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推进“三个先行示范”引领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发布时间:2023-07-20来源:玉溪网

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不高,但贫困人口分布较散,分布地区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较大。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市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行政村、92710名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着眼玉溪发展实际,省委对玉溪提出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要求。玉溪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好,乡村建设基础好,“三农”工作大有前景、大有可为。我市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先行示范,在推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先行示范,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先行示范,持续促进城乡融通融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0

玉溪荣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采用荷兰栽培模式和连栋智能化温室种植的辣椒,亩产值达15万元。

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先行示范

来自瑞典的遮阳幕布、日本的散光薄膜,采用连栋智能化温室、水肥一体灌溉设施……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峨山县小街片区的玉溪荣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看到该公司通过将“工业化”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发展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同时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大棚温度控制、阳光过滤、雨水分流收集、滴灌喷灌。其采用荷兰栽培模式和连栋智能化温室种植的辣椒和西红柿,亩产值达15万元。目前,公司的设施农业和智能化种植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种植了3000多亩辣椒和西红柿。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破局,抓基地是基础,建设施是重点。

2017年10月,我市跻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整市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市。

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形成以烟、菜、花、果、药、畜6大重点产业和粮食、油料、甘蔗、茶叶、林业、食用菌、水产等协同发展的“6+N”产业体系。形成高效型、生态型、加工型、外向型农业发展格局,蔬菜、柑橘、鲜切花、禽蛋在全国、全省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较好的声誉。种植业亩均产值近1.2万元,为全省最高;提前4年实现农药、化肥投入负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保持全省第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我市的亮丽名片。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我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各重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和关键弱项,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破局发展。

通海县、新平县、红塔区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蔬菜、柑橘、花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海县、新平县入围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新平县入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红塔区鲜切花、通海县蔬菜入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华宁、新平、元江被列为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整县推进试点。截至2023年6月,我市农业企业达656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9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08户;土地流转面积80.5万亩,流转率达25.1%。

为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我市出台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产业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标准化、加工聚集化的发展思路,以“三个一批”为路径,力争2023年建设和提升30个省级基地、200个市级基地、1000个县级基地。以“三湖”流域为重点区域,以花卉、蔬菜、水果为重点产业,加快高端大棚、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轨道运输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使用,围绕基地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农业,提升基地设施化水平。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特‘绿色食品牌’,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建设,积极争取申报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以红河谷-绿汁江流域为重点,加快建设蔬菜、水果产业基地,推动‘6+N’产业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靳联明介绍说。

3

全市形成以烟、菜、花、果、药、畜6大重点产业和粮食、油料、甘蔗、茶叶、林业、食用菌、水产等协同发展的“6+N”产业体系,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我市的亮丽名片。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推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先行示范

“2022年3月,社区党总支成立了华宁城合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按照‘集体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个人股+社会股’的发展模式,激活农村集体各类生产要素,多渠道、多方式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营,探索走出一条组织带动、集体促动、群众联动的双增收新路子。”华宁县宁州街道城关社区党总支书记何永辉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集体经济的转型面临严峻挑战,社区从失地群众技能提升、开设村办公司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入手,摸索出一条“三社合一”、公司化运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解决社区居民创业就业、持续增收难题。

“去年,社区以出租商铺、土地流转、食用菌栽种销售为主的年经营性收入达1300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蝶变。”何永辉说。

走进新平县平甸乡桃孔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幢幢漂亮楼房,道路平坦干净,文化墙粉饰一新,文化活动广场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桃孔村主动“造血”创办公司、创建基地、创立服务队伍,走出了一条以烤烟产业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服务等多元化的发展路子,从无资金、无闲置资产、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三无空壳村”,成功蝶变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8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00元的示范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明星村”。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能助力群众增收、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市24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党组织领办的有209个;家庭农场规模农业经营户13136个,排名全省第二位;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独资、控股等方式组(创)办现代农业服务公司824个,其中实体化运营270个;668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稳定在5万元以上,78.4%的行政村达10万元以上。

新平县是云南省第一批柑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围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县柑橘在园面积15.98万亩,2022年实现柑橘产量29.83万吨,实现产值13.42亿元。有新型经营主体258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在“褚橙”模式的带动下,全县柑橘产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规模化柑橘种植基地稳定就业的“农业产业工人”有6000余户,户均工资达8万元,每年在修剪、采果、分选等环节季节性务工农民超5万人,以柑橘为主业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激发联农带农活力。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建+”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联农带农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2022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9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全省第二,其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占93%;农村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3元、同比增长15.2%,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3820元,居全省第一,其中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合计占88%。

1

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图为位于易门县浦贝乡的易门电商产业园正在直播。

创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

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先行示范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人走屋空”“建新不拆旧”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村庄出现庭院荒芜、老房闲置的情况,而这些问题正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话题。

从高低不平的羊肠村道到宽敞平坦的马路,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村庄到“建在花园里”的幸福家园,农村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为建设美丽乡村腾出空间。近年来,峨山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特色、多点开花持续推进安心拆除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破解乡村建设、发展与治理等难题中不断探索实践。

走进峨山县小街街道由义社区,党建文化墙格外醒目,街道整洁,家家户户干净清爽。该社区利用拆后土地,完善农村“养老育幼”托管模式。社区整合拆后的零散土地,新建农家书屋,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解决务农(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看管和辅导功课的难题。同时,利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周边拆后空地,增添厨房和锻炼设施,办起了爱心餐厅,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拆除农村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479.05万平方米,通过拆、规、建,乡村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突显出来,为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营造乡村良好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发展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玉溪市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实施方案》,创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以“全域景区化、乡村景观化、村庄景点化”为方向,以“富民产业发展美、绿水青山生态美、村风民风文明美、治理有效和谐美、村民生活幸福美”为目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玉溪样板。目前,2023年拟认定的32个星级美丽乡村名单(五星级2个、四星级10个、三星级20个)已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向社会进行公示。

2

易门县铜厂乡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党建+四村同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易门县铜厂乡我们看到,该乡以万宝厂片区为中心,挖掘野生食用菌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绿美村庄、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四村同创”模式。全乡种植以黄精、重楼为主的中药材1800亩,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万宝厂小组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28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我市以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推动产村融合发展,三产融合、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启动建设田园综合体45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2亿元,乡村旅游收入达132.9亿元。红塔区大营街、江川区矣文村、新平县新寨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数据,印证着我市各地乡村已然发生质的变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更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我市创新方式方法,稳步建设玉溪善治乡村。实施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四级联创”,扎实推动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提质增效;深入践行“枫桥经验”,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强化农村“三资”监管;实施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平安乡村,农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以上。

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成就需要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市各地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持续深化“玉溪之变”,发扬玉溪精神,以实干践行使命,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奋发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玉溪实践,在滇中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正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合春)

短  评

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

□  无逸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上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当前,我市乡村建设还有不少短板,乡村发展要素保障仍然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还有待提升、乡村人才缺乏、“三湖”保护任务艰巨、用地保障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新时期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就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凝聚各方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压实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持续开展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评。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农村工作机构,督促各县(市、区)完善党委农村工作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党委农办工作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强调底线思维,坚守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6.5万亩、产量在61.5万吨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实好,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扛牢扛实政治责任,筑牢返贫致贫防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农”工作是国之大者、民之大计。我们要以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情怀,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扎扎实实做好“三农”工作,用优良作风、优异成绩,锚定目标、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水平推动玉溪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日报社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