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同江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
千年渔歌,唱响赫哲人家幸福生活
“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黑龙江佳木斯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在村活动中心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
一些村民身着民族盛装,现场学习伊玛堪说唱。习近平总书记边听边打起节拍,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大家簇拥过来,唱了一曲又一曲。
“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如今,三江平原腹地的这片文化沃土上,传唱千年的赫乡渔歌更加潇洒快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赫哲文化
行车驶向八岔村,G331国道两边,密密扎扎的玉米和大豆铺满了整个田野,油黑发绿的叶子随风摆动。随着车轮与一段彩色路面亲密接触,大地“奏响”《乌苏里船歌》。这条修成一年的音乐公路,引得记者开窗聆听。
一进村子,迎面就是乌日贡广场上的伊玛堪传习所,这是村里最好的位置。伊玛堪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乐器伴奏的说唱人即兴叙事,运用不同的唱腔曲调刻画人物、讲述故事。
“乌苏里芒目赫尼那,萨哈林芒目赫尼那……”67岁的传承人吴桂凤正领着几个老姐妹高唱起来。这些年,她办起培训班,有时还在网络平台直播授课。翻看吴桂凤的手机,她不时通过微信群张罗,“亲们,晚上八点半排练”“老伙计几个,看看新录的小视频”。
“每个发音我都要细抠,需要翘舌的时候就得翘起来。”吴桂凤更加认识到培养传承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八岔村一面完善传习所教学设施,培养伊玛堪学员45位,另一面组建民间艺术团,吸纳35位村民加入,编排多个民族歌舞,在表演比赛时切磋打磨。
“少数民族文化块头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辞切切。为了加强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发掘保护其文化遗产,同江市成立非遗保护中心。
聚焦伊玛堪说唱、鱼皮制作技艺等项目,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围绕研究普查、数字化保护、实体库建设、传承人队伍培养,形成一体化保护机制。中心主任李鼎仁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习非遗,“一些新人还办起雪上赫哲婚礼,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00后赫哲小伙付思凯正读大二,今年暑假返乡,继续跟家人学习伊玛堪,“同学们得知我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主动向我了解,还搜索相关资料,真自豪!”
八岔村热闹非凡,文化旅游风生水起
连任四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同江市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刘蕾常来八岔村走访。作为赫哲族代表,她喜欢与村民一起唱小调、聊家常。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的场景,刘蕾难掩激动。她向总书记介绍了赫哲文化,说到赫哲族由过去单一以渔猎为生,转变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转产走上致富路。
这些年,赫哲人文化旅游做得风生水起。八岔村创办“赫哲姑娘”等鱼皮手工艺合作社,精品装饰画、挂件等年销售收入超10万元;成立赫乡田园文化旅游公司,运行游船、民宿等多个项目;开展大马哈洄游节、冰上马拉松、传统体育竞技表演等品牌活动……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9元,比2016年增长58%,“双手赢得丰收年”。
眼下,八岔村热闹非凡,人流、物流、文化交流汇聚于此——
旅游公路上,越野车、房车不时穿行,骑行经停的驴友向村民买来特色食品,支上帐篷、炉具,摘下野樱桃、稠紫李,来场露营好不惬意。
村部小院里,中国人民大学、三峡大学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干部群众座谈,看到村里欣欣向荣,有学生热情地问:“能不能来这里当‘村官’?”
就业工坊中,奖励传承人、补贴新学员,一对一扶持赫哲族传承人的传习机制,既提质非遗保护传承,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主动上门学的人多了起来……
更可喜的是,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赫乡,进了校园。在同江市第四小学的教学楼走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一幅幅鱼皮画格外醒目。“这是各民族学生自己动手,分工协作的作品。孩子们很感兴趣。”赫哲姑娘关华丽是美术教师,讲起这些年的变化满脸欣喜。
熟悉赫哲族文化校本课程,策划开学以后的鱼皮画社团活动,关华丽的暑假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要拓展美育空间,丰富课后服务,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更多人了解。”
文化的河流奔涌向前
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赫乡故里,可谓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不仅说给村里人,说给赫哲人,更是激励各民族重视文化传承发展。”八岔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孙中馗表示,总书记赞扬我们“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这些文化遗产是赫哲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对于这点,同江干部群众有共识,见行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加入进来,注重从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记者在同江就参观了一场中外民间文艺版权成果展。
展区一侧,印有民俗纹案的丝巾、滑板、手机壳琳琅满目,还有特色沙陶制品引来游客体验制作。“赫哲文化IP”项目负责人国林,2019年成立文化推广公司,选取赫哲族文化代表性图案建立数字纹案库,取得版权500余项。
“除了运用到文创产品、建筑装饰、动画制作等商业领域,我们在活态传承民族文化上也想尽一份力。”国林举例,“赫哲神偶”城市吉祥物汲取时尚气息,设计的形象个性鲜明,正陆续在同江市全域旅游导览项目、公共文化建设等亮相。
来到另一侧,花开富贵、松鹤延年、龙凤呈祥……用鱼皮、鱼骨甚至鱼鳞制成的装饰画让人惊艳,制作者是圆梦技能培训学校校长杨双艳和她的一众学生。家住同江,更容易接触赫哲文化,从小喜爱手工艺的她将剪纸、刺绣融入鱼皮画制作,风格独特的精美作品远销多地。
传承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而是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赫乡肩负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使命,大步前行。
夕阳中,记者“下江”体验赫哲渔猎文化,江面满是“金眼睛”在跳。黑龙江淼淼滔滔,蜿蜒东去。八岔渔民与记者唠嗑,讨论着身边的新鲜事——
乡里刚来了95后讲解员,词还不熟,但很爱钻研赫哲文化;有年轻人想把伊玛堪说唱与流行音乐说唱结合,尝试老歌新唱;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为村里设计的吉祥物“八仔”“八妞”,上线了微信表情包,蓝色的民族服饰和天鹅舞造型活泼可爱;争取资金建设的赫哲族渔猎体验区文旅综合体项目,配备Z世代喜爱的声光电设备,9月就要破土动工了……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河流,坐船徐行,能强烈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的自信和豪迈。
策划:张毅 田丽
统筹:刘维涛 张贺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