有改善。”曾国昌说,绿色收入保试点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还有效拉动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效益,初步估计拉动金融资本达2500万元以上,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较好体现。
柏方认为,虽然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还是延续“政府搭台、金融保障、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但其切入点却不同,这次是让群众站“C位”,政府、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一起来帮忙“打助攻”,在保障菜农收入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业,符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
“当然,在绿色收入保的运行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为避免区域内蔬菜集中上市影响菜价的情况,可由企业指导菜农分批次种植、错峰上市;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由企业指导菜农分时段采收。”柏方说,例如:出口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娃娃菜只要菜心部分,就可以提前采收;而发往东北等地的蔬菜要圆实、粗壮才受欢迎,就需要延迟采收时间。
同样,绿色收入保的推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作为全程负责推广的赖廷雄来说感受颇丰。保险项目的推广就如同播撒种子一样,必须有一个好的“温床”才能促进种子快速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赖廷雄说:“相比较起来,在通海推广比江川容易多了,通海作为云南高原蔬菜主产区,农业企业多、农业经纪人聚集、农民群众基础好,接受程度较高,推广亩数比江川多了近10倍。”
“按照保险兜底,每亩每茬4000元赔偿金来计算,试点完成绿色蔬菜种植11837.55亩,通过绿色收入保的投入,为我市绿色蔬菜生产托起了4800万元的经济大盘。”李烨说,目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会同承保机构正在整理完善有关材料,积极向省财政厅汇报试点成效,争取绿色收入保项目能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推动我市乃至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长效机制。
“绿色收入保落地玉溪,为‘三湖’保护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李烨说。(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建龙 通讯员 太坤平)
【短 评】
找准绿色发展的发力点
□ 沉木
2022年9月绿色收入保试点项目落地玉溪,以助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发挥农业保险助农、惠农优势,找准绿色发展发力点,在江川区、通海县推广种植绿色蔬菜11837.55亩,在实施过程中,保障了菜农收益、改善了种植环境、拉动了产业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三湖”流域创新开展绿色收入保试点工作,有助于处理好农业发展和湖泊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在“三湖”流域先行试点绿色收入保,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湖泊生态环境质量,让湖泊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推动、双促进”。
透过绿色收入保试点的推广方式来看,依旧延续了“政府搭台、金融保障、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但其切入点却不相同,看似企业操作,但实则是为菜农收益着想,以群众利益优先,在保障菜农收入的基础上,引导菜农抱团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模式转变。
就绿色收入保试点的推广情况来看,通海县承保蔬菜面积达10751.06亩,投保户数525户;江川区承保蔬菜面积达1086.49亩,投保户数579户。户数相差不多,承保面积却相差近10倍。从对比结果来看,有优质企业、众多农业经纪人和良好群众基础,构筑起来的“温床”更适合绿色收入保落地生根。
用群众易接受的方式,更能释放绿色收入保的“温度”。去年,受疫情影响,菜农损失严重,为让广大菜农真切的感受保险带来的实惠,保险公司采取现场核定损失、快速理赔,让广大菜农真实感受到“真金白银”。
绿色收入保的引入并不是偶然,而是新时代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推进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从保生产向保环境拓展,不仅拓展了农业保险的范围,更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从菜农的角度出发、菜农的利益考虑,以保种植收入收益为发力点,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从而推进“三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编辑:刘燕 审核:攸莉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